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 | 上頁 下頁
水滸傳的續書


  《水滸傳》的續書頗多,而以陳忱的《水滸後傳》與俞萬春的《蕩寇志》為最重要。

  陳忱為明末遺民,浙江烏程人(俞樾:《茶香室續鈔》十三),自號古宋遺民。忱之作此書其用意與龔聖與之作《三十六人贊》正同。聖與生在宋末,目睹蒙古民族之侵入中原,忱則生在明末,也身歷滿洲人的統治。他們不甘為異族的奴屬,因而希望有英雄豪俠起來,光復祖國——即使這些英雄,是殺人放火的暴徒,也是可愛的,可贊許的。水滸英雄因此便為他們所屬目。聖與只作了一篇贊,而忱則寫了《水滸後傳》四十回。這四十回的《水滸後傳》是直接於百回本的後面的。第一回第六至七頁(原刊本上)作者借阮小七口中說道:「無奈宋公明日夜望著招安。後來天子三降詔書,宿太尉保奏,大家就收拾朝京。即差我們征伏大遼,剿除方臘,赤心為國,血戰數年。」在後文也處處的提起征方臘及征遼的事,卻從不曾提起過一句「田虎、王慶」的話。陳忱未必沒有見到過余氏全本《水滸》,也許連楊定見的百二十回《水滸全書》也見到過。然而為了避免異族統治者的疑忌之故,雁宕山樵的序,卻假託作于萬曆戊申,作者姓氏:卻題著古宋遺民,原刊本每頁之下,也都題著「元人遺本」四字。卷首《論略》也說:「不知何許人。以時考之,當去施、羅未遠,或與之同時,不相為下,亦未可知。」既然處處都要表示不是作于清初而是明代萬曆以前的書,當然不得不割捨了征田、王的故事了。由此益可證明:征田、王的二段故事,為萬曆時候的「新增」,乃是人人都知的事實了。卷首的《論略》說:「《後傳》為洩憤之書。憤宋江之忠義,而見鴆於奸黨,故複聚餘人,而救駕立功,開基創業。憤六賊之誤國,而加之以流貶誅戮。憤諸貴幸之全身遠害,而特表章草野孤臣,重圍冒險。憤官宦之嚼民飽壑,而故使其傾倒宦囊,倍償民利。憤釋道之淫奢狂誕,而有萬慶寺之燒,還道村之斬也。」全書概略,已盡見於此。其中最寓深意的是「開基創業」一件事。中原既然為少數民族所佔據,不甘為奴的英雄之士,便只好航海遠去,獨立一邦。這是作者的寓意,也就是作者所希望而未能實現的。宋江諸人死後,梁山泊末死的英雄尚有三十二人,然皆散在四方,「如珠之脫線,如葉之辭條,再不能收拾到一處。」不料權奸尚在,怨毒尚深,這三十二人,幾乎個個被逼,重演「逼上梁山」的幾幕既悲且壯的戲文。阮小七等既被逼而重占山頭為盜,李俊等也受害而乘槎遠去,占了暹羅國為王。而呼延灼、關勝諸人,則力為宋人抵禦金兵。然時勢已非,諸位英雄雖盡其心力,也只能撐住半壁江山而已。最後,高宗正式封李俊為暹羅王。兄弟聚會,君臣賦詩。結果是大圓滿。這樣的結束,仿佛很可大快人意,彌補了前書「神聚蓼兒窪」的不可彌補的悲劇。然而作者的意志卻不在此。他一開頭便使阮小七在梁山泊感舊思故,意境已極淒清。其後「潯陽江悶和酒樓詩」(十六回),「小相逢古殿話新愁」(二十六回),「武行者敘舊六和塔」(二十八回)諸節,也無不有「臨風淚零」,「車過腹痛」之感。作者之意,實不在彌補缺憾,而在懷念英雄。全書充滿了淒涼之況,如深秋夕照,空山獨立,涼風吹過松頂,簌簌有聲。我們讀了這部續書,只有更慨然的怒權奸之誤國,傷英雄之凋落而已。作者如果不是一位傷心人,怎麼能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傷心之情境呢?雁宕山樵的序說:「必其垂老奇窮,顛連痼疾,孤煢絕後,而短褐不完,藜藿不繼,屢憎於人,思沉湘蹈海而死。必非紆青拖紫,策堅乘肥,左娥右綠,阿堵堆塞,飽厭酒肉之徒,能措一辭也。」這便是作者自己的自況吧。下文且引一段來看:

