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惲代英 > 惲代英文集⑤ | 上頁 下頁
華洋貿易冊中可注意的事


  (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七日)

  我們知道數學理化的問題,不研究自然現象是不能談話的。但我們常覺得社會問題,不研究社會現象沒有不可以談的事。在我們的意思,以為我們生長在社會中,我們已經看見了,聽說了許多事情,我們對於社會現象不是已經瞭解的麼?

  但是我們要稍一研究記載社會現象的書籍,立刻可以矯正我們這些錯誤的觀念。我們生長在社會中,猶如我們生長在自然界中。生長在自然界中,不加一番研究,不能解決數學理化的問題。所以生長在社會中,不加一番研究,仍是不能解決社會問題。

  今試畢業華洋貿易冊去年所載出入口各種貨物價值,有幾件可以注意的,我們便知道些事實出乎我們意料以外。我們生長社會中,並未嘗瞭解真的社會現豫[象]了。

  第一,我們常想得日本貨是充斥於我們的市場,最能制我們的經濟死命。但是我們看去年外洋入口貨價淨數,(除去入口後複出口的)比之土貨出洋價值,總共超過二萬九千萬餘兩。其中由日本、臺灣入口貨價,比土貨輸出於日本、臺灣的價值,僅超出六千余萬兩。而從朝鮮入口的,比輸出朝鮮的,尚少足一千余萬兩。所以兩方相抵,中日的貿易,日本所賺入的只五千余萬兩。再看美國則入口超過輸出六千六百余萬兩,已經比日本要多賺我們的銀錢一千五百余萬兩了。而談到英國及他的殖民地(包印度、加拿大、香港、新加坡、海岬等)則入口超過輸出二萬萬餘兩。他們賺的錢比日本多四倍,亦比美國多三倍。由這看來,是日本制我們經濟死命呢?還是美國制我們經濟死命呢?還是英國制我們經濟死命呢?(法俄入口比之輸出均少三千余萬兩)。

  第二,我們常想到我們輸出的,都是原料,人家輸入的都是成品。我們輸出的各種礦石,近二千萬兩,然而人家輸入的僅紫銅錠塊一項已一千三百萬兩,錫塊馬口鐵等又五百余萬兩,則是我們輸出的並不見比入口的多。再看輸出的棉花,在二千三百萬兩以上,然人家入口的卻將近四千二百萬兩,幾超過出口的數一倍了。至如各種植物油輸出的三千余萬兩,各種絲輸出的一萬五千余萬兩,各種生皮輸出的一千三百余萬兩,駱駝毛羊毛輸出的一千五百余萬兩,這固非入口貨所能比擬;然這只能表明一部分的事實,不能把一切原料的輸入都抹煞了。

  就上所列我們還可悟得一事:我們國內比較發達的實業,只有棉織五金兩宗。而棉織業尤甚。我們國內不發達的工業,他所需的原料便向外流出去了,而稍發達的工業,卻又必需向外洋購取原料。我們所需仰給外國的,豈但須望其供給成品而已呢?

  第三,我們常想得我們與外國通商,外國所供給的都是可要可不要的物品。故以為我們縱令一天與外國停止通商,是不會感一點恐慌的。但是這個話實在全不可靠。我們試看去年米之輸入,將近八千萬兩,而輸出的僅二百余萬兩。雜糧麵粉等之輸入有一千六百萬餘兩,而輸出的不及四百萬兩。棉貨類輸入的亦超過二萬萬兩,而輸出的僅七百余萬兩。則是我們中國人衣食之所需用,有十萬萬兩左右價值之物品,須賴外人輸入。我們怎能說與外國停止通商,不會感一點恐慌呢?

  此外我們還需要外國輸入的顏料、染料、油漆二千四百余萬兩,煤油六千四百余萬兩,赤糖、白糖、車白糖、冰糖六千余萬兩。這都是與一般國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顏料的缺乏,在歐戰時已使染織界感恐慌。若煤油食糖斷絕來源,或將令全部人民感受不便。這都見得要與外國停止通商,是不可能的事了。何況我們輸出的值六萬五千余萬兩,一旦停止通商,便要使產生這六萬五千萬兩物品的工人農人等失卻他的工作。最近報載漢口茶業所呈外交部文說,俄商停業以後「華人近六七年茶價暗耗以億萬計。而行廠之職工勞動數萬人失業,尚未計焉」。這所談僅中俄一方面,漢口一部分,茶商所受停止通商的影響,已經如此。可知與一切外國停止通商,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了。

  世界進化了,一切的國家在經濟上都須彼此倚賴,不能獨立自給。所以閉關政策已經是過去的話了。不過我們仍舊須想一想,在今天這種戰國的時代,我們衣食日用之所需,如此仰賴外國,最駭人的,去年棉貨類仰給于英日兩國各價一萬萬兩以上,煤油仰給於美國的價五千余萬兩,米仰給於香港印度的價六千余萬兩,雜糧粉仰給于美洲的價將近一千餘兩。如此我們豈非把全國衣食完全托庇于英美日本之下?英美日本若從經濟上封鎖我們,我們不要立列[刻]有凍餒之患了?

  由上面所舉事項,可知在經濟上最剝削我們的,是英美日本三國,而英國為最利害,最可怕。我們要不為英國等所奴服,最要緊是須改良農業,發達工業,以求必要的衣食日用物品,可以有個相當的自給,我們要趕急求政治上的改造,用政權發展全國實業。我們對於製造工業,與原料生產的農業,應一樣的注意。然後我們可以在經濟上有個獨立的地位。

  什麼東西妨礙我們發展實業?第一是軍閥的政治,第二是綿延不絕的國內戰爭,第三是不平等的關稅,第四是強勒的賠款與國債利息。我們要打倒這一切。要撲滅武人的專政,要建設統一的人民政府,要取消國債的本息,要收回關稅的主權。

  載《中國青年》第二期

  署名:代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