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俗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十四章 清代的民歌 一


  清代的散曲也和明代的一樣,已成了文人的作品,不復是民間的東西了。明代的南北曲,尚是和「南宋的詞」相同的東西,雖已達老年,而還能生存,還能被歌唱,還能流行於民間;但清代的散曲卻像「明代的詞」了。除了少數的例外,大多數的南北曲都已不能被之弦歌,都已不能流行於民間。散曲作家們的氣魄也不復像元、明二代之豪邁。他們不是過於趨向尖新、鮮麗之途,在一字一句之間爭奇鬥勝,便是拘守格律,不敢一步出曲譜外,變成了死氣沉沉的活屍。

  清代的重要的散曲,自當求之於民間歌曲,而不能在文人學士們的作品裡見到。

  明人大規模的編纂民歌成為專集的事還不曾有過,都不過是曲選或「雜書」的附庸而已。——除了馮夢龍的《掛枝兒》和《山歌》二書之外。但到了清代中葉,這風氣卻大開了。像明代成化刊的《駐雲飛》、《賽賽駐雲飛》的單行小冊,在清代是計之不盡的。劉複、李家瑞編的《中國俗曲總目稿》所收俗曲凡六千零四十四種,皆為單刊小冊,可謂洋洋大觀。其實,還不過存十一於千百而已。著者昔曾搜集各地單刊歌曲近一萬二千餘種,也僅僅只是一斑(惜於「一·二八」時全付劫灰)。誠然是浩如煙海,終身難望窺其涯岸。而綜輯民歌的工作,也不斷的有人在做。其規模雖沒有比馮夢龍的更大,卻比他更為小心謹慎。他的《山歌》、《掛枝兒》等集,究竟有多少是民間的本來面目,很可懷疑。他一定曾大膽的加以刪改,加以潤飾,好像把魏唐石刻,敷以近代的泥粉一樣,未免有些走樣或失真。其中,且更有許多的他自己或他友人們的擬作在內。但清代的民歌搜集者、編訂者卻甚為忠實,其來源也甚為可靠。像《白雪遺音》的編者差不多便費了一年多的編輯工夫。

  《中國俗曲總目稿》,著錄曲藝、民間小戲作品曲目的工具書,成書於1932年。對研究清代以後曲藝的流度、曲本的流布,有重要價值。

  記錄清代中葉以前的俗典總集。清代王廷紹編,選錄當時流行於北京的時調小曲曲詞622首。

  曲譜四本,乃多方搜羅,曠日持久,積少成多,費盡心力而後成者。(華廣生自記)

  在高文德的序上,也記著編者華廣生的話,道:

  初意手錄數曲,亦自作永日消遣之法。迨後各同人皆問新覓奇,筒封函遞,大有集腋成裘之舉。

  所以,他的搜羅的範圍是很廣泛的,並非出於一人之力,而是出於許多人的協助。其中,搜集的人或難免有偶加潤飾的地方,但大多數可信其為本來面目,有許多且是很新鮮的從民眾口頭上採集下來的。

  《霓裳續譜》的來源,比較複雜。但在實際上也是伶工們的口頭相傳的東西。王廷紹序云:

  三和堂顏曲師者,津門人也。幼工音律,強記博聞。凡其所習,俱覓人寫入本頭。今年已七十餘。檢其篋中,共得若干本。不自秘惜,公之同好。諸部遂醵金謀付剞劂,名曰《霓裳續譜》。

  這是《霓裳續譜》的來歷了。雖然「其曲詞或從諸傳奇拆出,或撰自名公钜卿,逮諸騷客,下至衢巷之語,市井之諺,靡不畢具」,但究竟以衢巷市井之歌為最多。像這樣慎重的編訂,乃是明人所不能及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