  ……那阮小七山前山後,各處走過一遍,甚覺傷心。叫伴當搬上祭物,擺在忠義堂空地上,點了香燭,滿滿的斟六七十大碗酒,朝上亂拜幾拜,叫道:「晁天王、宋公明二位哥哥,眾兄弟英魂不昧。我阮小七一片誠心,備些酒肉,重到山寨裡,望空澆奠。眾位都要似生前一般開懷暢飲。雖是被奸臣所算,害了性命。卻也天下聞名,道是我等替天行道,忠心為國的好漢子。我阮小七他日死後,自然魂靈隨著哥哥同在一處。」說罷,兩淚交流。又磕了幾個頭,燒化紙帛,叫伴當把豬羊切碎,盪起酒來,大家來吃。伴當道:「不曾帶得刀來,怎處?」阮小七道:「不妨,我腰邊有解手刀,割來吃罷。」掀起衣襟,伸手去摸,笑道:「阿呀,也失帶了。也罷,你就把手撕開。」伴當撕肉盪酒,團團坐定,大塊肉,大碗酒,吃了一回。阮小七酒已半酣,揎拳裸臂的,說與伴當們道:「你們不曉得,這是忠義堂,前面扯起一扇杏黃旗,旗上寫著『替天行道』四個大字。兀的不見石柱倒在地上哩!大堂中間,供養晁天王靈位。左邊第一把交椅,是寨主宋公明坐。因建一壇羅天大醮,報答神天,七晝夜圓滿,上蒼顯異,墜下石碣,卻篆著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員地煞星的姓名。因天文定了位次,不敢攙越,依次而坐。我卻是天敗星,坐第三十一把交椅。若商議甚麼軍情大事,擂起鼓來,眾好漢都聚堂上,聽傳號令,好不整肅。那兩邊還有許多耳房早寨水寨倉庫監房,自從受了招安,盡行拆毀。如今變做滿地荒草,幾堆亂石了,你道可傷不可傷!」說一回,吃一回,不覺大醉。

  雁宕山樵說:「肝腸如雪,意氣如雲,秉志忠貞,不甘阿附,傲慢寓謙和,隱諷兼規正,名長成串,觸處為奇,又非漫然如許伯哭世,劉四罵人而已。」又說:「……中原陸沉,海外流放,是得《離騷》之哀。」作者的心事盡於此矣。

  俞萬春的《蕩寇志》,其立意與情境都與《水滸後傳》不同。《水滸後傳》作於亡國之後,故懷念英雄。《蕩寇志》作於太平天國即將起義之時,故痛惡「替天行道」的英雄。《水滸後傳》充滿了懷舊之感,故意境淒清,如秋月之孤高。《蕩寇志》一心要斬殺起義的英雄,故字裡行間都是怖厲的殺氣,如入古鬥獸之場,刑人之所,白骨委地,碧血染塵。俞氏作此之意,正與金人瑞相同,所以他的《蕩寇志》便直接于金氏七十回本的《水滸》之後。金氏所口誅筆伐者尚止宋江一人,一百單八條好漢之死,也只托之于盧俊義的一夢。俞氏則不然。他創造了許多雷部的人物,專來剿除梁山泊英雄。他將那一百單八條好漢,個個都綁上了斷頭臺,個個都不得好死。這與《水滸傳》的全書是完全不相拍合的。那末可愛、可敬的李逵、林沖、魯智深、武松等等也都不脫盜名,同歸於盡。《水滸傳》的作者創造這幾位英雄的初意,豈料到他們竟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水滸故事傳佈民間好幾百年,又豈料到這個故事竟會有了這樣的一個結局?一部英雄傳奇而演變到這樣的一個面目,真可以說是完全失去了英雄傳奇的本相與特色了。作者實在太殘忍了,太煞風景了,太辜負了《水滸傳》的一部絕好的英雄傳奇了。我們讀到不愉快的書也有,卻從沒有讀到象《蕩寇志》那末不愉快,那末淒厲可怖的。

