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萍蹤寄語·二集 | 上頁 下頁 |
六二 納粹統治下的教育主張 |
|
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關於教育方面有個共同點,便是所謂「雙軌制度」,有一班國民受了義務教育之後,便須入職業學校受短期的職業技能訓練而藉謀糊口的;有一班國民便得一級一級地升學,養成上層階級的材料:這兩方面全以經濟的背景為標準。德國的現行學制,當然也不能例外。德國的義務教育法定六年,實際不止六年,因六年畢業後,無論欲就何業,都須再依所擇的職業,入職業學校,其年限一二年或二三年,依業而異,否則雖有職業機會,亦沒有被雇用的希望。這六年稱為國民教育,都是不預備升學的。預備升學的讀至第四年終了,即入中學,這四年稱為基本教育。中學九年,分三階級,每階級三年,有實科中學與分科中學之分。據說後期中學的程度幾等於英美大學的程度,故德國的大學程度幾等於英美的大學院程度,這不過是聽留德的朋友談起,記者沒有到過美國留學,也不曾在德國進過大學,未敢妄斷。德國大學文理科定三年,法科四年,醫科五年,但實際因功課來不及做完,每須延展。除工程師文憑外,其餘各科不畢業則已,畢業了都是博士,據說博士尚有一二三四等之分。我笑語一位留德的朋友說,博士既有四等程度之分,我們稱人博士最好還要分清「頭等博士」「二等博士」等等,不過如有人是「四等博士」,也許不願聽! 有錢人家的女兒受滿義務教育後,往往不再入學校,請私人教師到家裡來教外國文學音樂等等,以養成上層階級的主婦為主旨。有錢家族的男子則又不同,以學位為社會所重視,德語稱博士為「博士先生」(「Herr Dr.」)也勉強入大學,惟注意於選擇容易的科目和比較易與的教授。這是無意求高等教育而進大學的青年,所靠的當然就是他有錢,真肯求學的,大概還是中產階級的子弟(無產階級的子弟無論真肯不真肯,當然都說不到)。從前還有苦學生得一面任事,一面求學,現在已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德國的中學生只須中學畢業考試及格後,升大學即可不必再考。本來每年中學畢業的學生有三四萬人,同時也就是升入大學的有三四萬人。今年不同了,納粹統治下的教育主張,開宗明義第一章是限制升學的人數。今年一月間已由政府宣佈在全國已有資格升入大學的青年(即中學畢業考試已及格的)裡面,只准許一萬五千人得升入大學,工業學院,或其他高等教育機關。因此有兩萬三千人已經中學畢業而原有資格入大學的青年,今年都在失學之列! 此外女子被准許升入大學的數量,只占全數中百分之十。這理由當然不是因為女子沒有升學的能力,她們所以得不到平等的機會,很顯然的理由是當局千方百計要把她們推到「床鋪上」去,他們認為女子如受了過多的教育,不很願意被人限制在「床鋪上」,這樣一面要增加失業的人數,一面要減少「優秀人種」,這和獎勵出嫁養子的原則不合的,所以于限制升學之中,更須加緊地限制女子升學!這是納粹統治下的教育的第二種重要的主張! 儘量把婦女們推到「床鋪上」,這算是把婦女問題解決(?)了;但是那兩三萬預備升學而不許升學的「優秀人種」,當局對他們怎麼辦呢?當局答應他們組織失業委員會,和教育機關合作,設法把他們介紹到工商界裡去服務。德國失業情形的緊張,我在上篇通訊裡已略述梗概,這個「失業委員會」有何廣大的神通,能把這幾萬的新產生的失學而又失業者,介紹到工商界去,這似乎也還是個問題罷。 其次請問那已被准許升學的一萬五千人,是用什麼作標準來選擇的?據當局所宣佈,于什麼智慧,體格,品性,等等條件之外,還加上一個條件叫做「民族的可靠性」(「National reliability」)——換句話說,這升學候補者必須是個「納粹」,或是現統治階級的「敬佩者」(「Admirer」)。所以聽說實際上只有納粹黨員才有升學的權利。這可算是納粹治下的教育的第三種重要的主張! 據當局的意思,將來這種升學人數的限制還要嚴,還要減少,以達到需要和供給能「平衡」為止。照現狀看去,失業者遍地皆是,簡直無需要之可言,恐怕非減少至零數不可;可是一方面又有許多「優秀人種」層出不窮,不能束之高閣,這似乎又是個難問題。 至於為什麼要把升學的人數嚴格地減少,據當局的解釋,也很不免矛盾。他們一方面舉出事實證明「沒有麵包的畢業生軍」(「Army of graduates without bread」)之日增,而專業位置之不敷分配。據說在一九一一年,全德國有六萬二千大學生(其中有二千三百女生);在一九三一年,有十二萬三千大學生(其中有一萬九千七百女生)。他們估計,在一九三五和一九三六年將有比實際位置所能容納的多出兩三倍的博士。在一九三一年,有八百個至九百個的青年化學師(都有藥科的專門資格);而現在卻有一千二百個至一千三百個藥劑師求業而不可得。照他們這樣的推論,是供給多於需要。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們又說所以要限制升學人數的理由,是因為「錯誤的教育理想」使學校離開了服務人民的工作。這樣說來,只要所輸的知識是合於當局所認為準確的「教育理想」,這缺憾便可避免了。但是像上面所舉的許多「生產過剩」的藥劑師,還是因為在現狀下的經濟結構使他們得不到職業呢?還是他們在藥科的知識和技能上有什麼不合於「教育理想」呢?這問題的癥結如果不弄清楚,要想救濟,更不容易了。 聽說不但升入大學的人數要受限制,升入中學的人數也將要受限制,這豈不成了限制主義的教育嗎? 這是納粹統治下的教育的最近傾向。 一九三四,六,六,倫敦。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