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民間文學研究 | 上頁 下頁 |
民間文藝的再認識問題 |
|
從前許多朋友們,連我自己也在內,在討論民間文藝問題的時候,總以為舊瓶不宜裝新酒,把許多流行於民間的歌曲、戲劇的形式及歌調利用了來寫抗戰的情感與故事,我們總覺得不大適宜。當時,我們聽到若干抗戰的詩歌,是用了舊調子來唱的,便覺得格格不能入耳。像北平印行的淞滬戰的皮黃劇本,用「四小卒引翁照垣上」,等等的場面,我們都認為是不大相宜,而且有點「滑稽相」,會破壞了嚴肅的空氣的。許多改良的皮黃戲,也未能有很好的成就,總不如舊的東西,像《武家坡》,《連環套》,《玉堂春》等等的那末受人歡迎。 當時,我們曾武斷的說道:「舊瓶不宜裝新酒。」 當時我們只注意到幾個大都市的市民們的反應,卻沒有注意到最大多數的農村裡的人民們的情緒。 經過了八年的抗戰,經過了大後方許多次的經驗的所得,這結論是應該變動了。對於各地方的民間文藝的形式我們有再認識的必要。 新的形式,像話劇、電影和小說等,人民們不是不歡迎,但更容易為其接受的卻是舊的形式的民間文藝。 在大後方,大鼓書和相聲便曾流行得很廣。秧歌也是受很廣大的群眾的歡迎。原來流行的秧歌,其形式是很簡單的,其唱調也是很單調的,但經過了改革,成為秧歌劇之後,其形式便大大的進步,足以表現任何內容的題材了。 我們在上海,曾經見到《兄妹開荒》的一個秧歌劇,覺得異常的新鮮、感動。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作為任何民間文藝的改革的範式的。 原來所謂民間文藝,其形式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本身常常在變易、改革之中。從前流行於全國的高腔(即弋陽腔)漸漸衰落之後,在昆劇班和京戲班裡,卻還有時可以見到其一二出最流行的東西。昆劇成了曲高和寡的古調的時候,也還有若干出最好的東西保存在皮黃戲裡,像《林沖夜奔》、《遊園驚夢》之類。 粵劇是常常採用了新的歌調和表演的方式進去的。 「申曲」本來是坐而彈唱的,但近若干年來,也變成了彩排的或走而表演的「申劇」了。 可見革新的民間文藝並不是不受歡迎,而民間文藝的形式,其本身原來是常在進步,常在革新之中。 我們現在要深入人民大眾之中,便決不能堅守新文藝的壁壘。應該對於舊有的一切民間文藝都有一番新的認識。 我們不能強迫人民大眾們都來接受新文藝的形式。反之,我們應該在舊文藝形式中灌進了民主建國的思想。這樣,才能發生了廣大的影響與深入的作用。 民間文藝的形式是多樣的,差不多每一個地方都有其不同的歌調與形式。我從前曾收集到各地方的歌曲唱本一萬數千種,自北方到廣州都有。這些,還都是寫印出來的小冊子。其他,口頭上流傳著,不曾寫下來的還不知道有多少。——這些唱本可惜在「八一三」的時候全部損失了,否則,倒可以作為研究的一個基礎的。 舊形式可以保留的,應該無條件的保留下來,像大鼓書、相聲、秧歌調之類。其應該加以改革的地方,也須不遲疑的加以改革,像皮黃戲,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便須加以改變——如「四小卒引翁照垣上」,如果穿了舊戲裝是不合理的,穿了軍裝,也與那種形式不調和,這必須加以改革,使之適合於這劇本的內容的情調。例如,把上場詩及行卒之類廢除掉,而佈置成「話劇」那樣的佈景和場面,便可比較的能夠協調了。 我們應該開始工作。第一步,把各地方的唱本,小劇本,以及其他凡有文字寫下來,印出來的東西,全部收集起來,成立一個民間文藝的圖書館,作為一個應用的和研究的基礎。像李家瑞《北平俗曲略》裡的東西,在北方便可開始大規模的搜集著。許多潮州調,福州調,申曲,粵調,揚州歌曲等等,便可以在當地搜集著。不妨多搜集若干份,把中心放在上海及北平等若干大都市,而本地也需要有一個這樣的圖書館。 第二步,應該有若干人在人民大眾的口頭上搜集若干流行的歌曲而把他們寫了下來。這件事比較困難,但實行起來,也還簡單。要有若干組,每組若干人,分散在各地搜集,寫定。寫下來的東西,也便可以歸藏到各圖書館裡去,作為資料。這種活的材料,較之已印行出來的,更為有用,更可以作為應用的基本東西,還可以揀選若干印行流通。 第三步,把搜集到的材料,加以研究,加以擬作,把新的精神和內容放了進去。必須注意到那歌曲的本來情調,是抒情的或是敘述故事的,是靡靡之音或是慷慨激昂的調子,都要有個明白的辨別。應該革新的地方,不妨大膽的改革著;應該保留的地方,也不妨儘量的保留著。 文藝如何與廣大的人民們打成一片,是今日談民主文藝的人所必須注意到的問題。 文藝作家們不應該再停留在窄小的新文藝的圈子裡。應該從寫字臺上站起來,看看中國,看看人民大眾的需要而寫作著。 這並不是說,凡一切文藝作家們都要放棄了他們所能寫作的東西,而勉強的去模擬民間文藝的形式。這只是一個呼籲,想請求一部分對於民間文藝的形式有研究、有興趣的人來從事於這一部分的工作。 文藝的範圍是很廣泛的,繁賾的。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我們對於一切從事文藝工作的人都尊重其成就。不過,在今日苦難重重的中國,應該怎樣為人民大眾而服務,卻是每一個有藝術良心的作家所應有的問題。而這個關於民間文藝的再認識的問題,對於一部分人或一大部分人,卻是一個很值得仔細討論的課題。要和人民大眾們打成一片,這民間文藝的形式便不能不加以接受和應用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