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第五十六章 近代文學鳥瞰(3) |
|
三 就其自然的趨勢看來,這將近四個世紀的近代文學,可劃分為下列的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嘉靖元年到萬曆二十年(1522~1592)。這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和戲曲的時代。我們看見由平凡的講史進步到《西遊記》、《封神傳》;更由《西遊》、《封神》而進步到產生了偉大的充滿了近代性的小說《金瓶梅》。我們看見昆腔由魏良輔創作出來,影響漸漸地由太湖流域而遍及南北。我們看見許多跟從了昆腔的創作而產生的許多新聲的戲劇,像《浣紗記》、《祝發記》、《修文記》之類,我們看見雄據著金、元劇壇的雜劇的沒落,漸成為案頭的讀物而不復見之於舞臺之上。在詩和散文一方面,這時代比較顯得不大活躍,但也並不落寞。我們看見正統派的古文作家們和擬古的詩文家們在作爭奪戰;我們也看見新興的公安派勢力的抬頭。而李卓吾、徐渭諸人的出現,也更增了文壇的熱鬧。 第二個時期,從萬曆二十一年到清雍正之末(1593~1735)。這仍是一個小說和戲曲的大時代,但詩文壇也更為熱鬧。雖然中間經過了清兵的入關,漢民族的被征服,但文壇上的一切趨勢,卻並不因之而有什麼變更,只不過增加了若干部悲壯淒涼的遺民的著作而已。詩和散文都漸漸由粗豪、怪誕、纖巧,而轉入比較恢宏偉麗的局面中去。但因了清初的竭力網羅人才;因了若干志士學人的遁入「學問壇」裡去避禍,去消磨時力,明末浮淺躁率之氣卻為之一變。——雖然在明末的時候,風氣也已自己在轉變。 小說有了好幾部大著,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隋煬豔史》、《醒世姻緣傳》之類;但究竟以改編重訂的講史為最多。因了馮夢龍的刊佈「三言」,短篇的平話的擬作,一時大盛,此風到康熙間而未已。戲曲是這時期最可驕人的文體;偉大的名著,一時數之不盡。沈璟、湯顯祖為兩個中心,而顯祖的影響尤大。「四夢」的本身固是不朽的名著,而受其影響者也往往都是名篇巨制。在這個時候,傳奇寫作的風尚,似乎始被許多的真正的天才們所把握到。他們的創作力有絕為雄健的,像李玉、朱佐朝等,所作都在二十種以上。洪異、孔尚任所作也是這時代光榮的成就。 第三個時期,從乾隆元年到道光二十一年(1736~1841)。這時期戲曲的氣勢已由絕盛的時代漸漸向衰落之途走去,昆腔的過於柔靡的音調,已有各種土產的地方戲,不時地在乘隙向她逆擊。終於古老的昆腔不能不退避數舍——雖然不曾完全被驅走。張照諸人為皇家所編的空前宏偉的《勸善金科》、《九九大慶》、《忠義璿圖》、《鼎峙春秋》諸傳奇,一若夕陽之反照于埃及古廟的殘存的巨像上,光景雖闊大,而實淒涼不堪。蔣士銓、楊潮觀們所作,雖短小精悍,不無可喜,而也已不能支持著將傾的大廈了。 小說卻若有意和戲曲成反比例似的更顯出新鮮活潑、充滿精力的氣象來。《紅樓夢》、《綠野仙蹤》、《儒林外史》、《鏡花緣》等等,幾乎每一部都是可注意的新東西。詩壇的情形,也極為熱鬧。幾個不同的宗派,各在宣傳著,創作著,也各自有其成績。散文又為復活的古文運動的絕叫所壓伏。但同時潛伏了許久的六朝賦、駢儷文的活動,也在進行著。萬派爭競,都惟古作是式;卻沒有明代的擬古運動那麼樣的「生吞活剝」。宋學與漢學也不時的在作殊死戰。由幾位學士大夫們所提議的從《永樂大典》裡搜輯「逸書」的事業,廓大而成為四庫全書館的設立;《四庫全書》的編纂,雖然毀壞了不少名著,改易了不少古作的面目,但使學者們得以傳抄、刊佈、閱讀,卻是「古學」普遍化的一個重要的機緣。明人的淺易的風氣,至此殆已一掃而光。然而一個急驟的變動的時代快要到來了。這個古學的全盛,也許便是所謂「陳勝、吳廣」般的先驅者們罷?這時代在北京和山東所刊佈的《霓裳續譜》和《白雪遺音》卻是極重要的兩部民歌集,保存了不少的最好的民間詩歌,且也是搜輯近代民歌的最早的努力。葉堂的《納書楹曲譜》和錢德蒼《綴白裘合集》的流布,恰似有意地要結束了昆腔的運動似的。 第四個時期,從道光二十二年到民國七年(1842~1918)。就是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前一年。這是中國最多變的一個時代。都城的北京,兩次被陷於英、法、美等帝國主義者們的聯軍之手(1860年英、法聯軍陷北京;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北京)。東南、西南的大部分,全陷入太平天國起義以後所生的大混亂之中。外國的兵艦大炮,不時地來叩關,來轟炸。繼而有甲午的大敗,要港的被強佔。但那些事實,可惜都不曾留下重要的痕跡于文學中。太平天國的建立與其失敗,是一件可泣可歌的大事,卻只產生了一部不倫不類的《花月痕》。義和團的事變,也只見之于林紓的《京華碧血錄》及一二部短劇裡。文人的異樣的沉寂,實在是一個可怪的現象!西方文學名著的翻譯,最後,也繼了聲、光、化、電諸實學的介紹而被有名的古文家林紓所領導。雖還不曾發生過什麼很大的影響,至少是明白了在西方文學裡是有了和司馬子長同等的大作家存在著的。散文,因了時勢的需要,特別的有了長足的發展。 梁啟超的許多論文,有了意料以外的勢力。他把西方思想普遍化了。他打破了古文家的門堂。他開闢了「新聞文學」的大路。他和黃遵憲們所倡導的「新詩」運動,也經驗到在舊瓶中裝得下新酒的成績。但這一切,都還不能夠有著重要的偉大的影響。他們所掀起的風波,要等到五四運動以來,方才成為滔天的大浪呢。小說和戲曲在這時,俱有複由士大夫之手而落到以市民為中心之概。其一是昆腔的消沉與皮黃戲的代興;其二是武俠小說與黑幕小說的流行。文壇的重鎮,漸漸地由北京的學士大夫們而移轉到上海的報館記者們與和報館有密切關係的文人們,像王韜、吳沃堯輩之手。這正足以見到新興的經濟勢力,正在侵佔到文學的領域裡去。上海在這時期的後半,事實上已成了出版的中心。 這時期,正預備下種種的機緣,為後來偉大的文學革命運動的導火線,成為這個革命運動的前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