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4) |
|
四 中國文字,相傳是由倉頡創作的。但這說起來甚晚。《易·系傳》只說「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到了戰國時代,才有倉頡作書之說。《說文·序》以倉頡為黃帝之史。如果他們的話可信,則中國文字是始創于黃帝時代(約公元前2690年)的了。但我們以為,中國文字的起源或當更早於這個時代。唯真實的有實物可征的最早的文字,則始于殷商的時代。殷商時代的文字,於今可見者有兩個來源:一是安陽出土的龜甲文字,二是歷代發掘所得的鐘鼎彝器。後者像「乙酉父丁彝」、「己酉戌命彝」、「兄癸彝」、「戊辰彝」等都還可信。前者則自光緒二十四五年間河南彰德小屯村出現了有刻文的龜甲獸骨之後,專家學者們致力於斯者不止數十人;近更作大規模的發掘,所得益多。把這些有刻辭的甲骨和鼎彝研究一下,便可知中國今知的最古的文字,是什麼一個樣子的。雖然有許多文字到現在還未為我們所認識,但就其可知的一部分看來,其字體是和後來的篆文很相同的。但有兩點是很應該注意的: 第一,文字的形式尚未完全固定,一字而作數形者,頗為不少。試舉羊、馬、鹿、豕、犬、龍六字的重文為例: 第二,文字已甚為進步,不獨是象形字,即會意字、形聲字也已很自由的用到。這可見那時的文化程度已是很高的了。在羅振玉的《殷虛書契考釋·待問篇》裡說,可識者有五百餘字。而在商承祚的《殷虛文字類編》裡,可識者已增到七百九十字,又《待問篇》更有四百字左右,共在一千字以上。而實際上,龜甲文辭尚在陸續發現,其所用的字,當絕不止這些數目而已。 【商承祚(1901~1991),現代古文字學家。曾師從羅振玉,學習甲骨、金文,並將羅振玉考釋的甲骨文字按《說文》次序重加編排,于21歲時出版了《殷虛文字類編》。】 周代所用的文字,就金石刻文中所見者,與「殷虛書契」不甚相遠,也有不能完全辨識之處。晉時在古塚中所發現的古文,解者已少。漢時的經師,也以能讀古文為專門之業。《漢書·藝文志》有「《史籀篇》,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是乃今文《千字文》之流的東西。《說文·序》道:「尉律:學童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是這種字體在漢時尚流行於世。此字體即為大篆。秦時李斯等為小篆,程邈等又為隸書;到漢時,史遊又作章草,漸與今體相合。至於今日流行者,字體種類至多,篆書亦間見用。好奇者甚或用到龜甲鐘鼎的古文奇字。唯大都以楷書為正體。 漢時誦九千字者即可為吏。時代愈進化,則文字的孳生益多。自和西域、印度交通後,印度、西域的辭語也輸入不少。到了清代編纂《康熙字典》時已收入四萬餘單字。但實際上有許多單字是很少獨用的,每須連合若干字成為一辭,例如「菩薩」、「菩提樹」,「涅槃」、「剪拂」等等,都只是一個辭語。若連這種種「辭語」而並計之,則總要在六七萬辭字以上。清末,西方的文化又大量輸入,新字新辭的鑄造,更見增多。用來抒寫任何種的情思,這麼多的中國辭語是不怕不夠應用的。 參考書目 一、《中國文字學》 容庚編,有燕京大學石印本。 二、《殷虛書契考釋》 羅振玉編,有上虞羅氏刊本。 三、《殷虛文字類編》 商承祚編,有上虞羅氏刊本。 四、《金文編》 容庚編,有上虞羅氏刊本。 五、《說文解字詁林》 丁福保編,上海醫學書局出版,研究《說文》之書以此為最完備。 六、《康熙字典》 有原刊本,有道光間刊本,後附校勘記,勘正原版錯誤處達數千餘條。惜日常所用者仍是康熙版,道光版未見流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