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萍蹤寄語·三集 | 上頁 下頁
八九 工資、工作時間和生產力


  記者在上次通訊裡,曾經略談關於莫斯科一個機械工廠的情形。這是我到蘇聯後第一次看到的工廠,以後還看過好幾個工廠,當順序就觀感所及,陸續記出來。但工廠規模雖有大小,工業部門雖有不同,而在管理上待遇上可算是大同小異,所以我在記述一個工廠之後,就想先把幾個關於工業及工人生活的要點提出來談談,俾讀者諸友對於這方面更易獲得明晰的概念。在本文所要談的是工資、工作時間和生產力。

  就理論上說,在一個已達到的社會主義制度之下,沒有市場,也沒有金錢,因此在分配上成為一種特殊形式的工資也不會存在;每個工人只須從分配的中心領受他所需要的產品。但是在現在的蘇聯,這種佈置還是不可能,因為尚在過渡的時期,市場還存在,工人們還須用金錢作購買的工具,才能得到他們所需要的物品。所以在目前還有以金錢計算的工資之存在。但這不過是工人們藉以得到一部分產品以滿足生活需要的「一個形式」(one form)——只是一個,此外還有其他的形式,例如除了金錢的工資之外,還可受到所謂「社會化的工資」 (Socialized Wages)的種種利益,其內容當在下一次通訊裡再談,這裡只先談金錢的工資。

  在資本主義的國家裡有工資的存在,在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期間的國家裡也有工資的存在,這兩方面有什麼根本的不同呢?蘇維埃的經濟學家認為這兩方面確有根本的不同。他認為在資本主義之下,所謂「工資勞動者」(wage-worker)是本身沒有生產工具而不得不把勞動力出賣給佔有生產工具的人們;在蘇聯,國家是全體工人的組織,生產工具是為全體工人所公有,所以工人所受的工資所含的意義也有根本上的差異。可是在形式上這兩方面還有個易於混淆的疑點:那便是在別的國家裡,工人所得的工資並非包括他的勞動的全部,而在蘇聯工人所得的工資也僅能包括他的勞動的一部分。但在性質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在蘇聯,工人勞動的「未付的」部分並不歸入別一階級的手中,成為私人的「利潤」,卻是由工人的國家用來發展有益勤勞大眾的種種建設,終究的利益還是屬￿全體工人。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工資的性質既如上述,其次我們要研究的是工資何以還有多寡的差異?尤其是當我們想到在社會主義制度裡面應有平等的待遇才對。這個回答是只有在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時代,工資的差異才能消滅;在社會主義正在建設的過渡期間,工資的差異還是要存在的。這理由是人材還不夠用,各人能力的差異還很大;工程師等的專門人才固不必說,即工人中也還有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的差異。一方面要對於已有的工作人材在待遇上加以勉勵,一方面要對於未成的工作人材督促上進:不得不在此過渡期間,根據技能、訓練、和職務上所負責任的差異,採用差異的工資制度。蘇聯原來是個落後的國家,工程師和熟練工人的缺乏是建設中最困難的問題,在前三四年各廠工人的頻頻變動,妨礙建設的進行很厲害,所以蘇聯為加速推進建設工作起見,更有毅然採用這個方法的必要。(工資較多的人,是否要漸漸養成如西歐各國中所謂「中等階級」,這和要建設「無階級的社會」的目的很有關係,倒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但經研究的結果是不會有,說來話長,只得另篇再談了。)

  上面所說的是關於工資的性質和差異,其次要談到決定工資的要素也有根本上的不同。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決定工資的要素是:用最小限度的工資使工人的勞動力能不斷地從事工作,因此使「剩餘價值」能不斷地創造出來。而且如果勞動的供給有得多餘,即失業的工人多,不怕沒得補充,那末資本家連這「最小限度」都無意維持,因為他的唯一目的只在榨取「利潤」。在蘇聯是由工人階級統制工業,是為全體勤勞大眾謀福利的,所以時在努力圖謀工資的增加,使工人的生活和文化的水準逐漸提高;這種提高的工作是由代表工人階級的機關——包括政府中的專部和工會——根據工人需要和全國經濟做標準而努力進行的。一九二八年和一九二九年間,「名義工資」(nominal wages)比一九一三年高百分之一百九十,「實質工資」(real wages)高百分之四十五。一九三〇年平均工資較前一年增百分之一二·〇六,一九三一年又較前一年增百分之二三·〇五。(這還只是直接的金錢工資,「社會化的工資」還未計算在內;倘也計算在內,一九二九年的實質工資比大戰前增百分之六九,一九三一年的比大戰前約增兩倍。以上統計均見Joseph Freeman: 「The Soviet Worker」 P. 188。)

  決定工資的要素,也須包括全國經濟的考慮,這是因為工資所以有增加的可能,也要靠生產力的增加。倘若工資增加而生產力卻仍舊,那末全國經濟便要陷入危境;而全國經濟的發展卻是工人的福利所倚靠(這當然是指努力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因此蘇聯的經濟,從開始就十分注意生產力的增加。要使生產力增加,最重要的當然是要大規模地運用最進步的技術和機械,這也是五年計劃中很注重的一點;而尤其重要的是工人們知道剝削制度已不存在,由工會,工廠委員會,和生產會議的組織,自動地作空前興奮的參加和努力;於是「社會主義的競賽」哪,「突擊隊」哪,工人的發明哪,都成了增加生產力的要素。

  生產力增加,不但「名義工資」和「實質工資」隨之俱增,而且工作時間也隨之逐漸減少,現在已成為全世界中最短的工作時間了。在大戰前,他們的每日工作時間為十一小時至十二小時;在有些工業裡甚至高自十六小時至十八小時。蘇維埃政府得到政權之後,即實行八小時制(地下礦工為六小時),後來改為七小時;他們打算在第二次五年計劃中,要逐漸使一切工人的每日平均工作時間都改為六小時。

  簡單地說一句:工資隨生產力的增加而增加,工作時間卻隨生產力的增加而減少。

  一九三五,二,三,晚。倫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