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俗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第一章 何謂「俗文學」 四 |
|
以上五類的俗文學,其消長或演變的情勢,也有可得而言的。 中國古代的文學,其內容是很簡單的,除了詩歌和散文之外,幾無第三種文體。那時候,沒有小說,沒有戲曲,也沒有所謂講唱文學一類的東西。在散文方面,幾乎全都是廟堂文學,王家貴族的文學,民間的作品全沒有流傳下來。但在詩歌方面,民間的作品卻被《詩經》保存了不少。在《楚辭》裡也保存了一小部分。《詩經》裡的民歌,其範圍是很廣的。除少年男女的戀歌之外,還有牧歌、祭祀歌之類的東西。《楚辭》裡的《大招》、《招魂》和《九歌》乃是民間實際應用的歌曲吧。 秦、漢以來,《詩經》的四言體不復流行於世,而楚歌大行於世。劉邦為不甚讀書,從草莽出身的人物。故一般的初期的貴族們只會唱楚歌、作楚歌,而不會寫什麼古典的東西。不久,在民間,漸漸的有另一種的新詩體在抬頭了;那便是五言詩。其初,只表現她自己於民歌民謠裡。但後來,學士大夫們也漸漸的採用到她了;班固的《詠史》便是很早的可靠的五言的詩篇。建安以後,五言詩始大行于世,成為六朝以來的重要詩體之一。當漢武帝的時候,曾采趙代之謳入樂。在漢樂府裡,也有很多的民歌存在著。 漢、魏樂府在六朝成古典的東西,而民歌又有新樂府抬起頭來。立刻便為學士大夫們所採用。六朝的新樂府有三種:一是吳聲歌曲,像《子夜歌》、《讀曲歌》;二是西曲歌,像《莫愁樂》、《襄陽樂》等;三是橫吹曲辭(這是北方的歌曲),像《企喻歌》、《嚨頭流水歌》等。 到了唐代,佛教的勢力更大了,從印度輸入的東西也更多了。於是民間的歌曲有了許多不同的體裁。而文人們也往往以俗語入詩;有的通俗詩人們,像王梵志、寒山們,所寫作的且全為通俗的教訓詩。 王梵志(生卒不詳),唐代詩人。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人。其詩歌以說理為主,風格淺顯平易,時帶詼諧,開創了以俗語俚詞入詩的通俗詩派。有《王梵志詩》、《王梵志詩拾遺》等存世。 寒山(生卒不詳),唐代僧人、詩人。長期隱居台州始豐(今浙江天臺)西山寒岩(即寒山),故號寒山子。其詩多用村言口語,語氣詼諧,長於以通俗機智的語音表現人生哲理。今存詩300餘首。 在這時,講唱文學的「變文」被介紹到廟宇裡了;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俗文學。且其勢力立刻便很大。 敦煌文庫的被打開,使我們有機會得以讀到許多從來不知道的許多唐代的俗文學的重要作品。 「大麯」在這時成為廟堂的音樂,在其間,有許多是胡夷之曲。很可惜,我們得不到其歌辭。 「詞」在這時候也從民間抬頭了;且這新聲也立刻便為文人學士們所採用。在其間,也有許多是胡夷之曲。 在宋代,「變文」的名稱消滅了;但其勢力卻益發的大增了;差不多沒有一種新文體不是從「變文」受到若干的影響的。瓦子裡講唱的東西,幾乎多多少少都和「變文」有關係。以「講」為主體而以「唱」為輔的,則有「小說」,有「講史」;講唱並重(或更注重在唱的)則有「諸宮調」。 這時,瓦子裡所流行的「俗文學」,其種類實在複雜極了,於「小說」等外,又有「唱賺」,有「雜劇詞」,有「轉踏」等等(大麯仍流行於世;雜劇詞多以大麯組成之)。 印度的戲曲,在這時也被民間所吸引進來了。最初流行於浙江的永嘉,故亦謂之「永嘉雜劇」或戲文。 金、元之際,「雜劇」的一種體裁的戲曲也產生於世;在一百多年間,竟有了許多的偉大的不朽的名著。 南北曲也被文人們所採用。 寶卷、彈詞在這時候也都已出現于世(楊維楨有《四遊記》彈詞。最早的寶卷《香山寶卷》,相傳為南宋時所作)。 明代是小說、戲曲最發達的時候。民間的歌曲也更多地被引進到「散曲」裡來。鼓詞第一次在明代出現。寶卷的寫作,盛行一時,被視作宣傳宗教的一種最有效力的工具。 明代的許多文人們,竟有勇氣在搜輯民歌,擬作民歌;像馮夢龍一人便輯著十卷的《山歌》,若干卷(大約也有十卷左右吧)的《掛枝兒》。許多的俗文學都在結集著;像宋以來的短篇話本,便結集而成為「三言」。許多的講史都被紛紛的翻刻著,修訂著。且擬作者也極多。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在通俗文學和民間文學方面著述豐富。除著名的《三言》外,整理了民歌集《掛枝兒》、《山歌》等。 清代是一個反動的時代。古典文學大為發達。俗文學被重重地壓迫著,幾乎不能抬起頭來。但究竟是不能被壓得倒的。小說、戲曲還不斷的有人在寫作。而民歌也有好些人在搜輯,在擬作。寶卷、彈詞、鼓詞都大量地不斷地產生出來。俗文學在暗地裡仍是大為活躍。她是永遠地健生著,永遠地不會被壓倒的。 「五四」運動以來,搜輯各地民歌及其他俗文學之風大盛。她們不再被歧視了。我們得到了無數的新的研究的材料。而研究的工作也正在進行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