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惲代英 > 民國八年日記 | 上頁 下頁
八月日記(2)


  十一日 星期一

  早觀墨池後,過柴桑橋至溫泉,煮蛋半小時,亦只微凝,過隘口陶靖節墓,觀音壇。越灰山,至馬回嶺,乘火車回九江,宿春和旅館。

  聘三來,浴後約往第三中學一談。

  為吾等挑行李者,吳姓,循謹少年也。有幸則役人,無幸則為人役,吾為機會不平等悲。

  棲賢寺東有玉淵潭,潭上有白石如羊,橫亙中流,故名。石劖張孝祥「玉淵」二大字。玉淵之南有棲峽橋,桑疏:三峽橋也,作于宋祥符間,長幾百尺,橫絕大壑,締構偉壯,神施鬼設,非人力所能為。從橋上俯視,澗底大較可百餘尺。《南康志》:橋西有觀音亭。《王禕記》:未至橋十余步,石岩下觀陸羽泉。或雲橋,魯班造,蓋謂惟班能造,非真造于班也。相傳寺僧浸甑玉淵潭上,俄失所在,後從洞庭湖上出,其言皆不足信。湯賓尹記:橋下視,渟泓莫測,所謂金井者也。溯行一裡,水聲漸細,已,複大壯,曰「玉淵」。《志》:棲賢橋下有龍潭,曰「金井」。桑疏:橋下兩崖,石皆紫赤,角立石劖:維皇宋祥符七年,歲次甲寅,二月下巳朔建橋,上願皇帝法輪常轉,雨順風調,天下民安,謹題,四十大字。福州僧智朗勾當造橋,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橋,江州匠陳智福,弟智汪、智洪二十九小字。又馬朋「金井」二大字。黎崱《紀遊集》:橋有石樑,旁有石劖「水哉」二字,橋東有石橋潭,陸羽常評其水為天下第六。舊有陸羽亭,今廢。(羽為李秀卿論水,廬山招賢橋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按:今由含鄱口(俗名橫門口)下有大石或茅屋,其上黃炎培以為大石頭,豈即《志》所雲,大石斗笠石耶?然石下鐫有「歡喜亭」三字,豈好事者為之歟?抑大石與歡喜亭,原即一地而二名耶。蘇子由蓋由南而北,袁宏道則由北而南,所形容皆逼肖,惟三峽橋現人呼之觀音橋矣。棲賢寺五百羅漢現尚存若干幅,誠如萬承蒼所言。桑疏與王禕所論三峽橋之奇偉,亦不誣。天下第六泉距橋不數武,橋下「金井」「水哉」與他諸石刻多具在。又玉淵旁有米芾碑,在路側草叢中。《志》未載棲賢寺前有石,鐫上古之一石尺,刻淺而陋,蓋妄人為之。

  十二日 星期二

  早作文兩篇,為九江第三中學週刊也。飯後訪聘三,遂至三中一談。回傍晚,聘三等來,往遊湖,至煙水亭小坐。

  五老峰:含鄱口東北為五老峰。《商丘漫語》,自下望之,勢如儷立,自上觀之,相距甚遠,不聯續也。巉削壁立,數百千仞。《新志》:峰高七千六百丈,可為匡廬之首峰。釋定暠曰,五峰壁立,垂絲可以丈尺。王思任曰,五老峰上看海綿素鋪幾萬里,拋彈松稱光絲耀然。念安得截為大被,寒山冷水,無有啼號者。

  五老峰之東北,為九疊屏。桑疏謂之「屏風疊」,亦謂之「九奇峰」,其下有九疊谷,穀即三疊泉壑也。

  五老峰背有大穀,曰青蓮穀。《續志》:以李白得名。谷有月宮院、萬松坪。

  按:月宮院,今惟空屋,其門面尚大而已。聞居人言,其下為萬松坪。

  十三日 星期三

  早偕父親與弟至濂溪墓。回後稍息,又偕父親穿西城至東城,由南城回。聘三來,嚴君來,因偕至聘三家。

  白鹿洞。在後屏山下,《洞志》:李渤讀書處也。渤養一白鹿,人稱白鹿先生,謂所居為白鹿洞。後渤為江州刺史,即所隱地創台榭,鹿洞遂盛聞。唐末高雅之士往往讀書其中。南唐建為廬山國學。宋初與睢陽、石鼓、嶽麓三書院並名。後置南康學,洞事浸墜。孫琛築室十數楹,俾子弟講習。晦翁來,具上可修狀,請比祠官例,假稍廩,使得終與諸生講習其中,請賜白鹿洞書院額,並禦書石經等。皆格不行。及遷浙東,入奏死請,孝宗始允之。元末兵廢,明正統中復興。

  書院有禮聖殿(即大成殿)、禦書閣、明倫堂、宗聖祠(即三賢祠)、紫陽祠、先賢祠(祀李渤等)、忠節祠(祀武侯靖節)、文會堂(有石劖四勿箴等)。白鹿洞,《洞志》初有名無洞,正德初,南康守王溱辟彝倫堂,後為之築台於上,曰思賢台。知府何濬鑿石鹿置洞中。嘉靖中禦史曹忭亭於臺上,曰思賢亭。有水經書院,曰貫道溪,橋曰貫道橋。書院西有原泉亭、釣台石、漱石,前有卓雨山,又西有朋來亭,東有獨對亭(邵寶建)。

