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五十二章 明初的戲曲作家們(1)


  明初劇壇的特點——雜劇的鼎盛——皇家的劇曲——戲文的再度投入民間的暗隅——成化以後南戲的抬頭——明初的雜劇作家們:賈仲明、穀子敬、劉東生等——偉大作家朱有燉——他的作品——陳沂、王九思、康海等——明初的戲文:《荊》《劉》《拜》《殺》四大傳奇——丘濬的崛起——邵璨的《香囊記》——沈采與姚茂良、蘇複之、王濟、沈壽卿等——徐霖、崔時佩等——無名氏所作的諸戲文

  一

  所謂明初,總要包羅到昆腔未產生的弘、正以前的劇壇;即是包羅著明代的前半葉的劇壇。在這一百五十年的戲曲史裡,有幾點是可以注意的。

  第一,雜劇已從民間而登上帝王的劇場。許多親王們都是愛好戲劇的。周憲王和甯獻王且自己獻身于作者之林。永樂帝在燕邸開府時,也招來著戲曲作家們,若賈仲明、湯舜民等而加以寵遇。相傳明初親王之藩,必以戲曲一千餘本賜之。這雖未必可靠,但那時的盛況,卻確是空前的。這可證明雜劇是並未隨了蒙古帝國的衰亡而衰亡的。但到了弘、正之際,雜劇的氣焰卻漸漸地低落了。作者漸見寥落,演唱者也漸漸地少了。特別在中國南部,南音的傳奇,幾攫去了雜劇的地盤的全部。這也是必然的盛衰之途徑:一天天和皇室接近,而成為他們的專用的樂部,自然便也一天天的和民間相遠,而失去其雄厚的根據地以至於消亡了。

  第二,葉子奇以為「其後元朝南戲盛行。及當亂,北院本特盛,南戲遂絕」。這話或有幾分可信。祝允明《猥談》謂:「數十年來南戲舊行,所為更是無端。」是南戲的盛行,在明代不過是景泰、成化以後事耳。但即在這時以前,南戲也並未真的「絕」跡;她不過是再度退守到民間的暗隅裡去,不曾去和雜劇爭皇家樂隊的地位。永樂的大臣們編纂《永樂大典》時,也曾給南戲以和雜劇同等的地位,所收入戲文有三十三本之多。但在實際的皇家的劇場上,那時恐不會有南戲出現過的。她是那樣的富於地方性,確是不大適宜于攀登到北京的及其他中國北部的劇場上的。所以,她仍在南方潛伏地滋長著;恰好和這時雜劇的跳樑,成一個絕好的對照。但她的作家們,卻也並不落寞。徐渭《南詞敘錄》所載明代戲文,自李景雲的《崔鶯鶯西廂記》以下,凡有四十八本,大概都是這時代的產品。及丘濬、邵璨、徐霖、沈采諸人出,南戲更大行於世,漸取得雜劇的地位而代之。武宗(正德)大約便是很欣賞南戲的一人。

  第三,雜劇在這時代,早已有了很周密的韻書、曲譜。按譜填詞,規律至嚴;唱者也不容絲毫假借。但南戲則到這時為止,尚不曾有過什麼有規則的曲譜。方音俗唱,各地不同。故嘗被稱為亂彈。因此,在南戲的本身,其各地方的腔調,也常在彼此排擠,彼此競爭之中,不像雜劇之早已「定於一尊」。這恰像北部方言統一已久,而南方土白,至今猶各不相通。

  第四,這時代的劇場,據我推測,南北是很歧異的。南部的各地,有著不同的方音的唱詞。——也許大都市像金陵、杭州、松江還不免時時留戀著北劇的餘暉。在北方,則似仍是彌漫著雜劇的勢力。

  【《續錄鬼簿》,《錄鬼簿》的續編,錄元、明間劇作家及作品,以鐘嗣成為首。舊題賈仲明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