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小言論·第三集 | 上頁 下頁
國府遷回南京


  距今三十二年前(即庚子,公曆一九〇〇年),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直破京津,前清西太后挾著光緒奔到西安逃難,壬寅(一九〇二年)見無逃難必要,才一同回鑾,換句話說,也就不過是逃難逃回來罷了。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很可痛心的故事。淞滬抗日戰爭發生,日艦威逼首都,政府於倉卒間「乃徙洛陽」,並宣言長期抵抗,在洛陽「長期抵抗」了足足十個月,最近「以適應環境,東返首都」,已於十二月一日遷回南京,宣言「持續長期抵抗之策略」,並舉行異常隆重的「回京典禮」,由全體官員迎主席入城,至國府禮堂受賀,極一時之盛。這次政府的「徙」來「徙」去,和庚子禍亂之「逃」來「逃」去,其受帝國主義暴軍之協迫雖同,而不可相提並論者,因庚子禍亂,當道者自言是逃難,前清西太后在行在時還下詔罪己,這次卻大大的不同,因為「乃徙」時是為著「長期抵抗」,「東返」時又是為著「長期抵抗」!可見只要有「長期抵抗」的決心,「徙」也這樣,「返」也是這樣;這樣看來,「抵」不「抵」和「抗」不「抗」,在實際上和一「徙」一「返」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卻令人越想越糊塗了!有位王複鼎先生在《申報》上登著「聞國府遷回首都感賦二絕」,其第二「絕」是:「幸得將軍不顧身,河山半壁挽沉淪,洛陽道上元勳駕,重入金門拂路塵。」這卻是一件不必想而決不致糊塗的,因為這明明是一件切切實實的事實擺在我們的面前。

  說到這裡,想起吳稚暉先生說過幾句妙語,他說:「行政院譬如土地堂,有土地堂,老百姓還是吃飯睡覺;沒有土地堂,老百姓也是吃飯睡覺,故無焦急必要!」這話如果真說得去,我們做老百姓的真樂得高枕而臥,但是國都搬來搬去雖似乎和老百姓的吃飯睡覺不生關係——因為和「長期抵抗」尋不出關係,而是是否真能「禦侮圖強」,老百姓卻無法不焦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