  《蕩寇志》又名《結水滸》,自第七十一回(因系緊接金本的第七十回)起至第一百四十回止,也共有七十回,又多了一回「結子」,正與金本的楔子相對。俞氏,山陰人,字仲華,別號忽來道人。在他兒子龍光的識語上,敘述他的生平頗詳。道光辛卯壬辰間,俞氏隨父從戎粵東「征討」瑤民之變有「功」,獲議敘。已而歸越,以岐黃術遨遊於西湖間。壬寅時,英人侵略海疆,他又獻策軍門,備陳戰守器械。「晚歸玄門,兼修淨業。」道光己酉(二十九年,即公元一八四九年)卒。著有《騎射論》、《火器考》、《戚南塘紀效新書釋》、《醫學辨症》、《淨土事相》及《蕩寇志》等書。《蕩寇志》始作于道光之丙戌(公元一八二六年),迄丁未(公元一八四七年)而稿成,凡經二十年,然尚「未遑修飾」。其後,他的兒子龍光乃手校數月而刊行之。

  《蕩寇志》的意境雖淒怖,然行文健雋,也頗有些動人心肺之處。頭幾回寫陳麗卿的神情,很活潑可喜;象那樣的一位女子,粗豪而又嫵媚,直率而又婉麗,既不是弱不禁風的才女,又不是魯魯莽莽的賣解的藝妓。她活是一位早失慈母,不離父親寸步,全由他訓練出來的不懂人情世故的好女子。但到了後來,麗卿便過於不象一位女子了。她的父親陳希真的人物,更是一位世間所少有的超人,文武兼全,智勇皆備,又懂得些道法。寫得太好了,反而將他寫成一位「超人」或「非人」了,一點個性也看不出來。雲天彪、祝永清等,也都寫得不甚好。全書中最好的一段,最足動人的一段,是希真逃難,遇雲威道故的一件事。聞名已久,知己相逢,班荊道故,互傾心懷,其情境的摯熱很可使人感泣。

