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民族文話 | 上頁 下頁
六 犬戎的興起


  周室最大的邊患的敵人是犬戎。周平王在民國前二六八一年的東遷,便是為了避免犬戎的壓迫。犬戎之名,初見於《國語》及《穆天子傳》。韋氏《國語解》道:「犬戎,西戎之別名也,在荒服之中。」但據《穆天子傳》的所述,犬戎所居的地方,是在今山西太原(晉陽)一帶。也許他們的勢力是更向西伸張開去。把犬戎的地位放在中國的西北部,即今山西、綏遠、甘肅一帶大約是不會錯的。

  但犬戎之出現,卻還在穆王之前。「犬」與畎,混及倱均是一音之變。《尚書大傳》提及文王「四年伐畎夷」,《史記·匈奴傳》亦有「西伯伐畎夷」「隴以西有畎戎」語,《毛詩·大雅綿》裡有「混夷駾矣」語,是犬戎、混夷、畎夷、畎戎,均為同一之種族。《史記匈奴傳》把犬戎也混合的敘及。「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玁狁),葷粥(獯粥)」,均為匈奴之古名。犬戎當亦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之一,和獫狁恐怕是同一族的。因為逐水草而居,故居無定處;凡燕北至甘肅西的草原上都是他們的馳騁之地。《史記》均把他們併入《匈奴傳》中,並不是沒有意義的。

  這一個遊牧民族很早的便為周室之大患。公劉邑於豳,至亶父而為戎狄所迫,亡走岐下。所謂戎狄,便是混夷,也便是犬戎。後百餘年,西伯昌方才有力量去伐他。自武王至穆王二百餘年,周民族與犬戎均維持友好關係,各不相犯。《穆天子傳》裡所舉的犬戎胡與穆王相酬酢的事是很可能的。但《國語》則謂: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竹書紀年》也記著:

  穆王十二年毛公班,並公利,逢公固從王伐犬戎。

  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

  似穆王十二年確有征伐犬戎之舉。惟這一年的冬天,恐怕就是穆王西征的開始,正和《穆天子傳》子戎胡觴穆王的事相合。「征」固可作巡狩解;「伐」即「征」,恐怕也不會真是討伐的。《國語》有「且觀之兵」一語,疑是率「六師之人」到那邊去耀武閱兵之意。否則,興師征伐的結果,而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恐不會有那樣的傻人傻事。

  穆王以後,在懿王時,西戎曾侵鎬,虢公曾北伐犬戎。在孝王時,曾命申侯伐西戎。在夷王時,虢公曾伐太原之戎。所謂西戎,所謂太原之戎,當皆是犬戎。中國和犬戎有了交涉,恐也始於此時。

  宣王的時候(公元前八二七——公元前七八二年),周民族的兵威複振。他曾命秦仲伐西戎;命尹吉甫伐玁狁。

  狁為患中國之烈,可於《詩·小雅·采薇》一篇見之。「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玁狁正在寇邊,怎麼能夠安居呢?「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王事辛勞,不敢安居,而只好僕僕道路之間;一切都是為了玁狁為患之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由春至冬,未得休息,誰還明白服兵役者之苦呢?

  在《詩·小雅·六月》一篇裡,那氣象便大不同了。這詩人不是悲感的而是激揚的;這是得勝者的歌聲而不是失敗者的哀吟。「六月棲棲,戎事既飭,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這氣魄和《秦風》之「修我戈予,與子同仇」很相同。這時,狁已經侵略到「鎬及方」,而「至於涇陽」(今甘肅平涼縣西),於是周師迎擊之,「至於太原」(這可證明玁狁也便是所謂太原戎)。

  在《詩·小雅·采芑》裡,也有「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語。這時,周室的兵力僅足以禦玁狁,而不令其入境而已,故《詩·小雅·采芑》裡的話還沒有征徐淮二夷的詩篇之赫赫誇大。至宣王末年,又曾伐過太原之戎,卻不克而退。

  到了宣王子幽王時,申侯因王廢其女申後之故而勾結犬戎入寇。中國後來歷史上的石敬瑭和吳三桂頗與申侯此舉相同。犬戎殺幽王驪山下,虜其後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民國前二六八二年)。衛武公及諸侯乃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平王。平王戄犬戎的壓迫而東遷於洛邑。這便是東周的開始。

  許多《詩經》裡的悲憤詩諷刺詩,大約都是作於這個東遷時代的。

  終春秋之世,犬戎或西戎為患於中國不止。所謂齊桓,晉文,秦穆的霸業,也全都是以尊王攘夷為目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