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惲代英 > 惲代英文集⑤ | 上頁 下頁
中國可以不工業化乎?


  (一九二三年十月三十日)

  二十五日有董時進先生論中國不宜工業化一文。此問題殊有可研究之價值也。董先生以為當今之世,農國求過於供,工國供過於求。中國處此工國多餘之時,不可以工業化。若董先生立論只系為全世界綜合的求農國工國之供求平衡,而非為中國人切身利害計較,則此文似不與感貧乏之中國人有何關係。我意董先生之心當不如此。

  董先生以為農業為獨立穩定之生活,而工業常有生產過剩之危險,故曰農業國可以不需工業國而獨立,工業國不能離農業國而存在。我于董先生所述工業國情形,認為信然。但彼所言農業國情形則殊未可信也。

  農業國果可以不需工業國而獨立乎?人非能餐稻麥,稻麥必須碾磨。碾磨乃工業之事而非農業也。人非能衣棉絲,棉絲必須紡織。紡織亦工業之事而非農業也。閉關之時,中國人以粗拙之工具附麗于農人。家庭以從事碾磨、紡織之事,誠無所仰給于外人。然此只中西未交通之時則然耳。及其既交通也,人有進步的機器、偉大的工廠,其所碾磨、紡織者,成本低、成品良,非我所能與之爭競。而衣食之所需,乃轉而大宗須仰給於外國。去年米之輸入將近二千萬擔,價將近八千萬兩;麵粉之輸入三百余萬擔,價一千六百余萬兩;棉布之輸入更價值在二萬萬兩左右。衣食之所需如此其不足以自給,而謂可以不需工業國而可以獨立耶?

  抑尤有可注意者,今日之事,非徙我不可以獨立而已也。米之輸入將近二千萬擔,則是吾國人食米有將近二千萬擔非中國所產,則是中國所產將近二千萬擔無人承購。使農人為勢所迫,不能不少產將近二千萬擔之米。使將近二千萬擔產米之農人,只有失其本業也。准此以推,亦複有產生麵粉三百余萬擔、產生棉布價值二萬萬兩之工人失其本業。就去年海關報告冊,入口超過出口將三萬萬元。則是總共有產生將三萬萬元之農人、工人,俱為外國工業所壓迫而至於失業。亦何怪國內軍隊、土匪之充斥而尚許農業為獨立穩定之生活耶?

  董先生以為中國若行工業化,必不能免外資之糾葛。然外資之糾葛,初何必待中國將來之工業化。眼前逼近眉睫之事,實已不勝枚舉矣。開平之煤、大冶之鐵,此外鐵路礦山,已為外人染指者,豈以中國不求工業化遂免於外資之糾葛乎?出口、入口之受外人操縱也;關稅、鹽稅之受外人把持也。中國在先進工業國之下,已成為經濟的隸屬關係。至今日尚慮工業化之為外人染指,誠不知其何說也。

  抑吾不知董先生以為今日之中國尚為農業國乎?抑已為工業國乎?若以為中國今日尚為農業國也,則董先生文中所稱農業國之人民質直而好義,喜和平而不可侮,其生治單純而不乾燥,儉樸而饒生趣;農業國之社會安定太平,鮮受經濟變遷之影響,無所謂失業亦無所謂罷工,凡此所言是何與吾中國今日之情實全不符合也。

  若以為如章行嚴先生所言,此系農業國而強效工業國之過。不知吾輩今日撤毀吾國有之鐵路,搗壞吾國之商船、工廠,以複反於農業,果能遂禁南滿之行車、內地外輪之通航,以及海外巨舶之蒞止、滬漢各外國工廠之開工乎?果能遂禁洋紗、棉布、米糧、麵粉之源源而輸入乎?果能遂禁外人之取我鐵路、礦山而代為辦理乎?

  董先生知自中西接觸而國人頓感貧弱。惜董先生不甚考國人貧弱之原因也。國人之生路俱為外國工業之所壓迫而日趨逼狹,於是流為兵匪。在他一方面,既有賠款,複有外債,使國民所擔任之賦稅日益增高,而上流、中流之階級亦日呈中落之傾向。此非吾之工業有以與外國相抗衡,蓋惟有萬劫而不復。豈尚得謂中國不宜工業化乎?

  董先生謂工業國不能離農業國而存在是也,彼恃農業國為之供給原料,為之消售成品,彼非有農業國不可以自存。然惟其如此,彼勢必挾其工業之優勢,以窺竊農業國之統治權。庶原料之供給,成品之銷售,不虞其有變動或為敵國之所攫取。此所以英國再三致意於取得殖民地也。凡為殖民地者,永只得以原料供給其所謂母國而不能自己供給;永只得消售其所謂母國之成品而不得自己製造。結果既以母國之人經濟上處處占取優勢,而殖民地之土人必至勞苦而不能自給。工業國之不能離農業國而獨立,豈農業國之幸也哉?

  然則中國亦必化為工業國然後乃可以自存,吾以為殆無疑議。中國如何能與外人競勝而化為工業國?中國而化為工業國又何以免於生產過剩之患乎?請俟他日另文論之。

  載上海《申報》

  署名:戴英[1]

  注釋

  [1]戴英,即代英。經編者查閱,周憲文編《新農本主義批判》(國民出版社,1945年)第109—111頁,以「附錄」的形式,將《中國可以不工業化乎?》全文收錄,作者直接標注為「惲代英」。

  (1)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國知識思想界針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取向,圍繞究竟應該以「農業立國」還是以「工業立國」這個焦點問題,進行過三次大論戰。1923年8月12日,章士釗在上海《新聞報》發表《業治與農(告中華農學會)》,提出「吾國當確定國是,以農立國」,成為這場論戰的開端。25日,董時進先生撰文支持章士釗的觀點,認為「中國不宜工業化」。以惲代英、孫倬章、楊杏佛等為代表的「以工立國」派,相繼在報刊發表文章,與章、董進行討論,最終「以工立國」派佔據了主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