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俗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六朝的民歌 一


  六朝的民歌,有其特殊的地位。其地位較之明、清的民歌都重要得多。她像唐代的詞、元的散曲,立刻便得到許多文人學士們的擁護,立刻便被許多文人學士們所採納,立刻,這種新聲便有了廣大而普遍的影響。

  有人說,六朝文學是「兒女情長,風雲氣短」。又說是,「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為什麼六朝文學會成為這樣的一種風格呢?其主要的原因便是受民歌的影響。

  六朝的民歌,從晉代的東遷開始,便在文壇上發生了很大的作用。

  這些民歌大多數都是長江流域的產品。中原的人,遷到了江南,初時還有些故鄉的思念,故有新亭之泣,有起舞、擊楫之志。但到了後來,便安之樂之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漂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在這樣的好風光、好鄉地裡,所產生的情緒自然而然的會輕茜秀麗了。好女如花,柔情似水,能不沉醉於「相憶莫相忘」,「中夜憶歡時,抱被空中啼」,「春風複多情,吹我羅裳開」的歌聲裡麼?

  新亭之泣,也即新亭對泣。西晉末年,西晉王朝被迫渡江南下,朝中大臣宴于新亭,感懷不已,相對而泣。後來以「新亭對泣」表示感懷故國、憂國憂時之情。

  起舞,即聞雞起舞。指《晉書·祖逖傳》記載的祖逖聽到雞叫就起床練舞之事。後以此形容志士奮發自勵,準備為國效力。

  擊楫,即擊楫中流,在河中間敲打船槳。晉代祖逖領軍北伐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請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後用以稱頌報效國家的慷慨之志與激烈壯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