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 | 上頁 下頁
三國志演義的演化(10)


  定三分亮出茅廬

  卻說玄德因訪孔明二次不遇,再往南陽。關、張諫曰:「兄長二次親謁茅廬,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虛聞其名,內無實學,故相辭也。避而不敢而,遁而不敢言。豈不聞聖人有云:毋以貴下賤,毋以眾下寡。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汝讀《春秋》,豈不聞桓公見東郭野人之事耶?齊桓公乃諸侯也,欲見野人,而猶五返,方得一面。何況于吾欲見孔明大賢耶。」關公聞此語曰:「兄之敬賢,如文王謁太公也。」張飛曰:「哥哥差矣。俺兄弟三人,縱橫天下,論武藝不如誰。何故將這村夫以為大賢,僻之,僻之甚矣!今番不須哥哥去罷。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就縛將來。」玄德叱之曰:「汝勿亂道。豈不聞周文王為西伯之長,三分天下有其二,去渭水謁子牙。子牙不顧文王。文王侍立於後,日斜不退,子牙卻才與之交談,乃開八百年成周天下。如此敬賢,弟何太無禮。汝今番休去,我自與雲長去走一遭。」飛曰:「既是哥哥去呵,兄弟如何落後。」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張飛應諾。於是領數人往隆中來。比及到莊,離半裡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飄然而來。玄德慌忙施禮,問之曰:「令兄在莊上否?」均答曰:「昨暮方回。將軍可與相見矣。」均長揖一聲,投山路而去。玄德曰:「今番僥倖得見先生也。」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哥哥去也不妨,何故別之。」玄德曰:「他各有事,汝豈知也。」來到莊前,扣柴門,童子開門。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請見。」童子曰:「雖然師傅在家,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教且休報覆。分付關、張:「你二人只在門首等候。」玄德徐步而入。縱目觀之,自然幽雅。見先生仰臥于草堂幾榻之上。玄德叉手立於階下。將及一時,先生未醒。關、張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與雲長曰:「這先生如此傲人!見俺哥哥侍立于階下,那廝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庵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也不起。」雲長急慌扯住,飛怒氣未息。卻說玄德凝望堂上,見先生翻身,將及起,又朝裡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不可驚動。」又立一個時辰。玄德渾身倦困,強支不辭。孔明忽醒,口吟詩曰: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孔明翻身問童子曰:「曾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等多時。」孔明急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孔明轉入後堂,整衣冠出迎玄德。

  《平話》原文是極為粗糙,不堪一讀的,但一經過羅貫中的手下,這同一的材料卻成了一篇絕雋絕妙的文章了。全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象這樣結構奇幻,意境高超,可以自成為一篇獨立的短篇小說的原也不多。故不避引用繁重之嫌,將這段全文都引了來。三顧茅廬的事是頗容易寫得重複的,象《平話》的一段,便是很不高明,一點生氣也沒有的文字。然羅氏卻極意經營,竟將這三節易於雷同的故事,寫得象生龍活虎般的活潑生動。先是,劉備去訪孔明,第一次見到山水之美,從農夫口中見出臥龍先生來。又見到崔州平的來到,備卻誤以為孔明,不料卻不是他。第二次去訪時,是嚴冬天氣,大雪紛飛之時。備冒雪而去,在茅廬左近酒店,見二人飲酒作歌,詞意不凡,他以為二人中必有一個是臥龍先生的了。不料又撲了一場空。到了茅廬門口,問童子先生在家否。童子說,在堂上讀書。備以為這一次定可遇見孔明瞭,讀者至此,也總以為備可以見到臥龍了,不料又撲了一個空。在堂上的卻是孔明之弟諸葛均。備別均而回去時,見一人騎驢冒雪而來,童子呼之為老先生。備以為這一位一定是臥龍了,讀者也以這一位一定是臥龍了,不料他卻是孔明之岳父黃承彥,又不是孔明!但寫備第三次再去的事時,作者的筆調卻完全一變了,他覺得象上面兩次的故布疑陣,已經足夠使人心滿意足,再寫下去,便要犯厭了,所以直率的使劉備終於見到了臥龍。但他還不肯就此平平凡凡的結束了,卻反另增波瀾,加上孔明酣睡不醒的一小段事。作者的筆鋒,真可謂活脫到極端了!象這樣的迷離惝恍的佈局,欲擒故縱的情調,在中國小說之中,雖不能說是絕後,卻實在是空前的。頗有人看不起羅氏的文章,以為過於樸質通俗,然而我們看這一小段文字,卻頗覺得羅氏實不僅以作素樸的「演義」與粗枝大葉的英雄傳奇自限的。

