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 | 上頁 下頁 |
萬花樓 |
|
嶽飛的故事既盛傳于明,狄青的故事流傳得當也很早。青為仁宗時代的名將,當時文人皆非常推重他。青為延州指使,臨敵披髮帶銅面具,敵望之如神。後儂智高之變,青至賓州,值上元節,張燈設宴。一面卻于三鼓時,以奇兵奪昆侖關,一晝夜破賊。還至京師,拜樞密使。他的戰績流傳於民間乃是當然的事。廣東地方,關於他的傳奇尤多。有一部粵曲《萬花樓》,篇幅很長,專敘他的故事。這部粵曲僅流行於一個地方。其流行於中國全部者,則有《萬花樓楊包狄演義》。那部粵曲大約也是從這部演義敷衍而成的。《楊家將》出現于明萬曆以前,這部演義的全名是《後續大宋楊家將文武曲星包公狄青萬花樓初傳》,當然在《楊家將》之後。又全書亦多模擬《楊家將》、《說唐傳》的情節;人物性格亦多與這些書雷同;而特別注重于包拯,言其斷案如何神明,為官如何清正,似尤當在《包公案》諸書盛傳以後。此書,我所得的最早刊本為咸豐戊午廣東所刊行的。我猜想此書的著作年代,不能在清代中葉(乾、嘉之間)以前。又狄青傳奇之所以盛傳於廣東者,蓋因青的戰績在廣南為獨多,故廣東的人士都喜道之。地方上早已有了種種的民間傳說或歌謠。著《萬花樓傳奇》(或粵曲)的人便搜集了或寫下了這些傳說歌謠而加以自己的想像或從別的傳奇小說借來的老套,而組織成書。這是很有可能的。咸豐戊午(公元一八五八年)的廣東刊本上,載有鶴邑李雨堂的序,序上寫著「時戊辰之春自敘于嶺南汾江之覺後閣」。按自戊午上推,第一個戊辰為嘉慶十三年(公元一八〇八年),則這部《萬花樓傳奇》大約為李雨堂在嘉慶戊辰所作的了。或至少是李氏的改作。這部「傳奇」凡十四卷,六十八回,起于宋真宗差陳琳選妃于山西,狄青的姑被選入宮,終於掃佞除奸,賜婚配賚,團圓結局。其中情節波瀾,半從他書套用,取用的特別多的是《粉妝樓》、《楊家將》、《說唐傳》、《說嶽精忠傳》、《水滸傳》等等。如狄青校場比武,絕類《說嶽》;數奇不遇,絕類薛仁貴;王禪祖遣徒下山,絕類薛丁山;而狄青的左右的眾兄弟們,則絕類楊六郎與嶽飛左右的眾兄弟們。似此雜取他書,湊成一作,至少在題材上,情節上是陳腐的。只有換太子,審郭槐一段大事,未見以前的「小說」之中。但亦見於元人的《陳琳抱妝盒》一劇。以後的《三俠五義》,一開頭也便是採用了這個故事的。或者這個故事也是當時流傳的一個小故事,而為《萬花樓》作者所采入的。但《萬花樓》的情節儘管是套用的,人物儘管是借取的,她卻不能說沒有特色。在說到中國的英雄傳奇,這部英雄傳奇是很值得一說的。此書有的地方,描寫得很好,雖套用舊型,卻能運之以別調。狄青的性格被他寫得很生動。他的行事與他左右的人物,雖類似岳飛、楊六郎、薛仁貴和聚集于他們周圍的英雄們,他和他們的性格卻絕對不類。同一件借用傳奇的熟套,在他手下,也還可以別出波瀾,另生變化,使我們不覺得生厭。像武場題詩得禍一大段,寫得又急又緩,又緊張,又生動,頗可使一般寫武場比試,奸人害正的描寫為之暗然少顏色。不嫌多所徵引,且列舉這一段的原文於下。我們讀了全書,便知《萬花樓》的作者並不是一位很淺陋的「坊間文人」。這在回目對偶的工整,詩句的平妥上,也可立刻見出的。可惜我們不能夠查得出這一位李雨堂的生平來。 ……孫秀當下想來,一些不錯。料然前日打死胡公子,狄青也。卻被包拯(原作鮑拯)放走了他。須則同名同姓,天下所有,怎的又是山西人氏?想必他仍在京中,未回故土。但未知安身在於何處?倘若為著胡倫之事,查捕於他,猶恐結怨于包黑。不若因此事執罪,何難了決這小畜生。想罷,傳知八位總兵,言作詩之人,詩句昂昂,寓意迂闊,必然狂妄。