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俗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何謂「俗文學」 二


  「俗文學」有好幾個特質,但到了成為正統文學的一支的時候,那些特質便都漸漸的消滅了;原是活潑潑的東西,但終於衰老了,僵硬了,而成為軀殼徒存的活屍。

  「俗文學」的第一個特質是大眾的。她是出生於民間,為民眾所寫作,且為民眾而生存的。她是民眾所嗜好、所喜悅的;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數的民眾之口味的。故亦謂之平民文學。其內容,不歌頌皇室,不抒寫文人學士們的談窮訴苦的心緒,不講論國制朝章,她所講的是民間的英雄,是民間少男少女的戀情,是民眾所喜聽的故事,是民間的大多數人的心情所寄託的。

  她的第二個特質是無名的集體的創作。我們不知道其作家是什麼人。他們是從這一個人傳到那一個人;從這一個地方傳到那一個地方。有的人加進了一點,有的人潤改了一點。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其真正的創作者與其正確的產生的年月的。也許是流傳得很久了;也許是已經經過了無數人的傳述與修改了。到了學士大夫們注意到她的時候,大約已經必是流布得很久、很廣的了。像小說,便是在廟宇、在瓦子裡流傳了許久之後,方才被羅貫中、郭勳、吳承恩他們採用了來作為創作的嘗試的。

  郭勳(生卒不詳),明初開國勳臣武定侯郭英六世孫,明正德三年(1508)嗣武定侯,進封翊國公。善書法,雅好詩文,「頗涉史書」,輯有散曲、戲曲選集《雍熙樂府》,還刊刻過《水滸》、《三國志演義》等。

  她的第三個特質是口傳的。她從這個人的口裡,傳到那個人的口裡,她不曾被寫了下來。所以,她是流動性的;隨時可以被修正,被改樣。到了她被寫下來的時候,她便成為有定形的了,便可成為被擬仿的東西了。像《三國志平話》,原是流傳了許久,到了元代方才有了定形;到了羅貫中,方才被修改為現在的式樣。像許多彈詞,其寫定下來的時候,離開她開始彈唱的時候都是很久的。所謂某某秘傳,某某秘本,都是這一類性質的東西。

  《三國志平話》,元代講史平話,無名氏編撰,共三卷。是元代民間講史家們所演述三國故事的一個底本或提要性質的節本,也是後來《三國演義》創作所依據的材料之一。

  她的第四個特質是新鮮的,但是粗鄙的。她未經過學士大夫們的手所觸動,所以還保持其鮮妍的色彩,但也因為這所以還是未經雕斲的東西,相當的粗鄙俗氣。有的地方寫得很深刻,但有的地方便不免粗糙,甚至不堪入目。像《目連救母變文》、《舜子至孝變文》、《伍子胥變文》等等都是這一類。

  她的第五個特質是其想像力往往是很奔放的,非一般正統文學所能夢見;其作者的氣魄往往是很偉大的,也非一般正統文學的作者所能比肩。但也有其種種的壞處,許多民間的習慣與傳統的觀念,往往是極頑強的黏附于其中,任怎樣也洗刮不掉。所以,有的時候,比之正統文學更要封建的,更要表示民眾的保守性些。又因為是流傳於民間的,故其內容,或題材,或故事,往往保存了多量的民間故事或民歌的特性;她往往是輾轉抄襲的。有許多故事是互相模擬的,但至少,較之正統文學,其模擬性是減少得多了。她的模擬是無心的,是被融化了的;不像正統文學的模擬是有意的,是章仿句學的。

  她的第六個特質是勇於引進新的東西。凡一切外來的歌調,外來的事物,外來的文體,文人學士們不敢正眼兒窺視之的,民間的作者們卻往往是最早的便採用了,便容納了她來。像戲曲的一個體裁,像變文的一種新的組織,像詞曲的引用外來的歌曲,都是由民間的作家們先行採納了來的。甚至,許多新的名詞,民間也最早的知道應用。

  以上的幾個特質,我們在下文便可以更詳盡的明白的知道,這裡可以不必多引例證。

  我們知道,「俗文學」有她的許多好處,也有許多缺點,更不是像一班人所想像的,「俗文學」是至高無上的東西,無一而非傑作;也不是像另一班人所想像的,「俗文學」是要不得的東西,是一無可取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