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中) | 上頁 下頁
西廂記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3)


  三

  就在天啟、崇禎之際,也已有人明白王、陳諸本的式樣,並非《西廂記》的「本來面目」了,於是即空觀主人淩初成,便自稱得到一種周憲王刊行的《西廂記》。這本《西廂記》分為五劇,每劇各有題目正名,又各分為四折。《端正好》一套,則放在第二劇第一折之中,而題著「楔子」二字,表示不入四折正文之例。他相信,這個式樣,乃是《西廂記》的本來面目。

  其實,即空觀主人的所謂周憲王本《西廂記》,據我看來,也便是「子虛公子」一流的人物。我想,在《西廂記》的版本考上,大約是不會有周憲王刊行的這一本子的。淩初成所謂周憲王本,與王伯良之所謂「古本」,其可信的程度是不相上下的。這都不過是「托古改制」的一種手段而已。

  我們在過去的記載裡,找不出一點周憲王(朱有燉)曾刊行過《西廂記》的痕跡來。假如有此一本,何以王伯良、徐文長(說是假託的,但也是萬曆中刊行的)、陳眉公諸本,都從不曾提及一言半語,而直到淩氏的時候方才出現於世呢?

  第一個使我們不能相信的,乃是即空觀主人本《西廂記》的分劇分折的秩序整然的次第。我在上面已經提過,在萬曆時代以前,雜劇是沒有分折的風氣,每一劇都是連寫到底的,即周憲王自己刊行《誠齋樂府》也是如此刊印著的。周憲王對於他自己的著作,既然如此,為什麼他刊印《西廂記》便又會那樣的分劇分折起來了的呢?這是說不通的。淩氏說:

  此刻悉遵周憲王元本,一字不易置增損。即一二鑿然當改者,亦但明注上方,以備參考。至本文不敢不仍舊也。(淩本例言)

  欲蓋彌彰,作偽者誠是心勞日拙!

  再則,淩氏為要維持著元劇必四折的常例,便把《西廂記》第六段《端正好》「不念《法華經》」一套,作為楔子,不入折數。其實元劇又何嘗沒有五折的呢(象《元曲選》中《趙氏孤兒》一劇便是五折的)。推淩氏之必以《端正好》一套為楔子者,意中多少總受有王伯良、陳眉公諸本之以此套包納入上一段《八聲甘州》「懨懨瘦損」一套之內的影響。但更重要的理由,卻是「近本竟去楔子二字,則此劇多一折,若並前《八聲甘州》為一,則一折二調,尤非體矣」(淩氏解證)。這真是聰明一世,蒙懂一時。淩氏難道竟不知道元劇有一劇五折的麼?有人說,《端正好》「不念《法華經》」一套,為的是夾在「旦」唱的一卷或一本裡,例以元劇每本必須「旦」或「末」獨唱到底之慣規,故此套當然是「楔子」,而不能當作一折。但《西廂記》的體裁本來是元劇常例所範圍不住的。《西廂記》在一折之中「末」、「旦」互唱之例甚多,這是元劇所未有的。更不用說是在一卷或一劇之中,未必皆是「旦」唱或「末」唱了。故惠明唱的《端正好》「不念《法華經》」一套,夾在「旦」唱的一卷之中是毫不足異的,不必因此便說他是楔子。如《端正好》一套為楔子,則在第四卷及第五卷中,張生、鶯鶯、紅娘皆各唱一折或二折,這些套曲,究竟這一套是楔子,那一套不是楔子呢?(關於《西廂記》為什麼會和其他元劇的慣例不同的原因,我將在別一文裡論之。)

  淩氏為了要證明他所依據的周憲王的本子,確是古本,確是《西廂記》的本來面目,便在卷首引著《點鬼簿》的一項記載:

  點鬼簿目錄(與周憲王本合)

  王實甫
  張君瑞鬧道場
  崔鶯鶯夜聽琴
  張君瑞害相思
  草橋店夢鶯鶯

  關漢卿
  張君瑞慶團圓

  淩氏所引的《點鬼簿》,當然便是元鐘嗣成的《錄鬼簿》。但據我所知,許多本子的《錄鬼簿》便從沒有一本是具有象淩氏所引的那一項記載的。現在所能得到的《錄鬼簿》,有:

  (一)明初賈仲明續補本(天一閣舊藏藍格鈔本)
  (二)孟稱舜《柳枝集》附載本
  (三)《楝亭十二種》本
  (四)暖紅室刻本(據尤貞起鈔本刊行)
  (五)重訂《曲苑》本
  (六)《王忠愨公遺書》本

  沒有一本是具有象淩氏所引的那樣的一項記載的。在許多不同本子的《錄鬼簿》裡,只有這樣的一條:

  王實甫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至在關漢卿名下,則更無所謂「張君瑞慶團圓」的一個名目。照常理而論,一部《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也決不會分成五個名目而著錄著的。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其篇幅較《西廂記》更長(凡六卷),卻也不曾巧立名目,分別記載。且在元劇中同一名目而由二人寫成二本者不在少數:

  李文蔚
  謝安東山高臥(趙公輔次本。鹽鹹韻)

  趙公輔
  晉謝安東山高臥(汴本)

  武漢臣
  虎牢關三戰呂布(鄭德輝次本)

  鄭德輝
  虎牢關三戰呂布(末旦頭折。次本)

  這是依據暖紅室本的《錄鬼簿》所舉出的兩個例,他們都不曾因為是「次本」便巧立名目。所以,淩氏所引的《點鬼簿》云云,又是令人十二分懷疑其真實性的。我相信,象淩氏所引云云的一部《點鬼簿》,世間是不會有的。

  這樣,淩氏又弄巧成拙,更不得不現出他的作偽的痕跡來了。

  淩氏的周憲王本《西廂記》云云,其為偽託,大約是無可致疑的。不過淩氏對於恢復《西廂記》本來面目的努力,卻是我們所應該致敬意的。他的這部努力要恢復《西廂記》原狀的本子,在後來曾發生了很不少的影響。金聖歎本便是大體依據了淩本而分為五章的;毛西河本也是折衷于淩本而分為五本的(毛本是對於王伯良等本及淩本取折衷的態度,故分為五本二十折)。

  淩氏所要恢復的《西廂記》本來面目,除了文字上的種種改正以外,最重要的便是:將歷來分為二十折的《西廂記》,變成了五本,五本之後,各有題目正名。這樣的一種《西廂記》,當然要較分為二十折或二十出的諸本更近于原來的面目。我們看吳昌齡《西遊記》之六卷,劉東生《嬌紅記》之有上下二卷,則原本《西廂記》當也有分為五卷的可能。

  再者淩氏所載的每本題目正名,也並不是沒有來歷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在分為二十折的徐文長本、王伯良本裡亦有之。(陳眉公本及《六十種曲》本等則削去之)在二十折本《西廂記》裡本來是不需要這種題目正名的。然而徐、王本竟有之,則可知他們的來歷不是很近的了。

  淩本於每本之後(除第五本外),各附有《絡絲娘煞尾》一曲,例如,第一本之末:

  〔絡絲娘煞尾〕則為你閉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這種《絡絲娘煞尾》,王伯良本雖削去,他本則往往有之。《雍熙樂府》也有之。不過諸本皆無第一本之《絡絲娘煞尾》(《雍熙樂府》本亦如此)。故我很疑心,第一本的《絡絲娘煞尾》,難保不是淩氏補撰出來,俾可得到整齊劃一的格局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