學達書庫 > 朱自清 > 中國歌謠 | 上頁 下頁 |
歌謠的異名 |
|
《樂府詩集》引梁元章一作帝。《纂要》曰,「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浮歌曰哇,……」前三種是因地異稱,後一種許是聲音的關係;《國語·楚語》注,「浮,輕也。」大概這種歌的調子是很輕靡的。近來又有「俗歌」一名(見《談龍集》,《海外民歌譯序》《江陰船歌序》),則是別於一般的詩歌而言。謠有「謠言」,「風謠」(見《後漢書》,據《古謠諺》卷一百引),「謠辭」(見《舊唐書》,據同書目錄),「民謠」(見《晉書》),「百姓謠」(見《南史》),「口謠」(見《明季北略》,據同書目錄)等名字。謠字有或作「譌」字者,如《風俗通·皇霸》篇,載趙王遷時童謠,《史記·趙世家》,「童謠」作「民譌言」。「謠」字有誤作「訛」字者,如《宋書·符瑞志》,載永光初謠言,前《廢帝紀》「謠」作「訛」,而其詞用韻,實系歌謠之體,與他處「訛言」無韻者不同(採錄《古謠諺·凡例》本文與注)。又有以「風詩」總稱歌謠的(《談龍集·讀童謠大觀》)。 《古謠諺·凡例》說:「謳有徒歌之訓,(原注)《楚辭·大招王注》云:『徒歌曰謳』,亦可訓謠。(原注)《莊子·大宗師·釋文》云:『謳,歌謠也。』吟本訓歌,(原注)《戰國秦策》注云:『吟,歌吟也。』與謳謠之義相近。(原注)《文選》陳孔璋《答東阿王箋》『以為吟頌』注云:『吟頌,謂謳吟歌頌。』唱可訓歌;(原注)《禮記·樂記》『一唱而三歎』鄭注云:『倡,發歌句也,唱與倡同。』誦亦可訓歌;(原注)《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鄭注云:『誦,謂歌樂也。』噪有歡呼之訓;(原注)《國語》韋注云:『噪。歡呼也。』呼亦歌之聲,(原注)《尚書·大傳》雲,『其歌之呼也』鄭注云:『呼出聲也。』並與謳謠之義相近。故謠可借謳以稱之,(原注)如《左氏宣二年傳》載宋城者謳。又可借吟唱誦噪以稱之」。(原注)如《晉書·石虎載記》引佛圖澄吟,《北齊書·後主紀》載童戲唱,《左氏僖二十八年傳》載晉輿人誦,《哀十七年傳》載衛侯夢渾良夫噪。這謳、吟、唱、誦、噪、呼幾個名字裡,吟、噪、呼(《古謠諺》目錄中,加一字稱為「呼語」)都甚少見,且據《古謠諺》所錄的而論,也與我們現在所謂歌謠不合;那些只是個人的歌罷了。 此外南方還有「山歌」,廣東也稱為「歌仔」(見屈大均《廣東新語粵歌條》),普通以指情歌,但據梁紹壬《秋雨庵隨筆》四及鐘敬文先生《歌謠雜談》三(見《歌謠週刊》七十一號),其範圍頗廣,與「歌謠」之稱,幾乎無甚分別。——廣西象縣的僮人又有所謂「歡」,是用僮語所唱的山歌;用官話唱的則仍叫做山歌(見《歌謠週刊》五十四號《僮人情歌》)。又有「秧歌」,義是農歌,但所包也甚雜。這兩種大抵七言成句,與句法參差的不同。更有甘肅的「話兒」(見《歌謠週刊》八二號袁複禮先生文),直隸新河的「差兒」,「數大嘴兒」,「但掌兒」等俗名(見《歌謠週刊》六十八號,傅振倫先生《歌謠雜說》)。這些是只通行於一定地域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