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卓 > 詩人的兩翼 | 上頁 下頁 |
雜記與劄記(4) |
|
雜文的警語 一位寫雜文的朋友說:「這十來年,雜文又興盛了起來,其中不乏佳作。但是,很少雜文能夠有像魯迅先生雜文中所常有的那種警句。這是一個缺點。」 我想了一下,覺得他的話不錯。 魯迅先生的確有許多名言警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銘刻在我們心裡。如「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噴泉噴出的是水,血管流出的是血」等等。這些警句之所以受到讀者的重視並流傳,不僅僅是由於魯迅先生的聲望,而且是由於它們本身的價值。它們是由對某一問題或某一社會現象的論述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來的,是內容的有機構成,是人生經驗的結晶,是思想的火花。而且,它們是飽含激情的,在表達方式上又是如此簡潔、精煉,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並容易被記住。 總記得我還是一個初一年級的學生時,從父親的一堆報刊中找出了一本《現代》雜誌,隨便翻翻,看到上面有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因為我已讀過他的小說《故鄉》和《社戲》,而且很喜愛,所以就將這一篇讀下去了。對於文中所紀念的革命烈士,我完全不知道。對於革命的道理和「左聯」組織,我也完全不理解。但這篇文章卻深深感動了我。特別是最後那一段:「不是年輕的為年老的寫紀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將我埋得不能呼吸……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這激起了我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憎恨並對光明有所朦朧的嚮往。這是照亮我幼稚的心的最初的一粒火種。這一段話雖然不是那種簡潔的警句,但我當時就背誦了下來,一直到現在還能默念出。 那以後,我就設法找到了魯迅先生已經出版的雜文集,有的是在父親的藏書中找到的,更多的是在舊書店買的,同時也注意他新近發表在報刊上的文章。我熟悉了他的文風,即使化名也看得出來。我發現那裡面的警語極多,曾用一個小本子摘錄了下來。在抄錄的過程中,加深了我對那些文章和警語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我運用文字的能力。這小本子早已丟失了。 好在後來出版了多種《魯迅語錄》一類的書,當然遠比我所抄錄的完備。但有兩段話是我常常想起,而一般「語錄」集所未收的。一次有一友人勸他去日本養病,他答覆說:「時亦有意,去此危邦,而眷戀舊鄉,仍不能絕裾徑去,野人懷土,小草戀山,亦可哀也。」還有一句話,我已記不起出處,大致是:人生多苦辛,而又往往極容易得到安慰,我們又何必吝嗇於自己的一點筆墨呢?前者所流露的故國之戀,後者所表達的仁者情懷,都表現了他作為戰士的另一面。或者說,正因為他有這一面,他才能成為一個堅強的戰士的。 以上所引的幾段話,都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那種警句,但在我身上卻起到了警句的作用,給了我以做人的啟迪和給了我以生活的力量。 現在的雜文,誠如那位朋友所說,不乏佳作,但一般的都是針對現實中的某一問題或某一情況加以分析、論述,使讀者認清了道理。但飽含激情的不多,難得有警語,因而也就缺乏從感情上感染讀者的力量。警語不應該是生硬地貼上去的,它應該是「文眼」,與全篇文章血肉相聯。然而從全文中抽出來,它本身也有其光芒,那不是簡單的文字功力,主要的是作者對人生的體會和對生活的激情。那位朋友說現在的雜文缺乏警語是一缺點,這話是值得深思的。要提高雜文的藝術性,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要多一些警語就是這些問題中的一個。而如何寫好警語,魯迅先生就為我們作出了榜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