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 上頁 下頁 |
有意義的人生 |
|
我對於編者所給與X君的答語,大體上我都贊成。不過我想要補充幾句話,與編者和X君及其他讀者商榷,不知有否發表的價值? 人人都是喜歡有有趣味的生活的。過有趣味生活的人,便覺得人生是很快樂的,很值得生活的。反之,過無趣味生活的人,便覺得人生苦惱,不值得生活。所以生活第一求有趣味。胡適之先生覺得文學哲學有趣味,文學哲學便是他的工作和生命,便是他的人生意義。韜奮先生覺得辦《生活》週刊有趣味,《生活》週刊便是他現在的工作和生命,便是他現在的人生意義。X君研究物理學有趣味,物理學便是他現在的工作和生命,便是他現在的人生意義。趣味不必與人盡同,他人愛富貴,我卻可以愛文學哲學;他人愛威武,我卻可以愛《生活》週刊;他人愛嫖賭飲,我卻可以愛物理學。所以這趣味要自己去選擇去培養,不必與俗苟同,也不必故意與俗不同,要在以內心的真正趣味之所在為主旨這是第一點。 進一步言,我們不但求得個人的趣味生活,而且希望大家都過有趣味的生活,只顧個人的趣味生活而不顧他人的趣味生活的人,常常得不到深的大的久遠的趣味生活,有時或者反得到痛苦。譬如一個人在看戲的時候,大吸其雪茄煙,他自以為津津有味,吸得痛快。殊不知前後左右的人,都要聞味掩鼻,愁眉苦臉。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想這個吸煙人的心中,除非完全麻木不仁,必不見得十分有趣。甚至前後左右的人動起公憤,竟加以警告或制止,則這位吸煙的人不但不得快樂,而且討個沒趣。所以他若要有趣,最好是戒絕吸煙,免得到處受人討厭,至少也須到外邊去吸,自己既可以吸得更痛快,而也不惹起別人厭煩。公共秩序及公共道德之應守,即是此理。軍閥之不該搗亂,官吏之不該貪污,也正是此理。十數年來,橫暴的軍閥和貪污的官吏,殘民以逞,弄得國危民困!國則危矣,民則困矣,而試問彼軍閥官僚輩,果得到多少內心及外面環境的趣味和快樂乎?噫,當知有所悟矣! 反之,以良好的教育家為例,良好的教育家輩,自己日夕孜孜不倦,深研學問,覺得日有所得,趣味盎然;而一面盡力教人,眼看許多人受了自己的教育之後,知識增高了,能力充足了,品性改善了,變成了社會優良的分子,他們出去社會做事時,社會又受到他們的良好的影響。因此,社會進步了,社會上許多人因之而得過更有趣味更快樂的生活。這樣,這教育家的內心上豈不是受到很深很大的安慰?他以後一生隨時可以回味,他一直到死為止,他都可以無遺憾地向自己說道:「我對於人類社會,曾有了一點貢獻,使人們生活得更有趣更快樂一些。」這樣,豈不是使社會及個人都得到更有趣更快樂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趣味,比單顧一己快樂的生活趣味,要深得多,廣得多了。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顧了目前的趣味快樂生活還不夠,還要顧以後的趣味和快樂。嫖妓的人,未必沒有一時的快活,然而到以後怎樣?貪圖一刹那間的趣味,你害了身體,破費了金錢和時間,又妨礙了家庭間的感情和樂趣,甚至一身楊梅瘡,減殺了多少未來的趣味?增加了多少未來的痛苦? 綜上三點而言:人生的根本希望,在乎過有趣味的快樂的生活;為謀深入及長久的趣味和快樂起見,所以要謀大家有趣味有快樂的生活;並要謀可以培養滋生將來的趣味和快樂的生活。這便是我個人所見到的人生的意義。 X君研究物理學,有進步,有趣味,而物理學之為物,又是可用以增加大家的現在的及將來的幸福的一種學問,所以我覺得X君的生活是極有意義的。X君應該為自己的有趣味的生活而努力,為大家的有趣味的生活而努力。我們一方面希望X君研究有得,有以增加世人生活的趣味與幸福,一方面又希望X君在此中得到一生有趣味的生活。如此則X君之生活,不但於X君為有意義,於我們全社會,全國家,乃至於全人類都是有意義的了。 到了人類絕滅的一天為止,無論它是在無數千萬年後,或是即在明天,人類總是要求過有趣味及快樂的生活的。為人類的趣味及快樂而努力的人生,都是有意義的人生。 鄙意以為有人來問人生意義的時候,應該告以如何去找出或造出人生意義,而不可告以「你不免作繭自縛,自己去尋一個本不成的問題」,他們若使真的都不以這個問題為問題,那恐怕他們真的都要去「白晝作夢」了,這豈是胡適之先生的本意?所以我對於編者綜結胡先生的話而得的兩點,我以為「第一點是人生本是沒有意義的」,這句話簡直可以不提,提起來恐怕很有使人走入浪漫墮落之途的流弊。要緊處在乎將「第二點是人生的意義是靠各人自己造出來的」,詳細發揮。不知編輯先生以為然否? 曾克熙 答:作者所舉三點,精闢親切,令人受用無窮,記者除表示十分佩服與感謝外,沒有話說。不過有一點記者在奉答X君一文中已言及而現在尚欲聲明者,即我們並不否認可使人生有意義,但我們所當注意者在「怎樣生」而不在「何以生」;注意「怎樣生」才切實際受用,如專從「何以生」方面發空論,唱高調,儘管連篇累牘,辯論無窮,我們但覺其隔靴搔癢而已。換句話說,我們不必在空論方面爭辯人生原來有無意義,宜從實際方面研究怎樣在當前使人生有意義;我們的人生意義不是從娘胎裡帶來的,是由我們自己造出來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