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五章 先秦的散文(2)


  二

  在這些先秦哲學家中,最先出來的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據《史記》),楚國人。關於他的神話甚多,有的說他活了二百餘歲,有的說他出關仙去。於是更有《老子化胡經》、《老子七十二變化圖》之作。道家也以他為他們的宗教的始祖。於是他便成了與釋迦牟尼的三身如來佛相配當的「三清」(即所謂「老子一無化三清」)。孔子曾與他相見過。因為他做過周守藏室之吏,所以孔子向他問禮。大約他的生活時代與孔子相差不遠,其生當在公元前470年(周元王時)以前。老子所代表的思想是消極的,厭世的。他的書有《道德經》上下二篇,共八十一章,文字極簡直。他因為當時政治的齷齪,言治者紛然出,而天下愈擾,於是主張無為,主張無治,以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治無欲」。雞犬之聲相聞,而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他的理想國的景象。他不主張法治,以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不喜歡賢能與強力,而以謙下與柔弱為至德。他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又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他的悲觀,極為徹透。他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種悲觀的消極的思想,在當時極為流行;一部分的人,以生為苦,於是唱著:「知我如此,不如無生」,一部分的人則流於玩世不恭,譏笑一切僕僕道路的以救民救世為己任的人,如《論語》中所載長沮、桀溺諸人都是。老子便是他們的代表。

  

  老子像

  

  孔子問禮老聃圖

  

  孔子像

  

  孔子憑幾像

  此為今日所見刻本中孔子像之最古者。與坊間習見之孔子像,頗不相同。選自明弘治本《闕裡志》(西諦藏)

  因為這一派厭世的消極的思想的流行,於是孔子便起來反抗他們,宣傳堯、舜、文、武之治,努力維持理想中的傳統的政治的與社會的道德,以中庸的積極的態度,始終不懈的從事於改良當時的政治,以複於他所理想的古代清明的政治狀況。他在當時的影響極大。跟從他學習的有三千多人,主要的弟子有七十余人。他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見《史記》卷四十七)。生於公元前551年(即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他的事蹟與言論,許多書上都有記載,但以《論語》所記者為最可靠。他曾做過魯國的司空及司寇。後來去官周遊列國。到了六十八歲時,複回魯地。專心著述,編訂《尚書》、《詩經》、《周易》,及《春秋》,還訂定了《禮》與《樂》。卒時,年七十三。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積極的。《論語》雖為曾子的門人所記,文字雖極簡樸直捷,卻能把孔子的積極的思想完全表現出。老子主張無治無為,孔子則主張有為,主張政刑與德禮為治世者所必要。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是極力欲維持理想中的道德的。所以齊陳恒殺其君,孔子三日齋而請伐齊。季氏舞八佾於庭,孔子說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時的人常譏嘲孔子之僕僕道路,而無所成。但孔子則不悲觀。「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歟?』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歟?』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這種精神,真足以感動一切時代的人!

  較孔子略後,而與孔子具有同樣的積極的救世的精神者為墨子。墨子主張博愛,非攻。他的勢力,在當時也極大。老、孔、墨三派的思想,幾乎三分天下。墨子名翟,或以他為宋人,或以他為魯人。他的生活時代約在公元前500年(周敬王時)到公元前416年(周威烈王時)之間。關於墨子的書,有《墨子》五十三篇。但未必為墨子所自著。一部分是墨者記述墨子的學說與行事的,一部分是後人加入的。墨子有孔子的積極救世的精神,其救助被損害之國的熱情,且較儒者尤為強烈。孟子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數語,即足表現他的精神。楚國使公輸般造雲梯欲攻宋。墨子走了十日十夜,趕去見公輸般,說服了他,使他中止攻宋。但同時,他與儒家有好幾點相反對。儒者主張王者之師,並不反對戰爭。墨子則徹底的主張非攻。儒者主張愛有等次。墨子則主張博愛。儒者不信鬼而信天命,重禮樂,重視喪葬之事。墨子則主張明鬼而非命,提倡節葬而非樂。