你等須要留心細訪其人,待本部另有規訓於他。眾人同聲答應。忽旁邊閃出一位總兵:「啟上大人,卑職馮煥,前日查得兵糧冊上,有城守營林貴名下新增步卒,姓狄名青,亦是山西人氏。」孫兵部聽罷,喜盈於色,言曰:「妙,妙!」即轉諭千總,引領狄青來見本部,暫停操演。一聲軍令,誰敢有違。當時孫秀心花大放,暗言:「狄青阿!誰教你題此詩句。這是你命該如此的!少停來見本部時,好比蜻蜓飛進蛛絲網,鳥入牢籠,那裡逃脫?胡坤好不感激於本官也!但此事弄番了,這包黑子那裡得知。還未放脫得他的!」思未了,忽家將領進營員林貴到案下,雙膝跪下,呼聲:「大人在上,城營守千總林貴叩見。」當時伏跪下。孫秀曰:「林貴,你名下可有一新充步兵,是狄青否?」林貴案曰:「小弁名下,果有步兵,姓狄名青,蒙大人傳喚,小將已將狄青帶同在此。」孫秀曰:「如此,快些喚來見本官。」當日林貴只道好意,恨不能狄青得遇貴人提拔。是以滿心大悅,帶同他至來參叩兵部大人。此時到跪塵埃,頭也不敢抬。孫秀吩咐抬頭,當面呼聲:「狄青,你是山西人氏麼?」青曰:「小人乃山西省人也。」孫秀曰:「前日你在萬花樓上,打死了胡公子,已得包大人開豁,你怎不回歸故土,還在京城何也?」青言:「啟稟大人,小的多蒙包大人開釋了罪名,實乃感恩無涯。如今欲在京中求名,故未歸土裡,又蒙林爺收用名下。今聞大人呼喚,特隨林爺到來參見。」孫秀聽了,點頭暗言:「正是打死胡倫之狄青!」登時怒容滿面,殺氣岐生,喝聲:「左右拿下!」當下一聲答應,如狼似虎搶上,猶如鷹抓雞兒。若論狄青的英雄膂了,更兼拳藝超群,這些軍兵幾人,焉能拿捉得他。只因思量以國法,這孫秀乃一位兵部大人,此時身充兵役,是他管下之人,那裡敢造次。這是有力不敢用,有威不敢施,只聽他們拉拉扯扯。當時旁邊林貴,嚇得驚駭不小。又不敢動問。孫爺複喝令將狄青緊緊捆綁起。青呼曰:「孫大人阿,小人並未犯法,何故將吾拿下的?」孫秀大喝曰:「膽大奴才,你緣何於粉壁上妄題詩句的?」青:「稟上大人,若言壁詩詞,乃是小人一時戲筆妄言,並未有冒犯大人。只求大人海量,開恩姑饒。」孫兵部喝聲:「狗奴才!這裡是甚麼所在,擅敢戲筆侮弄麼?既本部今日前來操演,特此戲侮,顯見你看得軍法全無。照依軍法,斷不容情。」吩咐林貴:「將他押出斬首報來。」青呼:「大人!原是小人無知,一時誤犯!只求大人海量,恕小人初犯!」複跪下連連叩頭,有林千總也是跪在邊,一般的求免死罪。孫兵部變臉大喝:「休得多言!這是軍法,如何徇得面情。林貴再多言討情,一同嫋首正法。」當下林千總暗想:「狄青料然與孫賊有甚宿仇,料然難以求情得脫的。只可惜他死得好冤屈也!」逆作不過兵部權令,早已將此小英雄緊緊捆綁起,兩邊刀斧手推下。當日狄青著此,只是冷笑一聲,言:「吾狄青,枉有全躬仙藝,空懷韜略奇能,今日時死運蹇,莫想安邦定國,休思名入淩煙!既殘七尺之軀,宜負卻鬼谷仙師之德。」想來實覺怒氣衝天,雙眉倒豎,二目圓睜,那裡心上有驚,只是重重氣勃。這是英雄氣概,出於自然也。當時捆推狄青出教場外,小英雄雖然不懼,反嚇唬得林貴暗暗憂驚。教場中大小將官士卒,個個駭然,又見林貴遭叱,那得還有人上前討救,當其時,雖則軍令森嚴,不許交頭接耳。到底眾軍多人,暗中你言我語,言:「狄青死得無辜!孫兵部實乃糊塗之輩,全不體念。人若當兵,也是無可奈的困苦人,他總然一時戲寫了幾句詩詞,犯些小小軍法,也不該造次將他斬殺的。」有人言:「孫兵部乃是龐太師一黨,共同陷害忠良,想來狄青決是忠臣後裔,是以兵部訪詢得的確,要斬草除根,不留餘蔓之意,也未可知。況且狄青一小卒耳,入隊尚未多日,怎盡曉軍法,如何如爐的,還可以從寬饒恕於他。既不然,有意陷害於人,也是狠心過毒了。」