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3) |
|
三 文字學者嘗將文字分為二種,一為意字(ideograph),一為音字(phonograph)。中國文字有一部分是「意字」,即所謂象形文字者是。「音字」又分單語文字、音節文字、單音文字三種。單語文字,即一字可以代表一語者,中國文字也多有之。但同時並有將意字和音字聯合起來了的,像「江」、「河」等「形聲字」皆是。在許慎《說文》裡,我們不知可以見到多少的「從某何聲」(如「雅」字便是從隹、牙聲的)的文字。音節文字,即代表單語中所分之各音節,像日本之平假名、片假名者是。單音文字即代表言語上之單音;語言上所用各種之音,本來不能一一以符號記之,只將單音構成之元素記之,像歐洲各國的字母便是。 文字的目的,既在於代表語言,故當某種文字輸入於他處的時候,其組織法便跟了所輸入之處的語言的變異,而完全變更了過來。例如,腓尼基的文字傳到希臘時,希臘人便將其組織的方法變更了一下而採用之。日本的文字,便也是採用了中國字的偏旁而用來代表其語言的。 中國古代的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地,還使用著不同的語言(像在春秋的時候,楚地呼「虎」為「於菟」,便是一例);至於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則不可知。我們觀于秦始皇的屢次提到「同書文字」(《琅玡台立石》),或「書同文字」(《始皇本紀》),臣下們至以此和「車同軌」、「器械一量」同為歌功頌德之語。或當時各國所用的文字說不定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書寫方法)。唯就殷虛所發現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諸代的銅器款識觀之,又確知很早的便有一種共同的文字的存在。這種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佔據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後來才因了他們的勢力的漸漸擴大,而流傳到各地去。 總之,在很早的時候,中國的文字大約便已是統一了的。唯語言,則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統一。又,即在古代,因了語言的時代的變異,而文字則成了一成不變的固體,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也漸漸的和語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語言的流變和歧異則仍然繼續存在。總有兩千年以上的時間了,中央政府都在維持著「文字」的統一;至於語言的統一的要求則似是最近的事。 中國的文學,大多數是用典雅的「古文」寫成了的;但也有是地方的方言和最大多數人民說著的北方的口語文寫成了的。那些口語文的文學,其歷史的長久不下於「古文」。唯往往為古文的著作所壓倒,而不為學者們所注意。直到最近,他們的真價才為我們所發現,所明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