  十四日 星期四

  早買回餅,又買《亡國稗史》等閱之。買《亡國奴之日記》,贈九江同學十冊。晚上江新船,夜三時乃開。

  貫道溪與書院左小水,合而出峽,號稱小三峽。枕流橋在峽口,富有先賢遺跡。北有迴流山,山東有流芳橋。桑疏:李渤鹿洞,今不知其處,或曰書院西南鹿眠場也。然何可以洞言地,近矣而不似。李夢陽曰,在三疊泉壑中。今人所謂石門關,劉世揚所謂玉川門洞,似矣而不近。唐龍大意亭(書院西)記,則曰,鹿洞湮矣。陳舜俞言,渤為刺史,即洞築台,則今書院,即隱居之址。或曰,何以謂之洞?曰,廬山若仙居蓮花洞,皆無洞,只以四山迴合似洞而名,鹿洞亦其類也。

  三疊泉。九疊穀內有三疊泉,桑疏:亦謂「三級泉」。在五老峰背,水出至大月山。廬山之泉,多循崖瀉,三疊泉不循崖瀉,由崖口懸注大磐石上,嫋嫋如垂練,既激于石,則摧碎散落,蒙密紛紜,如雨如霧,噴灑二級大磐石上,匯為洪流,下注龍潭,轟轟如萬人鼓也。《紀遊集》:上級如飄雲托練,中級如碎玉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真天下絕景。朱子與黃商伯書:新泉之勝,聞之爽然自失,安得一至其下,仰觀俯濯。又書云:瀑圖近方得之,圖張屋壁,坐起對之,恨不能致其下也。又與楊伯起書:聞五老峰下新泉三疊,甚為奇勝,計此生無由得至其下,徒以慨歎。劉過三疊泉歌:初疑雪崩湧天穀,翻若雷奔下岩宿,散為飛風揚輕煙,垂以銀絲貫珠玉。隨風變態難盡名,觀者洞駭心與目。李夢陽詩:亂峰雲去白日微,玩罷催君及早歸,鬼神忌才亦好靜,恐有驟雨沾裳衣。王養正詩:驟雨激噴珠碎碎,狂飆回舞絮團團。王世懋記:初級如雲如絮,噴薄吐吞,流注大磐石上,水石衝激,乃始瀠洄作態,珠迸玉碎。複注二級石上,匯為巨流,懸崖直下龍潭,飄者如雪,斷者如霧,綴者如梳,掛者如簾,散入崖足,森然四垂,湧若沸湯,奔若跳鷺,其聲則蘊隆之候,風喧電馳,霆震四擊,轟轟不絕。又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瓦缶相應,真天下第一偉觀也。桑疏:三疊奇勝,太白晦翁皆未之見,其時人未知之,朱子解郡後,樵者訪見而傳之,洞旁有竹林寺遺跡。按:三疊之勝,吾等幸于大雨後見之。桑疏、《紀遊集》、王世懋有形容而不能至者,都無溢詞也,真奇景哉。竹影寺在附近,《志》言竹林寺,有石劖竹影疑蹤,豈因而命名耶?

  十五日 星期五

  船上遐想,頗灼見吾輩責任重大。船下午六時到漢,送香浦所存箱子於香浦處,遂渡江。閱諸友來信。

  十六日 星期六

  胡均和君來。吾遂訪負生。至校,遇閔均、李登瀛二君。又至茂公處、岳父家。回,至伯言處,已夜矣。訪吳寶燾君,未晤。

  女兒城。卓嶺北有大穀,西南至牯嶺,嶺東南有山,曰屋脊嶺,兩山間曰女兒城。桑疏:元末避兵處。

  恩德嶺。屋脊嶺東北曰麥社山,東曰恩德嶺。

  鞋山。金沙洲東大湖中有小山,曰鞋山。桑疏:山形如鞋,高數十丈,禹嘗刻石紀功。

  濂溪墓。栗樹嶺下有濂溪先生墓。桑疏:墓道碑在石塘橋南,距墓五裡,所題「濂溪周元公之墓道」,今廢。朱子濂溪先生行實:廬山之麓,有溪焉,築室其上,名之曰濂溪。(桑疏,取故里濂溪之名以名之。)按:今墓道碑在十裡鋪,距墓五裡,十裡鋪有石橋,意即《志》所雲,石塘橋也。濂溪先生有後裔居此。其在道州者,歲時一省視焉。惟子孫皆微矣。墓正對山北之雙劍峰。

  蓮花洞。北雙劍峰西南有圭壁峰、錦繡峰、蓮花峰。蓮花峰,周元公所卜居也。距墓二十裡,三峰下曰蓮花洞,門高丈許,藤蘿交蔭,晝日常黯黯(《郡志》)。桑疏:今三峰下無此洞,不知何指。三峰之水西北行,過新橋為濂溪港。蓮花洞中,有報國寺。《新志》:已久廢,址亦無存。

