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 | 上頁 下頁 |
三國志演義的演化(11) |
|
九 羅氏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既高出於《三國志平話》遠甚,於是《三國志平話》不久便廢而不行。坊間所有的《三國志》都為羅氏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正像毛宗崗改本的《第一才子書》出而羅本便廢而不行的情形一樣。今所知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最早的刻本是有弘治甲寅(公元一四九四年)庸愚子(金華蔣大器)及嘉靖壬午(公元一五二二年)關中修髯子(關西張尚德)的二序的一本。這一個本子,通稱為弘治本,蓋因昔人曾抽去了嘉靖壬午修髯子的一序,僅存弘治甲寅庸愚子的一序之故。(據馬廉氏所見的一本,是有修髯子的一序的。)嘉靖壬午離弘治甲寅還不到三十年;或者庸愚子所序的一本,並未刊印,直至嘉靖壬午方才見之於刻本的吧。較此本更早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到今日為止,尚未為我們所發見。庸愚子在序上說:「書成,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並沒有說起刊刻的事來,則在這時之前,羅氏的這一部巨作乃是不曾刻過,只有傳鈔本在流傳的了。這一部嘉靖壬午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也許竟是羅氏此書的第一個刻本吧。這部「演義」之見於著錄者,有都察院本,有二百四(十)卷本,有十二卷本。《百川書志》六《史部·野史》:「《三國志通俗演義》,二百四(十)卷(卷應作節)。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明羅本貫中編次。」此或即為嘉靖本。《古今書刻》:「都察院《三國志演義》。」此都察院刻的《三國志演義》大約也即為嘉靖本。《也是園書目》十:「《古今演義三國志》十二卷。」此僅有十二卷,則當系嘉靖以後萬曆間所刊的合併二卷為一卷的本子。總之,都察院是確乎刻過一部《三國志演義》的。細觀嘉靖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一察其紙墨筆體,以及版式等等皆與明官版諸書相同。閩鄭以禎所刊的《新鐫校正京本大字音釋圈點三國志演義》的題頁上,有「金陵國學原板」字樣。這一個嘉靖壬午本如不是都察院本,便當是所謂「金陵國學原板」了。總之,這一個嘉靖壬午刻本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一個刻本,卻是沒有疑問的。 這個刻本,凡分二十四卷,每卷十節,共二百四十節。每節有一標目,目皆單句,句有七字,大約如「劉玄德斬寇立功」,「諸葛亮一氣周瑜」等,是後來「回目」的最早的形式。 從這個刻本以後,別的刻本更紛紛的出現。即就明代而論,自嘉靖壬午起,截至崇禎十七年為止,《三國志通俗演義》究竟有過多少種刻本,我們實在無從知道。玩虎軒刊元本《琵琶記》時(萬曆間),刊者在序上說,他所見的《琵琶記》的本子,共有七十餘種之多。這可見明代的刻書業是如何的發達。恐怕明刊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決不止限於二十種、三十種的數目吧!就今所發見的而論,已有明版十種之多: (一)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 明萬曆辛卯(十九年,公元一五九一年)金陵周曰校刊本。其內容與嘉靖壬午刊本全同,惟併合二十四卷為十二卷(但仍是二百四十節),又補插圖,加音釋而已。插圖為雙葉的,圖上題著:上元泉水王希堯寫,白下魏少峰刻。繪刻均甚精。圖目分列於圖的左右邊上,絕似羅懋登氏的《三寶太監西洋記》。序後附「萬曆辛卯季冬吉望刊于萬卷樓」一行,板心下方題著「仁壽堂刊」字樣。其音釋則為周曰校氏所加入者。其與嘉靖刊本的不同之點,大約即在於此。嘉靖本于原文之下,原有少許注釋,或為刊行者所加,或即羅氏原本所有,惟極為簡略,此本的音釋則頗為詳細,不惟有注釋,而且對於文字的音義也都添入。