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俗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何謂「俗文學」 三


  中國俗文學的內容,既包羅極廣,其分類是頗為重要的。就文體上分別之,約有下列的五大類。

  第一類,詩歌。這一類包括民歌、民謠、初期的詞曲等等。從《詩經》中的一部分民歌直到清代的《粵風》、《粵謳》、《白雪遺音》等等。都可以算是這一類裡的東西。其中,包括了許多的民間的規模頗不少的敘事歌曲,像《孔雀東南飛》以至《季布歌》、《母女鬥口》等等。

  《粵風》,清代廣西各族民間情歌集。清代李調元輯解。全書分粵歌、瑤歌、俍歌、壯歌四卷,共收103首。

  《粵謳》,民間俗曲作品集。清代招子庸作。收曲詞120首,大部分均寫男女愛情,對妓女所處境遇給予同情。其中《解心事》、《吊秋喜》最為有名。

  第二類,小說。所謂「俗文學」裡的小說,是專指「話本」,即以白話寫成的小說而言的;所有的談說因果的《幽冥錄》,記載瑣事的《因話錄》等等,所謂「傳奇」,所謂「筆記小說」等等,均不包括在內。小說可分為三類:

  《因話錄》,唐代筆記。唐代趙璘撰。以宮、商、角、徵、羽分別代表帝王、百官、不仕者、典故、雜事五部,記載唐人遺聞軼事。

  一是短篇的,即宋代所謂「小說」,一次或在一日之間可以講說完畢者,《清平山堂話本》、《京本通俗小說》、《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至《拍案驚奇》、《今古奇觀》之類均屬之。

  二是長篇的,即宋代所謂「講史」,其講述的時間很長,決非三五日所能說得盡的。本來只是講述歷史裡的故事,像《三國志》、《五代史》裡的故事,但後來卻擴大而講到英雄的歷險,像《西遊記》、像《水滸傳》之類了;最後,且到社會裡人間的日常生活裡去找材料了,像《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等等都是。

  三是中篇的,這一類的小說的發展比較的晚。原來像《清平山堂話本》裡的《快嘴李翠蓮記》等等都是單行刊出的,但篇幅比較的短。中篇小說的篇幅是至少四回或六回,最多可到二十四回的。大約其冊數總是中型本的四冊或六冊,最多不過八冊。像《玉嬌梨》、《平山冷燕》、《平鬼傳》、《吳江雪》等等都是。其盛行的時代為明、清之間。

  第三類,戲曲。這一類的作品,比之小說,其產量要多得多了。戲曲本來是比小說更複雜、更難寫的一個文體。但很奇怪,在中國,戲曲的出產,竟比小說要多到數十倍。這一類的作品,部門是很複雜的,大別之,可分為三類:

  一是戲文,產生得最早,是受了印度戲曲的影響而產生的。最初,有《趙貞女蔡二郎》及《王魁負桂英》等。到了明代中葉,昆山腔產生以後,戲文(那時名為傳奇)更大量的出現於世。直到了清末,還有人在寫作。這一類的戲曲,篇幅大抵較為冗長(初期的戲文較短),每本總在二十出以上,篇幅最巨的,有到二百多出的(像乾隆時代的宮廷戲,如《勸善金科》、《蓮花寶筏》、《鼎峙春秋》等);最普通的篇幅是從三十出到五十出,約為二冊。

  昆山腔,戲曲聲腔、劇種,簡稱昆腔、昆曲或昆劇。起源於元代後期,當時南戲流經昆山一帶,與當地語音、音樂相結合,經改進和發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稱。

  二是雜劇,是受了戲文流行的影響,把「諸宮調」的歌唱變成了舞臺的表演而形成的。其歌唱最為嚴格,全用北曲來唱,且須主角一人獨唱到底。其篇幅因之較短。在初期,總是以四折組成(有少數是五折的)。如果五折不足以盡其故事,則析之為二本或四本、五本。但究竟以一本四折者為最多。到了後期,則所謂雜劇變成了短劇或獨幕劇的別稱,最多數是一本一折的了(間有少數多到一本九折)。

  北曲,中國最早的戲曲聲腔之一,是金、元時期流行於北方的雜劇與散曲所用的音樂。區別于南宋以來流傳於南方的「南曲」。

  三是地方戲,這一類的戲曲,範圍廣泛極了,竟有浩如煙海之感。戲文原來也是地方戲,被稱為永嘉戲文,但後來成為流行全國的東西。近代的地方戲幾乎每省均有之。為了交通的不便和各地方言的隔閡,所以地方戲最容易發展。廣東戲是很有名的,紹興戲和四明文戲也盛行於浙省。皮黃戲原來也是由地方戲演變而成的。有所謂徽調、漢調、秦腔等等,都是代表的地方戲,先於皮黃而出現,而為其祖禰的。

  四明文戲,甬劇的變稱。甬劇流行於浙江寧波及舟山地區廣大農村和城鎮。劇目以家庭戲為主。1915年進入上海後,音樂上有所豐富,劇目有《雙落髮》《拔蘭花》等,並一度改名為「四明文戲」。

  第四類,講唱文學。這個名辭是杜撰的,但實沒有其他更適當的名稱,可以表現這一類文學的特質。這一類的講唱文學在中國的俗文學裡占了極重要的成分,且也占了極大的勢力。一般的民眾,未必讀小說,未必時時得見戲曲的演唱,但講唱文學卻是時時被當作精神上的主要的食糧的。許許多多的舊式的出賃的讀物,其中,幾全為講唱文學的作品。這是真正的像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的一種民間的讀物,是真正的被婦孺老少所深愛看的作品。

