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自清 > 語文零拾 | 上頁 下頁 |
短長書 |
|
書業的朋友談起好銷的書,總說翻譯的長篇小說第一,創作的長篇小說第二;短篇小說和散文,似乎顧主很少,加上戲劇也重多幕劇,詩也提倡長詩(雖然詩的銷路並不佳),都可見近年讀書的風氣。這些都只是文學書。這兩三年出版的書,文學書占第一位,已有人討論(見《大公報》);文學書裡,讀者偏愛長篇小說,翻譯的和創作的,這一層好像還少有人討論。本文想略述鄙見。 有人說這是因為錢多,有人說這是因為書少。錢多,購買力強,買得起大部頭的書;而買這些書的並不一定去讀,他們也許只為了裝飾,就像從前人買《二十四史》陳列在書架上一樣。書少,短篇一讀即盡,不過癮,不如長篇可以消磨時日。這兩種解釋都有幾分真理,但顯然不充分,何以都只願花在長篇小說上?再說買這類書的多半是青年,也有些中年。他們還在就學或服務,一般的沒有定居;在那一間半間的屋子裡還能發生裝飾或炫耀的興趣的,大概不太多。他們買這類書,大概是為了讀。至於書少,誠然。但也不一定因此就專愛讀起長篇小說來,況且短篇集也可以很長,也可以消磨時日,為什麼卻少人過問呢? 主要的原因怕是喜歡故事。故事沒有理論的艱深,也不會惹起麻煩,卻有趣味,長篇故事裡悲歡離合,層折錯綜,更容易引起濃厚的趣味,這種對於趣味的要求,其實是一種消遣心理。至於翻譯的長篇故事更受歡迎,恐怕多少是電影的影響。電影普遍對於男女青年的影響有多大,一般人都覺得出;現在青年的步法、歌聲,以至於趣味和思想,或多或少都在電影化。抗戰以來看電影的更是滿坑滿谷,這就普遍化了故事的趣味(話劇的發達,也和電影有關,這裡不能詳論)。我們這個民族本不注重說故事,第一次從印度學習,就是從翻譯的佛典學習(聞一多先生說);現在是從西洋學習。學生暫時自然還趕不上老師,所以一般讀者喜愛翻譯的長篇小說,更甚於創作者。當然,現在的譯筆注重流暢而不注重風格,使讀者不致勞苦,而現在的一般讀者從電影的對話裡也漸漸習慣了西洋人怎樣造句和措辭,才能達到這地步。 現在中國文學裡,小說最為發達,進步最快,原已暗示讀者對於故事的愛好。但這個傾向直到近年來讀者群的擴大才顯明可見。讀者群的擴大,指的是學生之外加上了青年和中年的公務人員和商人。這些人在小學或中學時代的讀物裡接觸了現代中國文學,所以會有這種愛好。讀者群的擴大不免暫時降低文學的標準,減少嚴肅性而增加消遣作用。現代中國文學開始的時候,強調嚴肅性,指斥消遣態度,這是對的。 當時注重短篇小說,後來注重小品散文,多少也是為了訓練讀者吟味那嚴肅的意義,欣賞那經濟的技巧。這些是文學的基本條件。但將欣賞和消遣分作兩橛,使文學的讀者老得正襟危坐著,也未免苦點兒。長篇小說的流行,卻讓一般讀者只去欣賞故事或情節,忽略意義和技巧,而得到娛樂;娛樂就是消遣作用,但這不足憂,普及與提高本相因依。普及之後盡可漸漸提高,趣味跟知識都是可以進步的。況且現在中國文學原只佔據了偏小的一角,普及起來才能與公眾生活密切聯繫,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取舊的傳統文學和民間文學而代之。 文學不妨見仁見智,完美的作品盡可以讓嚴肅的看成嚴肅,消遣的看成消遣,而無害於它的本來的價值。這本來的價值卻不但得靠嚴肅的研究,並且得靠消遣的研究,才能抉發出來。這是書評家和批評家的職責,而所謂書評和批評包括介紹而言,我們現時缺乏書評(有些只是戲臺裡喝彩,只是廣告,不能算數),更缺乏完美的公正的批評。前者跟著戰區的恢復,出版的增進,應該就可以發達起來,後者似乎還需較長時期的學習與培養。有了好的書評家和批評家,才能提高讀者群的趣味,促進文學平衡的發展;那時不論短長書,該都有能欣賞的公眾。但就現階段而論,前文所說的傾向卻是必然的,並且也是健康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