  以張飛的不耐煩來反狀玄德的謙抑下士,也是作者有意造出來的烘托之法。一部《三國志通俗演義》雖說的是敘述三國故事,其實只是一部「諸葛孔明傳記」。除了前七卷,後三卷,孔明未出及已死之外,其餘的十四卷文字中我們所看見的只是孔明在那裡活動著罷了。那末重要的一位中心人物,其出場時當然是要用了千鈞之力來寫的。全書中寫孔明的地方,未必處處皆好,有時竟將這位「謹慎小心」的大臣寫成一位施弄小聰明的術士了。然在這一段文字中,所寫的孔明卻是極足以仰慕的一位高人。不僅孔明,連他的朋友、岳丈,弟弟,都是極高雅的人物,連他的應門童子也是極可愛的。當玄德第一次去時,玄德對童子說道:「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見屯新野,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這真給熱心功名利達者以一瓢冷水當頭潑將下去。在熱熱鬧鬧,我爭你奪的「三國」場面,忽有了這一幕,真不啻暑天奔波於炎日之下者的忽然見到一株大樹,足以蔭蔽,且又有一泓清泉,湧出於左近地方一樣的爽慰。象諸葛孔明這樣的人物,真是足以當於這樣的一個出場的。只可惜全部的對於他的描寫,未免時時顯得太術士化,太「軍師」化了耳。「羽扇綸巾」的諸葛,結果竟成了一位絕類替天行道的山大王夥伴中的軍師,其作俑當始于羅氏的此書。「諸葛一生惟謹慎」,誰還想到了這一句話呢!——當他們讀完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

  《平話》原文意境頗妙的,在羅本上也完全保存著,如「秋風五丈原」的一段文字,在《平話》上本來寫得不壞,羅本則改寫得更為動人:

  孔明聽知,長歎一聲,昏倒地上。眾皆急救,半晌方甦,而言曰:「吾心神昏亂,舊疾忽發。壽死必不遠矣。」是夜,孔明遂扶疾出帳,仰觀天文,大慌失色,入帳,乃與薑維曰:「吾命在旦夕矣!」維乃泣曰:「丞相何故出此言也?」孔明曰:「吾見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隱,相輔列曜,以變其色。足知吾命矣。」維曰:「昔聞能禳者,惟丞相善為之。今何不祈禳也?」孔明曰:「吾習此術年久,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兵七七四十九人,各執皂旗,身穿皂衣,環繞帳外,吾自於帳中祈禳北斗,七日內,如燈不滅,吾壽則增一紀矣。如主燈滅,吾必然死也。一應閒雜人等,休教放入。」薑維得令,凡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運。時值八月半間,是夜銀河耿耿,秋露零零,旌旗不動,刁鬥無聲。薑維在帳外引四十九人守護,孔明自於帳中設香花祭物,中布七盞大燈,順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於地上。孔明拜伏於地曰:「亮生於亂世,隱于農跡,承先帝三顧之恩,托幼主孤身之重,因此盡竭犬馬之勞,統領貔貅之眾,六出祁山,誓以討賊。不憶將星欲墜,陽壽將終,謹以靜夜,昭告於皇天后土,北極元辰。伏望天慈,俯垂鑒察。」祝告已畢,乃讀青詞,曰:

  伏以周公代姬氏之厄,昱日乃瘳,孔子值匡人之圍,自樂不死。臣>亮受託之重,報國之誠,開創蜀邦,欲平魏寇,率大兵于渭水,會眾將于祁山。何期舊疾纏身,陽壽欲盡,謹書尺素,上告穹蒼。伏望天慈,曲賜臣算,上達先帝之恩德,下救生民之倒懸,非敢妄祈,實由懇切下情,不勝屏營之至。

  孔明祝畢,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醒而複昏,昏而複醒。日則計議伐魏,夜則步罡踏鬥。卻說司馬懿夜間仰觀天文,忽大驚,乃喚夏侯霸曰:「我見將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矣。汝可引一千兵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亂不戰者,必有病。若奮然突出者,則無事矣。」霸聽令,引兵而去。