  這種講唱文學的組織是以說白(散文)來講述故事,而同時又以唱詞(韻文)來歌唱之的;講與唱互相間雜。使聽眾於享受著音樂和歌唱之外,又格外的能夠明瞭其故事的經過。這種體裁,原來是從印度輸入的。最初流行於廟宇裡,為僧侶們說法、傳道的工具。後來乃漸漸的出了廟宇而入於「瓦子」(遊藝場)裡。

  她們不是戲曲;雖然有說白和歌唱,甚且演唱時有模擬故事中人物的動作的地方,但全部是第三身的講述,並不表演的。(後來竟有模擬戲曲而在臺上表演了,像近來流行的化裝灘簧、化裝宣卷之類。)

  第三身,藝術表現術語,即表述者以局外人的身份(第三身)講述表現故事,而不是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講述者雖然也會模擬故事中人物的口吻、動作,但總體上是置身事外的。

  她們也不是敘事詩或史詩;雖然帶著極濃厚的敘事詩的性質,但其以散文講述的部分也占著很重要的地位,絕不能成為純粹的敘事詩。(後來的短篇的唱詞,名為「子弟書」的,竟把說白的部分完全的除去了,更近於敘事詩的體裁了。)

  她們是另成一體的,她們是另有一種的極大魔力,足以號召聽眾的。

  她們的門類極為複雜,雖然其性質大抵相同。大別之,可分為:

  一、「變文」:這是講唱文學的祖禰,最早出現於世的。其初是講唱佛教的故事,作為傳道、說法的工具的,像《八相成道經變文》、《目連變文》等等;且其講唱只是限於在廟宇裡的。但後來,漸漸的採取中國的歷史上的故事和傳說中的人物來講唱了;像《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舜子至孝變文》等等;甚至有採用「時事」來講唱的,像《西征記變文》。

  二、「諸宮調」:當「變文」的講唱者離開了廟宇而出現於「瓦子」裡的時候,其講唱宗教的故事者成為「寶卷」,而講唱非宗教的故事的,便成了「諸宮調」。「諸宮調」的歌唱的調子,比之「變文」複雜得多,是採取了當代流行的曲調來組成其歌唱部分的。其性質和體裁卻和「變文」無甚分別。在「諸宮調」裡,我們有了幾部不朽的名著,像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無名氏的《劉知遠諸宮調》。

  瓦子,宋、元時大城市裡娛樂場所集中的地方。也叫「瓦舍」、「瓦肆」。

  三、「寶卷」:寶卷是「變文」的嫡系子孫,其歌唱方法和體裁,幾和「變文」無甚區別;不過在其間,也加入了些當代流行的曲調。其講唱的故事,也以宗教性質的東西為主體,像《香山寶卷》、《魚籃觀音寶卷》、《劉香女寶卷》等等。到了後來,也有講唱非宗教的故事的,像《梁山伯寶卷》、《孟姜女寶卷》等等。

  四、「彈詞」:這是講唱文學裡在今日最有勢力的一支。彈詞是流行於南方的,正像「鼓詞」之流行於北方的一樣。彈詞在福建被稱為「評話」,在廣東,被稱為「木魚書」,或又作「南詞」,其實是同一的東西。在彈詞裡,有一部分是婦女的文學,出於婦女之手,且為婦女而寫作的,像《天雨花》、《筆生花》、《再生緣》等等。大部分是用國語文寫成的。但也有純用吳音寫作的,這也占著一部分的力量,像《三笑姻緣》、《珍珠塔》、《玉蜻蜓》等等。福建的「評話」,以《榴花夢》為最流行,且最浩瀚,約有三百多冊。

  五、「鼓詞」:這是今日在北方諸省最占勢力的講唱文學。其篇幅,大部分都極為浩瀚,往往在一百冊以上;像《大明興隆傳》、《亂柴溝》、《水滸傳》等等都是。其中,也有小型的,但大都以講唱戀愛的故事為主體的,像《蝴蝶杯》等。在清代,有所謂「子弟書」的,乃是小型的鼓詞,卻除去道白,專用唱詞,且以唱詠最精彩的故事中的一二段為主。子弟書有東調、西調之分。東調唱慷慨激昂的故事;西調則為靡靡之音。

  第五類,遊戲文章。這是「俗文學」的附庸。原來不是很重要的東西,且其性質也甚為複雜。大體是以散文寫作的,但也有作「賦」體的。在民間,也佔有相當的勢力。從漢代的王褒《僮約》到繆蓮仙的《文章遊戲》,幾乎無代無此種文章。像《燕子賦茶酒論》等是流行於唐代的。像《破棕帽歌》等,則流行於明代。它們卻都是以韻文組成的;可歸屬在民歌的一類裡面。

  王褒(生卒不詳),西漢辭賦家。字子淵,蜀資中(今四川資陽)人。工歌詩,善辭賦。現存作品有《洞簫賦》、《甘泉宮頌》等。其俳諧文《僮約》,以遊戲文字記述當時地主家奴僕的生活,生動有趣。

  繆蓮仙(1766~?),清中葉文人,紹興人。工詩文,「尤工小詞,錦口繡心,別具風流,有元人氣味」。遊幕廣東甚久,故能用廣東俗語入曲。著有《文章遊戲》四編,南音《客途愁恨》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