  ……雲威道:「我卻不曾會過。我有一個至交,是東裡司捕盜巡檢張鳴珂。他對我時常說起,那陳希真智勇都了得。那年輪囷城一戰,官兵只得八千,敗西夏兵五萬,都是他一人的奇謀,可惜都被上司冒了去。至今惋惜他,又欽佩他。」希真道:「那張鳴珂莫不就是鄆城縣知縣蓋天錫的舊東人?」雲威道:「便是。你且說那陳希真到底怎的了?有東京來的,說他辭了提轄,去做道士,可真麼?」希真道:「是真的。」雲威籲口氣道:「英雄不遇,至於如此。」希真道:「他如今連道士也做不成了。」雲威驚問道:「此話怎說?」希真道:「小侄動身的前幾日,此人為一件事上,惡了高太尉,逃亡不知去向。現在各處追捕緊急,若吃拿住,決沒性命!」雲威聽罷,拍著桌兒,只叫得苦。口裡說道:「怎麼這般顛倒!如此英雄,屈他在下僚,已是大錯,怎的竟把他逼走了?卻怎生還想望天下太平!他萬一被追捕不過,心腸變了,竟去投那梁山泊,卻怎好?賢侄,你可曉得他往那方去的?」希真道:「這卻不知。這人恐未必上梁山。」雲威道:「他不上梁山,不過一身之禍;他上了梁山,天下之禍。我料他也未必便上梁山,但不知何處去了。賢侄,賢侄,便似你也只得如此微職,豈不可悲。」那雲威一片歎息之聲,從丹田裡直滾上來,眼角上津津的有水包著。希真見他這般肝膽相許,也止不住那心裡的感激。看那雲威背後只一個小廝,便道:「小侄有句話要稟叔父,叫尊紀回避了。」雲威便叫那小廝出去。希真把格子門掩上,走去雲威面前,撲的雙膝跪下。雲威大驚,忙亦跪下來攙道:「賢侄有話,但說不妨。這卻何故?」希真流淚道:「小侄不敢欺瞞,叔父不要愁苦,只小侄便是落難逃亡的陳希真。」雲威大驚。「梁山泊已曾兜攬過,要小侄去入夥,小侄那裡肯去。如今四海飄蕩,無家可奔,卻不知叔父如此錯愛,使小侄悲酸鑽入五臟。此生父母之外,只有叔父。」說罷,磕頭不止,淚如泉湧。雲威一隻手攔不住他,盡他磕完了,又把希真的臉細看了看,叫道:「我的哥!你何不早說?憂得我苦!」二人從地上起來,抖抖衣服,仍複坐了。雲威道:「怪道你說什麼王勳,叫我無處落想。你且把高俅怎生逼你,說說我聽。」希真道:「高俅逼迫,尚未露形跡,是侄兒見機先走。」就把那衙內怎的調戲女兒麗卿,再三盤算;怎的虛應著他,到後來怎的不得脫身,不得已壞了他兩個承局;怎的叫麗卿男裝,投奔山東沂州府;怎的恐有追趕,特從江南大寬轉得到貴地。雲威又驚又喜道:「不料閣下與老夫做了侄兒。你不必到沂州去,就住在敝莊,只說我的親戚,無人敢來盤問。老夫養得你父女二人,待奸邪敗了,朝廷少不得有番申理,那時再歸故里。那莊家就這裡開發了他。」希真道:「這卻不敢。雖蒙厚恩,如父母一般。只是沂州舍親處已是得信,在那裡盼望,不如讓小侄且去罷。」正說著,聽得格子門外笑語之聲,麗卿、雲龍兄弟兩個,手綰著手推門進來。二人見兩位老的,都雙眼揉紅,眼淚未幹,正驚疑要問。雲威開言道:「龍兒不要廝綰著。他不是你哥哥,他是東京女英雄陳麗卿,喬扮男裝。」麗卿大驚失色。雲龍也吃了一驚,連忙放手,退了幾步,看了看說道:「怪得我有五六分疑他是女子。」希真道:「我兒不要吃驚,我已向祖公公將真情盡告。切不可教外面莊家得知。」雲威道:「你二人便姊弟稱呼。」雲龍就向麗卿唱個喏,麗卿答了個萬福,二人不覺笑起來。雲龍又細問緣由,雲威一一說了。又對希真道:「賢侄既是這般說,令親盼望,老夫亦不敢多留。只是顯得老夫薄情。今日卻去不得,與賢侄此一別,未知何日再會。卿姑有人家否?」希真道:「不曾。」雲威道:「可惜龍孫正月裡已定了一頭親事,不然扳附令愛,豈不是好。如今賢侄且將令愛送到令親處安置了,自己再到這裡來住幾日,何如?」希真道:「山高水長,有此一日,小侄如無出身,定來追隨幾杖。只恨小女無緣,不能扳龍附鳳。」希真方知麗卿果然不是此地姻緣。雲威道:「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大丈夫縱然不能得志,切不可怨悵朝廷,官家須不曾虧待了人。賢侄,但願天可憐見,著你日後出頭,為國家出身大汗。老夫風燭殘年,倘不能親見,九泉下也兀自歡喜。」(第七十六回)

  此外,又有天華翁的《水滸後傳》。這一部書與《三國還魂記》相類,敘宋江再生為楊么,盧俊義再生為王魔。象這類的「再生緣」,在民間傳說中是極多的。惟此書我未見,不能評判,但以「再生」為骨架,其意境已落於凡塵,便再高明也決不會超出於《蕩寇志》及《水滸後傳》以上的。

  又繼於《蕩寇志》之後的「續水滸」亦間有之。日本則常有以時事影射《水滸》的著作出版,但不是零片無可取,便是有意的強今以就古,都是無關緊要,不足輕重的,故這裡一概不提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