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職業智能測驗法 | 上頁 下頁
第三章 口試測驗所用問句之編制


  編制口試測驗所用問句之步驟如左:

  (一)編輯所擬之問句。

  (二)初次測驗所編輯之問句,根據測驗結果,加以修正。

  (三)末次測驗所編輯之問句,使標準愈益明確。

  (四)統計測驗問句之結果。

  (五)審定各種職業能力程度之標準,作實施口試測驗之根據。

  以上方法乃美國曾經試驗而著有成效者。此種問句鬚根據職業之實際狀況,而職業狀況則又各國各地不同。然苟能以此為根據,就各地特殊情形,斟酌損益,俾切實用,必可避免憑空試驗之弊,可斷言也。茲將各步驟依次詳述,以資研究。

  (一)編輯所擬之問句 編輯問句之材料須取諸專家,而編輯之責任則編輯者當自負之。編輯者雖可憑藉關於職業之書籍為參考,然亦宜將所得資料與專家商榷,始免隔閡之病。在專家方面,雖能供給職業上工作程序之必需知識,然彼所提出之問句常屬廣泛而又近於多數答案式之一類。蓋彼對於編輯方法,茫無所知,欲其將詞句組織完善,俾合於客觀甄別之用,殆為絕無僅有之事。由此觀之,編輯者與專家實相輔而使問句臻完善之域,各有其效用也。

  欲實施口試職業測驗於某種特殊職業之時,有一先決問題,宜先加考慮。此問題非他,須先問口試測驗能否適用於此一特殊職業。吾人宜研究此種職業之性質是否含有關於知識方面之要素?關於此業之技能,有無不同之程度,作為區分等級之標準?蓋有職業僅須從事者出以一律固定之動作,無種種不同程度之可言。類此性質之職業,以近世工業中為尤多。從事此類之職業,僅有能與不能之分,其間無中立之餘地。此類職業既不含知識方面之要素,亦無深淺程度之可分,則口試測驗之不適用也明甚。

  如已決定某特殊職業能適用口試測驗,於是乃可進而搜集關於此業問句之材料。搜集之法,編輯者須躬詣廠店觀察,與其中執事晤談。一面細心察看其實際工作,一面徵求需要之問句。惟由此征得之問句,其格式往往完全不能合於口試測驗之用,編輯者之重要職務,即在細察專家所提出之問句,使成唯一答案式問句之格式。如此則材料出自專家,本諸實際經驗,非僅屬書本上之理論可比;詞句成自編輯者,可免範圍廣泛,或措詞繁雜之弊。

  編輯者既得專家之協助,得相當之材料,擷取精華而以最適宜之詞句表述之,可得適宜之問句矣。然尚有宜加留意之要點,請分述如左:

  (1)編輯者利用專家之指導而從事觀察實際工作之時,須詳細觀察此種工作之進行程序,熟悉其所習用之名詞,尤須明白瞭解其中最屬緊要可為代表之工作,庶幾確能采得正確問句之資料。

  (2)除由觀察實際工作所得之資料外,尚須搜集切於實際之參考書,作為補助之資料。惟由參考書中所得之適用資料,須於未用前以所得就專家商榷,確定其可用與否。

  (3)將根據上法所采之資料,先作若干能含某業中知識要素而可作為代表之問句,以示專家,使明編輯者所欲得者為何種材料。蓋專家雖熟悉其所業,而對於職業智能測驗法則非所素悉,故亦不知何種問句最為此種測驗所需要也。迨專家既略明此法之要點,則編輯者益可得其相當之協助矣。

  (4)然吾人可望專家授以極適宜之材料,而不可望專家能代為造成問句。專家雖能供給材料,鮮能遵循職業智能測驗法之嚴格條件,將材料造成合於客觀甄別之問句。故編輯者在此點不可倚賴專家,宜自己完全擔負組織問句之責任。

  (5)問句中詞意宜簡明,忌高深之名詞。

  (6)所用之詞句,宜與廠店中所習用者相同。

  (7)力避近於猜度之問句。

  (8)問句之範圍須力求明確,以愈有限制之範圍者為愈佳。

  (9)問句以能喚起含有明確數目之答案者為尤適宜。如編輯者能將此事之優點詳告專家,則無論關於何種職業,必有若干問句能合此類性質者。

  (10)問句所能喚起之答案,雖以含有明確數目者為尤宜,然須避免「由何數至何數為限」之數目答案。例如某種機械之動作需二十分鐘之時間始能發動,則「須需二十分鐘」之一答案,即含有明確數目之答案,甚合客觀甄別之用。如所答者系「須需自二十分至四十分鐘」則為「由何數至何數為限」之數目答案矣。此種答案所以須避免者,蓋此種或多或少之數目,因各地工作上進行方法之不同而彼此互異,測驗者亦難加以客觀之甄別也。

