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惲代英 > 惲代英文集⑥ | 上頁 下頁
如何方可利用外資


  (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評太平洋四卷六號董時進先生的一封信

  董時進先生論中國不宜以外資開發富源,以為中國居世界工業已大發達之時,對於人種不同,國勢懸殊之國家,借資以興辦實事,不能以美國故事相比擬。中國已往之成績,既無以取信於人,果需外人借資,外人必繩以極嚴酷的條件,故名為借資開發富源,「實則冒用美名,而斷送富源而已。」他說:「借資開辦實業之舉,一朝成為時髦,濫借之事,必將盛行。是時公私團體到處締約借款;監察督責複無其人,勢必流弊叢生,禍機四伏,一旦爆發,何以收拾?」

  在大家承認利用外資開發富源是正當的急務之時,忽聞董先生這樣堅決的反對之論,令吾人不能不加一翻[番]考慮。就我所考慮而言,以為董先生所說,有一方面是很不錯的:不過因為董先生只說著了一方面,便不免夾雜一些不合理論的話了。

  我亦同董先生一樣,以為在今天的中國,無論什麼公私團體,假開發富源的美名以圖借債,都是應當斷然反對的。在歐美的資本家,他們擁有多餘的金錢,本願覓得殷實借主,以權子母之利;所以我們果有可靠的抵押品以謀舉債,本是很容易的。在我們國家裡面,一切都未入軌道,公私團體都無強固完密的組織;而紊亂的經濟情形,卻引起每個人貪婪僥倖的心理;這樣,所以他們為中飽浪費的原故,亦都有謀借得到外資的希冀。在這種兩相情願的局面中,大宗的外債,是時時刻刻可以成功的,我們若更藉以開發富源等美名,使他們有可以藉口,真是有不堪設想的後患。

  中國自張舉辦外債經手的人,從中取得回扣,或因而獲得一種揮霍的鉅資,每因此而起家致富。因此,辦「洋務」成了一件最令人垂涎的事情。軍閥攘竊政柄以來,假借名目,以國家利權抵押洋款的,所在多有;如交通部所謂鐵路借款,每屬此例。即就最近而言,北方三鐵路之借款,洛陽長途汽車路之借款,武昌市政之借款,江蘇導淮之借款,亦仍由彼等欲施往日之故智,故冒用美名,希望騙得外資到手。我們看這種情形,所以對於董先生當頭一棒的議論,相信值得大家注意。

  然而這並不是說用外資開發富源是絕對不可行的。今天中國的可以用外資開發富源,仍與美國沒有兩樣。人種不同,並不是今天國際間決定任何問題的重要原因;國勢的懸殊是由於我們不良的政治狀況所造成的。今天世界工業發達的程度,固然非舊時所可比擬,然而工業的發達,使過剩的商品需要覓取銷場,亦使過剩的資金需要覓取收納的地方。一般銀行家所知道的,是要他所投資的地方鞏固而於他有利益,他本不問將資金投給任何人種任何國家。他對於投資的地方,自然有時是不免希望圖謀分外的政治經濟的利益的;然而這只看那地方的政府是不是能防護自國的利益。所以我以為在現在既不見信于外人,而又不忠誠于自國利益的軍閥政府之下,自然用外資開發富源是飲鴆而止渴;倘若因此而以為在鞏固而忠誠于自國利益的政府之下,用外資開發利源,仍然是不可行的事,那便董先生所言,終究只是因噎廢食之論了。

  董先生說:「礦產之為物,不以早開而增,不以遲開而減」於是董先生以國人迫不及待為怪,這樣的話,不免大有語病。董先生不願以開發富源之美名,使一般不肖軍閥資本家開門揖盜,用意自是不錯;然而說礦埋藏地下,永不腐朽,我不開發,還可留之子孫數百年以後之用,這卻成了張之洞以來所不曾聽見的奇論了。中國的富源亟宜開發,這在中國久已為有識者之所公認,倘若可如董先生所說,將一切礦產,留之以遺數百年後的子孫,那便數十年來一般無論新舊的人所承認的開發富源,幾于成廢論了。倘若我們不開發富源,而能自存於世,將富源留之子孫,自亦為可行之事。不過在今日大生產制軋鑠侵淩之下,我們各項舊有產業,漸盡為先進國家所打倒,華洋貿易,每年均有巨萬的漏巵,而賠償債息尚不在內;苟長此以往,節流既屬難能,開源又複無計,貧乏之狀必更甚於今,兵匪為生存以競爭的,必較今日為數更眾。在此等自保不暇的情形之下,而欲留富源於子孫,不成為一件可笑的癡想了麼?

  中國欲救貧乏,實際非亟謀開發富源不可。欲開發富源,就事實言,終不能不借入外資。但此所謂借入外資,必須先有公忠而強固的國民政府,這種政府,監督一切公私團體;而這種政府與公私團體,又須受國民的監督。外資真能用以開發富源,是有利無弊的;不借外資而因以不開發利源、漏巵的損失將永無挽救之望,其為害實在更多。

  自然在公忠而強固的政府之下,租稅的整理,稅則的修正,都可以獲得一部分開發富源所用的資金;然而這是不夠的。以蘇俄共產主義精神的租稅制度,他們還是不能不利用外資,以助國內產業的發展,中國將來是應當仿效蘇俄的。應當仿效他們建設一個公忠而強固的政府,應當仿效他們用極嚴重的條件,利用外資以開發富源。

  在現在的所謂政府之下,我們決不可容許他們用任何名義借款。但這不是說無論如何都不應借款,這是說要趕緊打倒現在的所謂政府,要趕急造成一個公忠而強固的政府,以便於利用外資開發富源。

  載《民國日報》副刊《評論之評論》第六期

  署名:但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