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張太雷 > 張太雷文集 | 上頁 下頁
二七之意義


  (一九二六年二月七日)

  二七事件大家都知道,是一九二三年二月一日京漢路工人因要成立總工會遂被吳佩孚屠殺的事件。因為京漢路當時是吳佩孚的私產,京漢路在一九二二年八月中已經罷過一次工,結果每人每月增加三元工資,這對於吳佩孚的損失每年是一百萬元左右,如果京漢路總工會成立,工人的勢力又要膨脹,再罷一次工又要他損失百余萬元。再京漢路工人已欲然發展成一絕大勢力而此勢力天然是吳佩孚之敵。這就是使吳佩孚決心摧殘京漢路工人運動之發展,遂有二七屠殺工人之事件之發生。

  不過,事實不是如此簡單。中國人民自一九〇〇年義和團運動後完全屈服於帝國主義剝削之下,直到一九一九年才有學生五四的排日運動,一個偏面的與上面的運動。但是五四運動的影響喚醒了中國最被帝國主義壓迫的勞動群眾。於是有一九二二年初的香港海員大罷工,接著有上海浦東紗廠大罷工,唐山煤礦與洋灰工人大罷工,京漢路工人的大罷工。這幾次罷工非特使在中國的外國資本家如香港英國船公司,投資上海紗廠與唐山煤礦的外國資本家直接發生恐慌,並且使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之政治與經濟勢力發生搖動。帝國主義現時在殖民地上,掠奪的主要方法是投資,就是剝削殖民地的賤價勞動力。所以中國工人生活改善的要求可絕端妨害帝國主義在中國之投資事業。殖民地上面的工人運動天然是一個反帝國主義的運動。是工人防級國民革命中的一個有組織的勢力;他是殖民地的封建制度墳墓上生長出來的一株新樹。中國工人運動非特危害及帝國主義並危害及其工具軍閥。

  自從辛亥革命後軍閥是站在統治的地位;雖然一直在軍閥混戰之中,但是總是軍閥與軍閥間之戰爭,人民完全屈服于軍閥之淫威下而不敢與軍閥爭鬥。就是五四運動仍是避免與軍閥爭鬥而找出幾個軍閥派爪牙出氣。直到一九二二年間當中國工人運動已有相當的發展,遂有間接直接與軍閥抗命之上海紗廠,唐山煤礦,京漢鐵路等罷工,更有各地及各鐵路工會之發展成為反抗軍閥統治之潛勢力。工人運動因此成為當時搖動軍閥統治之唯一勢力。

  所以二七事件,可以說是一九二〇年來中國工人運動發展之結果。因為帝國主義與軍閥的恨毒工人運動,遂演出二七的殘暴行為。這種事件何以發生在京漢路工人與吳佩孚之間的原由,就是因為一方面京漢路工人運動當時較之他處特別發展而其勢力亦較大,一方面英國帝國主義卵翼下的吳佩孚在軍閥中是最有勢力的。因此兩種勢力衝突的爆發點遂發生于京漢路。二七事件表示中國國民革命運動之勃興。人民已起來爭其被軍閥剝削之權利。二七事件是爭集會結社自由之運動。人民必須先爭有此種自由才能發展人民自己的勢力,然後可與軍閥鬥爭可保障自己之權利。二七運動雖是由京漢工人所進行的,但是其目標是爭人民大家都要爭的集會結社的自由,所以二七運動,是全國國民的運動。

  二七運動開中國工人運動的新紀元。因為二七運動是有經濟基礎之下層群眾運動,與歷來少數智識階級運動不同。他是一個人民自覺的要求權利的運動,與以前建築在虛浮的民族感情的運動不同。這運動是直接與軍閥鬥爭不妥協的一個運動,與五四運動避免與軍閥衝突不同。

  二七運動最先表示中國民族運動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為爭人民的自由,京漢路工人是先鋒。在這個運動當中,可看出工人階級的團結力。他們決定二月四日上午一律罷工,京漢路十二時全路即一律停車,各鐵路工人並先後罷工響應。在這運動中可看出工人階級的組織力。當時已有糾察隊的組織,京漢路工人一致服從京漢路總工會命令。江岸分會長林祥謙[1]至死尚喊「非總工會命令不下上工命令。」在這運動中可看出工人階級的犧牲精神。工人都有至死不屈的精神。自二七以來工人階級此種犧牲精神特別地表現,辛亥以前智識階級的犧牲精神已遺傳於中國工人階級了,這是因為工人階級已擔負了中國國民革命的主要責任之故。

  二七運動更看見中國人民的敵人是哪些,並且他們是團結一致來摧殘中國民眾運動的。北京官僚式的總商會,通大商埠的報紙,帝國主義,軍閥都聯合在一起摧殘二七罷工。

  二七運動雖被暴力所摧殘,京漢路工人雖被殘殺,但是工人運動與國民運動是不會被摧殘了的。一年後全國鐵路工會又成立了,京漢路總工會現在鄭州,一天發達一天,北方的工人運動普遍的發達起來了。國民運動隨之蒸蒸日上。五卅運動又繼二七而起。工人運動與國民運動愈壓迫就愈高漲,因為他們是到中國人民解放的河道,愈堵塞就愈氾濫。國內軍閥與外國帝國主義是為中國人民解放所必欲去除的障礙;所以吳佩孚倒了,張作霖又倒了,孫傳芳現在還壓迫工人運動與國民運動,他的倒的日子亦不遠了;英國因吳佩孚之倒,而喪失許多在中國之勢力,日本因張作霖之失敗又喪失在直魯等省的勢力。中國經過五卅運動以後,革命運動如潮湧一樣高漲而帝國主義軍閥的勢力有形的無形的日益消失。繼續二七的精神大家努力完成中國的國民革命呵!

  [1]林祥謙(1892—1923),福建閩侯人,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

  (1)原載《人民週刊》第1期,署名太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