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 | 上頁 下頁 |
三國志演義的演化(7) |
|
七 通俗小說《三國志》之成為正則的演義,不惟通俗,抑且通「雅」,且遠超出於《前後七國》、《說唐》數傳同科之列者,第一個——或者是最大的一個——功臣,自要算是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與羅貫中這兩個名辭,久已膠結在一處的了。自北宋以來,通俗傳說中的《三國志》愈走愈野,加入莫須有的傳說愈多,而離開歷史上的故事愈遠,甚且違背史實的地方也更為繁夥。其結晶,便有了那末粗野的一部虞氏新刊的《三國志平話》。這個「傳說」到了羅貫中手裡,他便躊躇著、遲疑著,頗想完全廓清了許多太荒誕了的傳說與事實。他究竟是一位「秀才」(即讀書人之謂),多讀了幾本書的,便取了陳壽的《三國志》來,與這種通俗傳說的《三國志平話》之類的書來對照,加入許多陳志所有的材料,去了許多陳志所無而太覺謬誕的傳說。但對於俗本傳說,有描寫動人的地方,也頗有所採取。結果,便成了第一部的「按『鑒』重編」的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們知道,歷史小說的趨勢是愈走愈向「歷史」走去的。到了後來,便簡直成了用文言式的白話寫出的歷史的複本、副本了,不過不用紀傳編年諸體而用「章回體」罷了。(這如杜綱的《南北史演義》以及今人所作的許多演義。)而領導了這班衛護「歷史」的小說作家們向前走去的,便是羅貫中。第一個由許多荒誕的傳說中,回顧到真實的歷史的作家便是羅貫中。演義到了此後,便真成了名副其實的歷史小說了。而此後的演義,便有了兩歧的趨勢。一方面文人學士拉了她向歷史走,一方面民眾拉了她向「英雄傳說」一條路上去。其結果,演義的發展,便有了絕不相同的二型。一是愈趨愈文的「按鑒重編」的歷史故事。一是愈趨愈野,更擴大了,更添加了許多附會的傳說進去的通俗演義,若《說唐傳》之類。所以同一部名目的演義,往往是有了兩個本子的,一是通俗的,一是較近於歷史的。 金華蔣大器(庸愚子)序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說:「語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此則史家秉筆之法。其於眾人觀之,亦嘗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顧者,由其不通乎眾人。而歷代之事,愈久愈失其傳。前代嘗以野史作為評話,令瞽者演說。其間言辭鄙謬,又失之於野。士君子多厭之。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詩所謂裡巷歌謠之義也。」 他這一段話,頗能抉出羅貫中著作的本意與真相來,對於當時的通俗平話與羅氏書的分別,也能一言而顯其要。「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這幾句話便是羅氏書之所以能夠「雅俗共賞」的原因;也便是前代的評話之所以漸漸消滅,而羅本《通俗演義》之所以能夠盛行於世的原因。 羅貫中是一位甚等樣子的人呢?他的詳細的生平,沒有一個人說起過。蔣大器的序,只是輕輕的帶起一句道:「東原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每卷之下也只題著:「後學羅本貫中編次」。但他書上則也有題為「廬陵羅本」的,也有題為「武林羅貫中」的。總之,他姓羅,名本,字貫中,這一層卻是無可懷疑的。至於他到底是廬陵人,東原人或是武林人,則不可知。他的生年,大約在元末明初。周亮工《書影》說他是洪武初人,則他當是跨於元、明二代之間的一位作家(約公元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年)。他的生平,沒有人說起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他不過系一位通俗的作家,又只寫著不為人看重的小說與戲曲,所以傳記家也不會看得起他而為他寫什麼傳記了。他的著作很多,傳於今者也不少。戲曲有《龍虎風雲會》一本,今存。敘趙普輔宋太祖得了天下,太祖為了國事,雪夜還去訪他的事。至今《訪普》一折,尚為劇場上頗受歡迎的戲。他的小說,相傳有《十七史演義》的巨作。今雖未必俱存於世,然如今存的《列國志傳》、《東西漢》、《南北史》、《三國志》、《隋唐志傳》、《五代志傳》等等都有為他所寫的痕跡存在。特別是《三國》、《隋唐》、《五代》、《列國》等,都還明顯的標出他的姓名來。這幾部書,筆調的相同,格式的類似,都不必懷疑的知道其必出於他一手所寫。又他們的可以銜接的地方,便前後都是銜接的,例如《隋唐志傳》之後,緊接著便是《五代殘唐傳》。此外,又有好幾部英雄傳奇,如《水滸傳》、《平妖傳》、《粉妝樓》等等,相傳也為羅氏所著。在當時,一家刻了一長套的小說,並不是不習見的事,例如,在至治間,建安虞氏便刻了至少五部以上的象《三國志平話》一類的東西,則羅貫中氏一手寫著《十七史演義》的巨大無倫的長著並不是不可能的。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問題,還有人有疑問,但關於《三國志通俗演義》,則無人疑其為非出於羅氏之手。在羅氏的許多作品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乃是最著名,且也是流行最廣的一部代表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