  (11)每一問句之內容,宜專指一事,不可混雜;如此則答案僅須用一簡單名詞即可滿足所問之要求。欲達此點,須先決所擬求之答案系用某職業中何種名詞,然後就此答案造成問句,務使除此名詞外,無其他可用之正確答案。

  (12)問句中忌用「如何?」字樣,蓋此種問句要求冗長之敘述,不宜於客觀甄別也。

  (13)問句中如用及「何類?」或「何種?」等字樣,須特別留意,勿使其意義含糊。例如關於機械用具之問句:「試述四種鑽孔錐」,此問所喚起之答案即不止一個。所謂四種可指不同姓名之發明家所造之四種鑽孔錐,可指大小不同之四種鑽孔錐,亦可指手工所用或機械上所用之種種鑽孔錐等等。總而言之,此種問句之範圍仍嫌不甚明確也。

  (14)問句中須避免偏僻之名詞,上已言之。然欲避免偏僻之名詞,宜將所備問句先試用於具有各處經驗,而不限於一處之職工。蓋有時用於一個廠店無人不知之名詞,用於其他廠店或致令人不解也。

  (15)所選問句須具有種種不同之艱難程度者,俾適用於測驗種種不同程度之職業智能。

  (16)凡有問句已包括或已包含於其他已有之問句中者,皆不宜用,以免重複。

  (17)每種職業上之進行程序,有種種不同之方面,某方面須分配若干問句,須視其緊要之程度定之。愈緊要之方面,則屬￿該方面之問句宜較多;不甚緊要之方面,則屬￿該方面之問句可較少。

  (18)無論何種問句,其要求之答案雖足以表示關於此業之緊要原理。然苟所喚起之答案屬冗長者,則寧舍而不用。質言之,所選問句以簡短明確僅須一個單獨名詞即可答完者為佳。

  (19)編輯者由某一專家獲得問句之後,須將所得問句再與其他專家試驗商榷,庶免偏狹之弊。據美國實行此法之經驗,最少須經不同之實業機關內五個專家之商榷,始為完備。由此獲得關於某種職業之問句約有七八十。將此問句再根據上述各條件刪改之後,約餘五六十問句。然後編輯排列,備初次測驗之用。

  (二)初次測驗所編輯之問句 將根據上法所選擇之五六十問句分給若干職業能力已經被知之職工(尋常人數約自九人至十二人);其中學徒,已卒業學徒時期之職工,及專家之人數須相等。

  口試測驗之實施方法將于第五章詳及之,今請略述初次試用所編問句之方法。依此方法,測驗者須全照所備問句向被驗者宣讀,不可任意更改詞句。測驗者勿于進行測驗時作手勢,或將問句重讀,或作其他暗示。若被驗者答案已言及問句中要點而尚未與問句中所示相合者,測驗者得用左列之問句以促進之。

  (1)尚有未述及者否?

  (2)尚有其他名字為該物之名否?

  (3)尚有其他說法,足以說明爾所言之同一事物否?

  (4)尚有其他作法否?

  測驗者須將被驗者之每句答案完全紀錄,如有用及上述之促進正確答案之問句,亦須附錄於後。如被驗者對於問句有有價值之評語,亦須完全紀錄,作為參考資料。

  受初次測驗之職工須來自不同之廠店,勿僅選自同一廠店,蓋如此庶能排除問句中之過於專門或偏於一個特殊機關所用之詞句。除此要點外,所備問句尚須經兩位以上之測驗者試驗,俾免偏狹或遺漏之病。

  將所備問句經過試驗後,即將所獲得之答案詳審考察,視每句能否符合左列之條件:

  Ⅰ能否適用于該項職業?

  Ⅱ能否包括良好之職業經驗?

  Ⅲ有須修正,俾能喚起適當之答案否?有須全行刪除者否?

  Ⅳ能否區分種種不同程度之職業能力——例如學徒,已卒業學徒時期之職工,及專家等等。

  將各問句根據上述條件加以甄別後,再將各句排列比較,視各句合併排列後能否概括該項職業之各要素。

  吾人用上述方法將所選之五六十問句逐句加以詳審考察,逐漸淘汰,常自五六十問句減至三四十問句。然後乃將此種所餘問句及答案整理編纂,備末次測驗之用。(下章續述口試測驗所用問句之編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