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患難餘生記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離渝前的政治形勢(6)


  關於皖南事件的詳細經過及真相,非本文範圍所及,在這裡只是指出軍事摩擦和文化摩擦的相互關係,略談一些作為一例而已,但還有一件有關的小事卻很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附帶一提的。有一位我所信任的江蘇同鄉老前輩告訴我,說皖南事件發生後,顧祝同氏曾親到重慶召集一個江蘇同鄉談話會,參加的是在戰時首都的江蘇重要士紳,他也被邀請。他說顧氏對他們報告,老實說原定計劃是要消滅新四軍,後來未能成功,竟被跑到蘇北,很對不起云云。這裡面不僅是軍令政令問題,而確含有黨派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根本解決的辦法是要努力實行民主政治,各抗日黨派都在民主政府之下和衷共濟,同心協力,為國家民族前途的光明,為全國大多數民眾的福利,而共同奮鬥。這一點是根本解決中國政治的核心問題,以後有機會還要談到,在這裡只是要指出:我們徹底明白了皖南事件的真相,便知道只是用軍令政令的表面名詞來抹煞一切,當時言論界並不以這種掩耳盜鈴的態度為然,不是沒有理由的,但卻因此引起當時的文化摩擦,實在是很不幸的事情。就表面上看來,上述的文化摩擦是由軍事摩擦波及的,但是如果進一步作稍稍深刻的分析研究,便知道其根本來源不是僅僅來自國共兩黨的關係問題,也不是僅僅來自抗日各黨派的關係問題,而是來自有關國家前途的基本的政治問題。——具體說來,就是民主與反民主的鬥爭。

  軍事摩擦可能波及或加劇文化摩擦,但文化摩擦當然不只是由於軍事摩擦,可能由於在基本的政治問題之下對於各種重要問題的態度。例如上面談過的憲政運動,抗日各黨派認為不實行憲政則已,既實行憲政,必須注意提高民權,實行合于抗戰建國需要的憲法,(即不應死守已經過時的不合時代需要的憲法草案及國民大會組織法選舉法等。)而且應把憲政運動和民眾運動打成一片;一方面使政府的本質真能民主化,一方面使人民真有參政的機會。但是國民黨的某些人卻只要敷衍表面,實際上仍想維持一黨專政的局面,而對於民眾運動,更好像驚弓之鳥,所以說只要少數學者在房間裡研究研究就得了!

  因為對於這個重要問題有這樣的不同的態度,於是在發表言論,乃至發表文章各方面,碰來碰去都不免摩擦。本文不是研究憲政問題,所以關於憲政問題本身,不能多所論述。我在這裡只想指出一點,就是在國民參政會中儘管通過實施憲政的提案,而在這些提案之中,除了在野的各抗日黨派及無黨無派的公正人士外,執政的國民黨儘管也有實施憲政提案在內,但是有一件很有奇趣的事實,即你如有工夫把當時國民黨的言論(包括日報定期刊及小冊子等)一讀,那在實際上幾乎是完全反對憲政的,和民間的言論幾乎是處於敵對的地位,好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陣營似的!