住語眾將眾兵私談,再表狄青正在推出教場之際,忽報來說五位王爺千歲到教場看操。孫爺吩咐將狄青帶在一旁,候開刀。是時兵部恭身出迎。林貴帶狄青在西邊兩扇繡旗裡,住他身軀。林貴附耳教他:「待千歲王爺一到,快速喊救,可得性命了。」又言兵部迎接的王爺,第一位年少潞花王趙璧,第二位汝南王鄭邛,是鄭恩之子,第三位勇平王高㻴,高懷德之子,第四位靜山王呼延顯,呼延贊之子,第五位東平王曹偉,曹彬之子。此五位王,除了潞花王一人,皆有七旬八十之年,在少年時,皆是馬上功名。故今還來看軍人操演。此日身造金鑾,徐徐而至,許多文武官員等,俟候兩旁。此刻林貴悄悄將狄青背肩一拍,青便高聲大喊:「千歲王爺救枉屈命阿!」一連三聲。孫兵部覺得呆了一呆。有四位王爺,不甚管閑帳的,只有汝南王鄭邛,好查察事情。問曰:「甚麼人喊叫?左右速查來!」當下孫兵部低頭不語。接了五位王爺坐下,一同開言問曰:「孫兵部,因何此時,尚未開操?」孫秀曰:「啟上眾位千歲爺,只有步卒一名,在粉壁上正對公位,糊亂題詩戲侮,為此將他查問正法。故而還未開操。」鄭王爺問曰:「其詩句在於那裡?」孫秀言:「現在於對壁上。」當時汝南王,特自踱上前,將詩詞一看,思量:「這幾句詩詞也不過高稱自才,求人薦用之意,並非犯了什麼軍法。想來孫秀這奸賊,又要屈害軍人了,本藩偏要救脫此人。」即踱回坐下,早有軍兵,稟覆千歲爺:「小人奉命,查得叫屈之人,乃是一名步卒,姓狄名青。」王爺吩咐帶他進來。當時汝南王呼聲:「孫兵部!此乃一軍卒,無知偶犯的,且姑饒他便了。何以定要將彼斬首。覺得狠心太殘忍了。」孫秀叫聲:「老千歲,這是下官按軍法而行,理該處斬的。」千歲冷笑曰:「按什麼軍法!只恐有些仇怨是真!」言未了,不覺帶上狄青,捆綁得牢牢跪下。王爺吩咐放了綁,穿回衣。當下狄青連連叩首,謝過千歲活命之恩。王爺曰:「你名狄青麼?」青俯伏稱:「是!」王爺又問曰:「你犯了什麼軍法?」青曰:「啟稟千歲爺,小人並未犯軍法。只為壁上偶題詩句,便幹孫大人之怒,要處斬的。」鄭千歲聽了,點頭言曰:「你既充兵役,便知軍法。今日原算狂妄些。孫兵部,本落今日好意,且饒恕他不得,你且說來。」孫秀曰:「狄青身當兵役,豈不知軍法利害,擅敢如此不法。若不執正處斬,便於軍法有乖了。」王爺冷笑曰:「你言須有理,只算本藩今日討個情,饒恕於他也。」孫秀曰:「千歲的鈞旨,下官原不敢違逆。但狄青如此狂妄,輕視軍法,若不處決,則十萬之眾,將來難以處管了。」鄭千歲曰:「你必要處斬他麼?本藩偏要放釋他的。」當日激惱了靜山王,曰:「孫兵部,你今太覺不情了。總使狄青犯了軍法,鄭千歲在此討饒,也該依他的。」四位王爺,不約同心,一齊要救困扶危。你言我語,到弄得孫秀啞口無。發紅滿面。深恨五人來此,狄青殺不成。羞慚得本官不好收科的。只得氣悶,昂昂言曰:既蒙各位千歲的鈞旨,下官也不敢複計了。但死罪既饒,活罪難免也。」汝南王曰:「你便怎麼樣再處的?」孫秀曰:「打他四十軍棍,以免有礙軍規。 (卷三第九回) 尚有《五虎平西演義》與《五虎平南演義》二書,也都是敘述狄青的故事,其內容乃是繼續於前書《萬花樓》之後的的。狄青既成了大功,富貴光榮,而朝中奸人仍思陷害他。於是設計聳動朝廷派遣他去西征西夏,南平儂智高。狄青雖經了不少險阻,受了不少艱苦,終於功成而歸。這兩部書或者仍系出於作《萬花樓》的李雨堂之手。《萬花樓》的全名之下標明「前傳」,故知必有「後傳」。或者李氏的「後傳」未及寫出,而此二作乃系後人所續的也難說。這兩部後傳的文字固未能高出「前傳」,而「圖窮匕首見」,內容情節更落於一般傳奇的圈套之中,而不能自拔,較前書益無足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