周曰校在題頁上寫得很明白:「是書也,刻已數種,悉皆訛舛,茫昧魚魯,觀者莫辨。予深憾焉,輒購求古本,敦請名士,按鑒參考,再三讎校。俾句讀有圈點,難字有音注,地理有釋義,典故有考證,缺略有增補,節目有全像。如牖之啟明,標之示准。此編之傳,士君子撫養,心目俱融,自無留難,誠與諸刻大不侔矣。覽者顧諟書而求諸,斯為奇貨之可居。」 (二)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 明夏振宇刊本,凡十二卷,板心上有「官版三國傳」字樣。 (三)新刻按鑒全像批評三國志傳 明萬曆壬辰(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餘氏雙峰堂刊本。全書凡二十卷;二百四十節。這書每頁分為三欄,上欄最短,載批評,中欄較長,載圖畫,下欄最長,載本文。這一本正文與嘉靖本無大區別。但有最可注意的三點:一,加「批評」於上端,二,大標著「按鑒」二字於書名之上,三,加詩歌。在餘氏此本以前,《三國志通俗演義》似乎從不曾有特標著「按鑒」及「批評」於題目上的,又詩詞也絕少異同。自餘氏本出現,於是羅氏的原本的面目便略略的有所變動了。余氏兄弟們原是幾位知書的「書賈」,他們所刻、所編、所著的書,流行遍於各處。《水滸傳》他們也有評刊本;《列國志傳》等等也都曾經過他們的刊印、傳佈。餘象鬥氏還著了《南遊記》及《北遊記》等。 (四)新鐫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 明萬曆乙巳(三十三年,公元一六〇五年)閩建鄭少垣聯輝堂三垣館刊本。凡二十卷,首有顧充序。每頁上端為圖,下半頁為本文。這一個本子,後餘氏刊本者凡十餘年,其受有餘氏本的影響是無可致疑的。特別是「按鑒」及半頁是插圖的兩端。余氏本刊于閩南,首受其影響的,當然是閩南一帶的書業了。這一本又標著別名:「三國志赤帝餘編」,如此多用奇名,大約是為了易於銷售之故。凡書賈的印書,每遇易於銷售者,便急起直追,立行翻版。餘氏本的影響流傳之速,其原因大約即在於此。 (五)重刻京本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 明萬曆庚戌(三十八年,公元一六一〇年)閩建楊起元閩齋刊本。凡二十卷,二百四十段。每頁上端為圖,下端為正文。我們可信其亦為餘氏本的「重刻」——雖然沒有見到原書。 (六)新刻按鑒演義全像三國英雄志傳 明閩書林楊美生刊本。亦為二十卷二百四十段。每頁亦為上圖下文。首有閩西桃溪吳翼登序。 (七)新鐫校正京本大字音釋圈點三國志演義 明閩瑞我鄭以禎刊本。題頁上寫著:「卓吾李先生評釋圈點《三國志》,金陵國學原板,寶善堂梓。」凡十二卷,二百四十段。這是一本集合了眾長的刊本。有圖,且回復了閩省以外刊本的十二卷的面目,故鄭氏特別提出「金陵國學原板」的話來。每卷書名之下,又題著:「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明卓吾李贄評注。」其注夾在正文之中,其評則寫在正書欄外。餘氏本的所謂「按鑒」及所添的詩詞,也俱添入。 (八)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 明建陽吳觀明刻本。與鄭以禎本一樣,有眉批,有總評。又有圖,甚精,題著:「書林劉素明全刻像。」首有李贄序,繆尊素序及無名(即庸愚子)序。劉素明蓋即為陳眉公評本諸傳奇繪刻插圖者。這一本最特別的一點,乃在不分卷,只分作一百二十回,將原書的二百四十節,每二節合併為一回。因此,每回便成二目。此二目卻是參差不對的。毛氏的「第一才子書」凡例說:「俗本題綱,參差不對,錯亂無章,又於一回之中,分上下兩截。」蓋即指此種合併為一百二十回的本子而言。 (九)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真本 吳郡寶翰樓刊本。亦為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亦有圖。惟眉評及總評與他本有不同,故刊行者自命為「真本」。 (十)精鐫合刻三國水滸全傳 明雄飛館熊飛編刊本。《三國志》凡二十卷,二百四十回,亦載李贄的批評。板心題著:「二刻英雄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