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五十七章 昆腔的起來(1)


  昆腔起來以前的南戲——昆腔的起來——昆腔的創作者魏良輔——梁辰魚與其《浣紗記》——鄭若庸與張鳳翼——李開先、王世貞等——屠隆與汪廷訥——梅鼎祚——鄭之珍的《目連救母戲文》

  一

  昆腔的起來,是南戲革新的一個大機運。在昆腔未產生之前,南戲只是像野生的蔓草似的,無規律的發展著。正德以前的南戲作家們,以無名氏為多,蓋大都出於鄉鎮文士們的創作,教坊優伶的傳習,詞多鄙近,曲皆淺顯明白如說話,婦孺皆聽得懂。徐渭《南詞敘錄》謂:「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其畸農布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即其技歟?」故南戲,明人往往謂之亂彈。蓋以其沒有一定的音律。又各囿於地域,同一戲文,而各地的歌唱的腔調不同。當時,有餘姚、海鹽等腔。明陸容《菽園雜記》(十卷)云:「嘉興之海鹽,紹興之余姚,寧波之慈溪,台州之黃岩,溫州之永嘉,皆有習為倡優者,名曰戲文子弟。」《南詞敘錄》云:「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於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稱余姚腔者出於會稽,常、潤、池、太、揚、徐用之;稱海鹽腔者嘉、湖、溫、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吳中。」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玉茗堂文集》卷七)云:「南則昆山之次為海鹽,吳、浙音也,其體局靜好,以拍為之節;江以西,弋陽,其節以鼓,其調喧。至嘉靖而弋陽之調絕,變為樂平,為徽、青陽。」

  這可見在昆腔起來的時候,南戲的歌唱法是極為淩亂的。弋陽流行最廣,卻以鼓為節;調又喧鬧。海鹽腔卻是以「拍」為節的。他們的樂器也是不能統一。到了昆山魏良輔起來,一手創作了昆腔之後,方才漸漸地征服了一切,統一了南戲的樂器與歌唱法,增大了南戲的音樂的效力。原來南戲的歌唱,是以簫管為主的,和北劇之以弦索為主器,恰相對抗。但良輔則集合於一堂,一切皆拉來為他自己所用。笛、管、笙、琵之合奏,實為良輔的勇敢的嘗試。沈德符云:「今吳下皆以三弦合南曲,而簫管葉之。」(《顧曲雜言》)正指昆山腔而言。這繁音合奏的優雅的腔調,其能打倒單調而喧鬧的弋陽諸腔,那是當然的事。所以自嘉靖以後,不久便傳遍了天下。在徐渭寫他的《南詞敘錄》的時候(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昆山腔還只行于吳中。到了萬曆的時候,則昆山腔隨了南戲勢力的大盛,甚至侵入北方。其流行之速與廣,都是空前的紀錄。但在嘉靖間,尚有不瞭解的人,對於昆腔加以非難。徐渭在《南詞敘錄》裡,卻極力地稱揚昆腔的好處,極力為之辯護:

  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接節而唱南曲者,字雖不應,頗相諧和,殊為可聽。亦吳俗敏妙之事。或者非之,以為妄作。請問《點絳唇》、《新水令》是何聖人著作?

  昆山腔止行于吳中。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聽之最足蕩人,妓女尤妙。此如宋之嘌唱,即舊聲而加以泛豔者也。隋、唐正雅樂,詔取吳人充弟子習之。則知吳之善謳,其來久矣。

  徐氏可謂昆腔的第一個鼓吹者、知音者、賞識者。自有昆腔,於是南戲始不復囿於地方劇。自有昆腔,於是南戲始不復終於亂彈而成為一種規則嚴肅,樂調雅正的歌劇。昆腔在海鹽、弋陽、余姚諸腔中,實最後出。然在很短的時期內便壓倒了她們。同時,北劇也因之而大受排擠而至於消亡。沈德符《顧曲雜言》云:「自吳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輔,而北詞幾廢。」沈氏之時,離良輔創昆腔之時不過五六十年,而昆腔的勢力,已是如此之盛大!

  關於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一手創作了昆山腔的魏良輔,其時代卻頗難確定。向來每以他為嘉、隆間人。陳其年詩亦有「嘉隆之間張野塘,名屬中原第一部。是時玉峰魏良輔,紅顏嬌好持門戶」的話。但他的時代似更應提前。徐渭時,昆山腔已有勢力。祝允明(嘉靖五年卒)的《猥談》云:「數十年來南戲盛行,更為無端。……妄名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之類,變易喉舌,趁逐抑揚,杜撰百端,真是胡說。」是昆山腔之興,至遲當在正德(1506~1521)間。陸容為成化、弘治間人,所作《菽園雜記》,曆舉海鹽、永嘉諸腔,卻無昆腔的名目。可見昆腔的出現,最早也當在成化以後(即公元1487年之後)。

  我們如以昆山腔為出現於正德時代,當不會有多大的錯誤的。其盛行當在嘉靖中葉以後。良輔于嘉靖間或尚在人間。良輔的生平也不甚可知。餘懷的《寄暢園聞歌記》(見《虞初新志》卷四)云:「南曲蓋始于昆山魏良輔雲。良輔初習北音,絀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鏤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當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致。良輔轉喉押調,度為新聲,疾徐高下清濁之數,一依本宮,取字齒唇間,跌換巧掇;恒以深邈助其淒淚。吳中老曲師如袁髯、尤駝者,皆瞠乎自以為不及也。……而同時婁東人張小泉,海虞人周夢山,競相附和。惟梁溪人潘荊南獨精其技,至今雲仍不絕于梁溪矣。合曲必用簫管,而吳人則有張梅穀,善吹洞簫,以簫從曲,毗陵人則有謝林泉工懨管,以管從曲,皆與良輔遊。而梁溪人陳夢萱、顧渭濱、呂起渭輩,並以簫管擅名。」胡應麟《筆叢》也說道:

  魏良輔別號尚泉,居太倉南關,能諧聲律。若張小泉、季敬坡、戴梅川之類,爭師事之。梁伯龍起而效之,考證元劇,自翻新調,作《江東白苧》、《浣紗》諸曲。又與鄭思笠精研音理。唐小虞、鄭梅泉五七輩雜轉之,金石鏗然。譜傳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取聲必宗伯龍氏,謂之昆腔。張進士新,勿善也。乃取良輔校本,出青于藍,偕趙瞻雲、雷敷民與其叔小泉翁,踏月郵亭,往來倡和,號南馬頭曲。其實稟律于梁,而自以其意稍為韻節。昆腔之用,不能易也。

  一部昆腔史,已略盡於此。而梁辰魚便是第一個戲劇家,利用這個新腔以寫作他的劇本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