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萍蹤寄語·三集 | 上頁 下頁
一〇三 集體農場的重要性


  蘇聯第一次五年計劃的成功,在工業方面是重工業基礎的確立,在農業方面是集體農場的普遍化。集體農場的普遍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鞏固,有異常的密切關係,值得我們作較詳的研究。在上次通訊裡,記者雖初次談到一個集體農場的大概情形,但覺得應該接著先把集體農場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所具有的重要性,提出來研究一下。

  我們知道蘇聯在一九一七年的革命發生後;當時在城市雖已很迅速地社會主義化,例如工廠、銀行、鐵路等等,都在短時期內歸普羅列特利亞的國家所有;而在農村方面——在全體一萬六千萬的人口中占了一萬萬的農民所分佈的農村——仍然保存著「小布爾喬亞」的性質,因為當時不過把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把大地主的田地分配給中農和貧農,並不否認小農就他個人的立場享有耕種他所有的田地的權利。自一九二一年宣佈實行「新經濟政策」之後,直至一九二八年,農業政策開始轉變的時候,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在個人立場的農民手裡。誠然,就在這個時候,俄國的農民所享受的土地的權利已和尋常的私有權不同;因為在法律上一切土地均歸國有,不得由私人自由買賣,不過每村的土地依農戶分配耕種,每農戶得用土地若干,依該戶所含人口若干為標準。

  例如每人可得三畝土地,倘一家農戶有十人,則可分得三十畝土地,其餘類推。但是農業之尚未社會主義化,反革命最冥頑的「枯拉克」——俄文所謂富農——煽動的憑藉仍然存在,農業的大規模的機械化仍然無從著手,這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障礙。況且依經驗所示,無論國家的計劃機關對於工業,對於批發的商業,或其他已集中於國家管理的部門,有很好的全盤計劃,倘若農業仍然保存著「小布爾喬亞」的性質,千百萬的農戶各為自己直接的私利打算,而對於全國大眾的利益置之不顧,那末全國的計劃經濟便無從實現,所謂社會主義建設也等於泡影!所以我們如僅說集體農場的目的只是由落後的農業技術進到增加生產的農業技術,還不夠,因為倘若它的意義不過這樣,像美國的農業在生產技術上也未嘗不很進步,反而促成農民的破產;我們所尤須注意的,是它在社會主義建設上的重要性——它是把社會革命真正推廣到農村去的重要的媒介。

  史太林在一九二八年對蘇聯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演說詞,有一段關於農業政策的話:「我們不可在太久的時期裡把蘇維埃的政權和社會主義的結構建立於兩種不同的基礎上:一方面是最大的最統一的社會主義的工業;一方面卻是最分裂的最落後的小農制。我們必須逐漸地,但卻須有系統地和堅持到底地,用新的技術和大量的生產來改造農業,把它提高到社會主義的工業一樣的地位。我們須要把這個問題解決,這樣,最後的勝利便得到保障;要是不解決而自甘退卻,這樣,資本主義的回復,也可成為不可免的發展。」

  史太林的這幾句話,可算是蘇聯在已往四五年間(以一九三〇年為最緊張)積極實行農業革命的最扼要的注腳。有人說把頑固成習的大數量的農民拉到革命的一條戰線來,實比推翻「沙」——俄皇——和建立蘇維埃共和國更難!經這四五年的努力奮鬥,現在已由滿地荊棘而走上坦平大道了。

  但在當初決定採用農業革命的方案,明知在政治上及經濟上實含有不少的危險和困難,仍下決心和危險困難抗鬥,毅然實行,這卻非具有遠見不可。在這方案裡最重要的要素是:貧農和中農在集體農場裡的生產的合作;富農在經濟上特殊地位的消滅;國立農場的加緊發展。自一九二九年起,農場的機械化和社會化——也就是集體農場化——開始加速度地向前猛進,富農從中作梗,煽動農民暗殺努力于農業革命的黨員,時有所聞,但政策實行並不因犧牲而有所退卻。可是所謂「實行」,並非由政府下幾道命令,強迫農民,便算了事;卻是喚起大眾對於此事的重要性的注意,動員大眾來共同努力推行。

  在一九三〇年最緊張的時期,在自願往鄉間努力襄助推行組織農業革命的工業工人裡面,特選出最能幹的兩萬五千人,分往農村作堅苦的努力;幫助他們設立托兒所,組織遊行電影等的娛樂,幫助解決工作上其他的種種困難問題。在播種及收成的匆忙時期,城市的青年黨員成群結隊到農村裡去襄助工作,戲劇藝術學校的青年演員在夏季分往農村,演劇以及為農民組織歌舞等文化娛樂。同時政府對於集體農場給與種種的特殊待遇,例如分給最好的土地,減低賦稅,信用借款,機械供給,及日需的製造品的供給,都享有優先權,為個人的農民所得不到的。一面由政府設立數千曳引機站,分佈各農村,幫助農民實行技術上的機械化。全黨的各機關的一切力量,全國的各工會(上面所說的兩萬五千工人往鄉間的工作,即由工會主持其事),全國的青年運動的機關,乃至紅軍,都被動員來共同努力於農業政策的執行和推廣;打破反革命的富農的最後壁壘,增加農業為大眾而努力的生產,消除城市和農村的集合,歸納一萬萬的農民于社會主義的建設的戰線上共同前進!

  一九三五,三,十五,下午。倫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