  卻說孔明在帳中,乃祭祀到第六夜了,見主燈明燦,心中暗喜。薑維入帳,正見孔明披髮仗劍,踏罡步鬥,壓鎮將星。忽聽得寨外呐喊,欲令人問時,魏延入帳報曰:「魏兵至矣!」延腳步走急,將主燈撲滅,孔明棄劍而歎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主燈已滅,吾豈能存乎!不可得而禳也。」薑維大怒,急拔劍望魏延便砍。未知延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孔明秋風五丈原

  卻說薑維拔劍在手,欲斬魏延。孔明急止之曰:「是吾天命已絕,非文長之過也。」維方免之。於是孔明吐血數口,臥於床上。乃與魏延曰:「此是司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來探虛實也。汝可急出。」魏延遂上馬,引兵出寨時,夏侯霸見了魏延,慌忙引兵而退。延奮趕二十余裡方回。孔明乃與薑維曰:「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亡矣。吾平生所學,已著於書,共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將軍可授之,切勿洩漏。」維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連弩之法,不曾用得,汝後必用。以鐵折疊燒打而成,鐵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皆畫成圖本。汝可如法造之。」維再拜而受。孔明又曰:「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要子細。雖然險峻,久必有失。」又喚長史楊儀入帳,授與一錦囊,便分付曰:「久後魏延必反,若反時方開之。那時自有斬延之將也。」

  此日,孔明一一調度已畢,人事不省,至晚方甦,病加沉重,是夜昏絕數番。孔明連夜表奏後主。後主急遣尚書僕射李福,星夜徑到五丈原。入見孔明問安。孔明令坐,而言曰:「吾不幸,中道而亡,虛廢國家大事,得罪於天下也。吾死後,自有遺表上奏天子。你公卿大夫,皆依舊制而行,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不可廢之。馬岱忠義,後當重用。吾兵法皆授與薑維。他日能守西蜀也。」李福辭去。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視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涼。孔明淚流滿面,長歎曰:「吾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攸攸蒼天,易我其極!」歎息良久,回到帳中,病轉沉重。乃喚楊儀曰:「王平、廖化、張嶷、張翼、吳懿等,皆忠義,久經爭戰,多負勤勞,堪可委用。吾死之後,凡事皆依舊法而行,可緩緩退兵。汝乃深通謀略之人,不必多囑。姜伯約智勇足備,可以斷後。魏延後日反時,汝只依前付錦囊行之。」楊儀泣拜而領謝。孔明令取文房四寶,於臥榻上寫遺表,以奏後主。其表曰:

  丞相武鄉侯臣諸葛亮,稽首頓首謹表。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死之將至,願盡愚忠。念臣賦性愚拙,時遭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願陛下清心寡欲,薄己愛民。遵孝道於先君,布仁義於寰海。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除奸讒,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先帝陛下也。臣亮,臨楮不勝涕泣激切祈懇之至!

  孔明寫畢,分付楊儀曰:「吾死之後,不可發喪。若司馬懿來追,將吾先時木雕成吾之原身,安于車上,以青紗蒙之,勿令人見。汝可一順一逆布成長蛇之陣,回旗返鼓。若魏兵追來,令人馬不許錯亂。卻將吾原身推出,令大小將士左右而列。懿若見之,必急走矣。待魏兵退去,方可發喪,喪車上可作一龕,坐于車上,用米七粒,少用水放於口中,足下安明燈一盞,置柩于氈車之內。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矣。吾陰魂自起鎮之。先令後寨先行,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汝等文武皆盡心報國,不可負職也。」楊儀聽令曰:「丞相少慮。儀並不敢有違丞相之言也。」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觀北斗,遙指之曰:「此吾之將星也!」眾視之,只見其色煌煌欲墜。孔明以劍指之,口中念咒。咒畢,急回帳中,不省人事。忽李福又到,見孔明昏絕,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誤國家大事也!」須臾孔明複醒,開目視之,見李福立於榻前。孔明曰:「公此一來,必是天子問誰可任大事,蔣公琰可矣。」福曰:「公琰倘不在,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以繼之。」福欲又問,孔明不答而逝。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

  這誠然是「一個英雄的死」!滿目悽楚,使人不忍卒讀。《平話》竭力的寫張飛,我們只見一個張飛在活躍,羅氏的《通俗演義》則最活躍的只有一位諸葛孔明而已。張飛寫得不大有生氣,關羽也未必描狀得很好。惟寫孔明,隨帶術士氣,究竟佳處較多,特別是關於他的出場及他的結束的二段,如上文所引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