  例如民間言論講到民權,很自然地會講到民主政治中人民享受的民權而且已成為各民主國憲法常講的所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等等自由權利。這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中亦曾經列為專條,原屬中山先生遺教中的一部分,可為國民黨黨史上增加光輝的。但是民權自由的「自由」兩個字卻嚇壞了反民主的先生們。國民黨中央黨部所出的關於憲政的小冊子,開宗明義第一章,一開始就用四號大字把中山先生「反對自由」的話全部分印出,好像暗示國父也和他們一樣,一向是在「反對自由」的!其實中山先生所反對的是「一盤散沙」的自由,絕對不是民主政治中的民權自由,這是有《中山全書》原文可複按,不是我所創造的。我們主張民主政治,誰也不會提倡「一盤散沙」的自由!誰也知道民主政治所爭取的是有組織的合於法治精神的民權自由!這並不是什麼高深的政治學,只是常之又常的常識。但是國民黨的機關報和刊物卻用此大罵民主政治的提倡者,不惜一引再引三引四引!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反對「一盤散沙」的自由是一件事,反對民主政治中的民權自由又是一件事!但是反民主者卻把這兩件事扯為一談,視為無上法寶,呶呶不休,不但在重慶憲政運動時期努力「表演」,後來在香港的國民黨機關報——《國民日報》——以及用盡陰謀掠奪到手後的《星島日報》上,仍把這個「法寶」搬出來大罵民主政治運動。在我第四次流亡到香港後,又看到這個「名劇」「演出」,有一天遇著一位剛到港的國民黨參政員某君,我們私人友誼不錯,承他來訪問,我慨然問他,國父遺教中積極提倡民權可資發揮光大之處不少,何必如此歪曲遺教,令人齒冷,小冊子作俑於前,機關報呶呶於後,何苦來!他回答得很妙,他說:「他們不如此解釋遺教,如何解釋他們當前的行動?」我的憤慨,在實際上不僅為著民主政治運動,也是出於愛護國民黨及中山先生,也許這一點感動了這位國民黨朋友,所以給我以如此坦白直爽的答覆。所可惜的,這也只是他在房間裡私人談話中的態度,出去之後,他還不是同流合污了,加入反民主者的行列中一同搖旗呐喊?

  關於後來在香港的時候,民主與反民主的激烈鬥爭,這是後話,還待後敘,在這裡只是因為談起在重慶憲政運動中國民黨的機關報言論一致反民主的奇怪現象,附帶涉及。現在言歸正傳,還是要回到在重慶憲政運動中「文化摩擦」的奇形怪狀。

  因軍事摩擦問題而引起文化摩擦,這在「摩擦專家」隆盛的時代,似乎多少還是意中事;可是因憲政運動而也要引起文化摩擦,卻不免有些希奇!

  在國民參政會中一致通過實施憲政提案,卻在國民黨中有人大發其反對民權自由的高論,這已足令人詫異,但是既稱為「實施憲政」,關於「實施」想來總不致和民間言論發生爭執罷!但是在提案一致通過以後,卻有一位國民黨參政員某先生在國民黨機關報上發表偉論,認為依中山先生遺教,有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之分,現在訓政未畢,而且抗戰期間尚在軍政時期,所以憲法儘管研究,至於「實施」,那要等到何時,尚不得而知!(這篇名著原文不在手邊,只能述其大意。)於是「黨」的言論紛紛提出三個時期的重要性。大有篤守「遺教」的信徒愈多,民主政治的前途愈無希望之概!這樣,「官論」與「民論」之間又引起了不少的波瀾。其實中山先生預定訓政為六年,現在訓了一二十年,勢非永訓不可!中山先生所指的軍政時期,是當時革命政府侷處廣州,北洋軍閥橫行各地,實施憲政,非俟打倒軍閥,無從著手,現在為對外戰爭,加強民主,正所以加強動員,形勢迥異,豈能混為一談。

  這種「黨」的偉論,無異于無形中把國民參政會中所一致通過的實施憲政提案根本取消!國民參政會雖漸漸只具形式,最近已成為CC派所操縱的御用機關,但在當時,尚有幾分生氣,在野的各抗日黨派對此當然不能默無一言,該會議長即為國民黨的領袖(總裁)蔣先生,參政員有機會見到議長時,便提出疑問,蔣議長大概也覺得太說不過去,於是由他發表談話,申述根據總理遺教,三個時期不必拘泥。但是蔣議長的申述是一事,國民黨內定的政策又是一件事。從此以後,「黨」的言論雖不再喋喋於三個時期,但卻一致認為民主與抗戰是不能同時並行的,民主與抗戰是不相容的,民間言論卻認為民主是鞏固團結,加強民眾動員,及革新政治的鎖鑰。所以關於這方面的「文化摩擦」仍然是有著遠大的前途!我們看到國民黨最近十一中全會決定抗戰結束一年後才實施憲政,可見民主與抗戰不相容的謬論仍是某些人的成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