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張太雷 > 張太雷文集 | 上頁 下頁 |
奉軍進佔榆關與國民軍退守之原因 |
|
(一九二六年二月七日) 奉軍精銳在郭軍[1],因郭軍之反叛,奉軍精銳喪失殆盡,李景林[2]與張宗昌[3]之奉軍又隔絕在天津山東;以郭軍之眾與精,屢戰屢勝,忽有郭軍潰敗與郭松齡[4]被殺之消息。消息雖覺奇異,任人都能推知其原因。待日本與張作霖之密約披露後,其原因更形顯露。張作霖敗郭後雖暫能維持東三省,但決無力再立刻進關,以與實力及鞏固新勝之國民軍決戰,此亦顯然之事。但是又忽接一月十九日奉軍入關消息,不免令人奇異。蓋因張作霖已完全在日人之掌握中,日本因張作霖之失敗而喪失其在關內之勢力,日本急欲恢復其在直魯熱河之渴望(申報二十四日北京電:日人盼望奉軍仍據直魯熱河),不願在東三省之情形與奉軍將領之意思(申報二十日北京電使團消息,三東內部亦甚空虛,前日長春裡吉軍向張作霖要求給錢則前進,不給錢則回家),惟挾令張氏進兵。日本明知張氏軍隊無用,惟其目的只要其做幌子,自己將出實力以助之,日助張兵力有兩種辦法:一、在奉軍中夾帶日兵(申報十日北京電使團對關外軍中有非華人易華軍衣者頗不謂然二);二、即效奉直戰爭中的故智,在秦皇島報告奉軍敵情,或此次將更進而出兵擊國民軍之後。此由國民軍之不戰而退守欒州可以知之,因國民軍不欲踏吳佩孚之覆轍故也。從國民軍與欒州日軍之交涉,更又可完全證實所推測不誤。《國聞新聞》載,北京通訊如下:「駐秦皇島欒州一帶,日本軍隊,以有越軌行為,曾與國民第九師唐之道部發生誤會,政府根據國民軍方面提言,已向日本使館交涉。國民軍首領亦曾徑電日本公使,有所表示,唯日本駐軍司令官,近日在鐵路沿線二英里內,行使裁判權之主張,國軍不悉條約內容,遂由張之江督辦電請北庭,派員赴欒榆一帶,辦理對日交涉,原電略渭,據日本軍司令官來電稱,該國鐵路守備對之任務,按照條約,在鐵路線兩側二英里以內之地域,關於鐵路電線及軍用品兩項,應有裁判之權,該司令所稱各節,根據何種條約規定,請即查明,並乞遴派幹員赴欒,隨軍辦理交涉事宜,仍盼電複等語」國民軍因乖巧而未受損失;於是奉軍因本身軟弱之故不敢深入遂不得不退守榆關。 [1]郭軍,指奉系軍閥將領郭松齡部。 [2]李景林(1885—1931),直隸棗強人,河北軍閥。此時歸附奉系。 [3]張宗昌(1881—1932),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山東軍閥。此時歸附奉系。 [4]郭松齡(1883—1925),遼寧瀋陽人,奉系著名將領。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於1925年11月率部在灤州倒戈反奉,兵敗被殺。 (1)原載《人民週刊》第1期,署名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