  儒、道、墨三派,各有其信徒。然他們的學說傳世既久,便又起了分化。韓非子在《顯學篇》裡,將儒、墨二家的分化,說得非常詳細。他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漢書·藝文志》著錄道家為三十七家,除伊尹、太公及老子經傳經說之外,自文子、蜎子、關尹子、莊子、列子、老成子、長盧子、王狄子,以至公孫牟、申子、老萊子、黔婁子等不下十餘家。他們既各自著書立說,則當然又各有他們的見地與主張了。這三大派的分化,一方面使儒、道、墨的學說互相影響,互相採納,一方面使儒、道、墨的學說益為分歧迷亂,不能有截然的分野。分化的結果,遂陷入不可避免的衰落的途程中。又他們既「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複生,將誰使定後世之學乎?」(《韓非子·顯學篇》)自己一派的互相爭論的結果,又使後來者目迷五色,耳紛八音,有無所適從之苦。這都是迫促他們以就於滅亡的。

  墨家之書,存者僅《墨子》一作。儒家之書,於《論語》外,存於今者,在《禮記》中有《大學》、《中庸》二篇,《大學》相傳為曾子及其門人所作的。《中庸》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又有《孝經》,相傳系孔子為曾子說的,由後人記載下來。還有其他各書,但都不甚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且最有影響于後來的文學的作品的,為《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軻,鄒人。生於公元前372年(即周烈王四年),卒於公元前289年(即周赧王二十六年),卒時,年八十四。他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見過齊宣王、梁惠王,所如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有的人頗疑《孟子》,以為系後人所偽作,有的人則以為《孟子》一書未必為軻所自著,而是弟子所記述的。大約以後說較為可靠。當孟子時,天下競言功利,以攻伐從橫為賢。孟子乃稱述唐虞三代之德,痛言功利之害,宣傳仁義之說,努力維持儒家的道德。是以時人都以他為「迂遠而闊於事情」。但他一方面卻也染了戰國辯士之風,頗好辯難,喜以比喻宣達他的意見。因此,《孟子》一書較之《論語》及《孝經》諸書,其文辭更富於文學的趣味;辭意駿利而深切,比喻贍美而有趣。他和孔子相差不過一世紀多,而作風之不同已如此。

  荀子名況,字卿,趙人。初仕齊,三為祭酒。齊人或讒荀卿。卿乃適楚。春申君用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失官,因家蘭陵,著書數萬言而卒。卿的生活時代約在公元前310年至前230年左右。他的書《荀子》,有三十三篇,內有賦五篇,詩二篇。漢魏六朝以至唐,最流行之文體之一,即為賦,而其名實自荀卿始創之。荀卿並不墨守儒家的思想。他批評墨、道及諸子之失時,對於儒家之子思、孟子也不肯放過。他主張人性是惡的,反對孟子性善之說。主張法後王,反對儒家法先王之說。又主人治,反對天治。對於盤據于中國人的心中的「相」的觀念,加以嚴肅的駁詰。其影響是很大的。

  道家的支流,最著者為莊子。他的書,為後來文學者所最喜悅。莊子名周,蒙人。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死於公元前275年左右。他甚博學,最喜老子的學說,著書十余萬。其文字雄麗洸洋,自恣以適己。「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生死無終始者友。」(《天下篇》)他的書,《莊子》,現在存三十三篇,其中《讓王》、《說劍》、《盜蹠》、《漁父》諸篇,是後人偽作的。他最喜以美麗而雄辯的文辭自恣其所言。像《秋水》、《胠篋》諸篇都是最漂亮的散文。

  道家于莊子之外,尚有關尹子、文子、列子亦皆各有遺文傳於世。《關尹子》及《列子》皆偽作。《文子》則柳宗元也以它為駁書:「其渾而類者少,竊取他書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輩數家皆見剽竊。」(柳宗元《辯文子》)故這裡俱不詳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