  按:蓮花洞今為上牯嶺,孔道有高門,如《郡治[志]》所言,新橋約即華封橋,至今人猶呼為新橋也。

  十七日 星期日

  伯言來,偕到校見叔澄師,遂至全叔、七叔、福叔處。回閱《英語週刊》。茂公來。寫致聘三、香浦信。

  濂溪祠。老君崖西有太平宮,宮東北十五裡有濂溪書堂,有蓮池。桑疏:祠久涸,謝迪更鑿於書院西,有光風霽月亭。桑疏:今廢。

  甘棠湖、思賢橋。九江郡之南湖築堤而徑廬山者,肇自唐李渤守九江時,因名堤曰甘棠,亦以甘棠名湖,橋曰思賢橋。

  九江府。郡治前有能仁寺,唐大曆間建城。北有庾亮樓(李瀅謂此系因武昌南樓而誤雲)、琵琶亭。

  東林寺。舍利塔南為東林寺。桑疏:晉惠遠道場也。《紀遊集》:遠公初結庵西林之東曰龍泉精舍,桓伊為請立寺,寺有白蓮社。《高賢傳》:靈運為遠公鑿池栽蓮,而名其社。劉程之為發願文,雷次宗、宗炳、張野、周續之、慧永、慧持皆入社。《廬阜雜記》:遠法師以書招淵明勉其入社,淵明攢眉而去。《遠公年譜》:請范寧入社,不從。《高賢傳》:靈運求入社,遠以其心雜,勿許。《晁補之記》:法師最厚陶潛、陸修靜兩人,固非入社者。寺中石劖李邕、虞集二碑及趙孟頫斷碑。

  十八日 星期一

  寫致沅蘅師、鵬九、唐祖培君、楚生、紀唐[堂]、成五信。

  訪連城,見濬生。訪長青長談,勸其存反抗精神。

  虎溪三笑亭。遠公送客不過此溪,過則虎輒鳴吼。嘗送陶、陸,不覺過溪,虎鳴吼,相向大笑。王禕曰,慧遠卒晉義熙十二年,修靜沒宋元徽五年,年七十三,是生義熙四年,慧遠亡時,修靜才十歲耳。元嘉末,修靜始來廬山時,遠公亡三十餘年,靖節亦二十餘年,安取所謂三笑乎?或曰,晉蓋有兩修靜也。但宗皋曰,宋濂謂晉有兩修靜,此乃簡寂先生又誤。又曰,當結社之年,周續之年才十三,宗炳方十四,次宗方四歲,則十八賢必非結社時所標之目矣。又曰,《遠公年譜》癸巳靈運鑿池時,遠公六十歲矣,至癸酉靈運被刑,年方四十九,則癸巳特七歲耳。靈運登廬山詩,皆宋文帝時事,與遠不相及,惟作遠師誄曰志學之年,希門人之列,誠願勿遂。考靈運十五歲,是晉安帝隆安三年。豈靈運於此時見遠公耶?桑疏:庚戌劉遺民逝,辛亥道生始入社,壬子佛佗耶舍始入社,疑此十八人乃後人所敘,非一時發願之人也。

  東西二林之中有小市,曰雁門。陸遊記,傳者以為遠公雁門人,遂仿佛雁門邑裡作此市,今廢。

  西林寺。在香谷之南,為沙門竺曇現之所創也。其徒慧遠就居之。寺有影石刻須菩提像。

  按:今東西林寺相距甚近,西林影石未及見,有塔亦不能上。東林李邕碑重刻猶存,又有柳公權斷碑及王陽明碑,德化令三韓張近光題跋。有鐵塔,鑄造佛像甚多,沿邊有佛字,有刻徑寸字金剛經其上,聞日人欲劫而取之,重不能動也。兩寺前有市,豈雁門之舊耶?

  蘆林。雲中寺北為牯牛嶺,東為蘆林。《續志》:其壑平坦,踞太乙峰背,蘆林北為含鄱嶺。

  按:蘆林當今牯嶺俄租界地,或訛為魯嶺。

  茶經第一水。周必大《廬山後錄》:訪康樂經台,或雲,地屬皇甫道人,已樊之矣,湯泉固自若。又十五裡,至康王景德觀,渡溪,入穀五裡半至龍泉院,望簾而進,此陸羽茶經第一水也。(羽為李秀卿說二十水,廬山康王谷水第一。)

  白樂天草堂。白居易《與元稹書》:僕到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愛不能舍,因置草堂。

  十九日 星期二

  寫致浩如、佛船、奎元、慶安諸先生及天豪、複初、子通信。文伯來,渡江至青年會,又至松如處,回訪伯平談。

  二十日 星期三

  複師孔、子固信。景陶、濬生來。至岳父處。飯後偕仲清來,又偕至閱馬廠一遊。

  講經台。香廬峰西南為講經台。桑疏:亦一峰也。峰頂有磐石,可坐百人,遠公嘗據此講涅槃經。

  石門澗。桑疏:石門澗在文殊寺南,天池、鐵船二山並峙,如門也。

  按:現由天池下至雲峰寺,有石門,署「廬山高」三字,依桑疏,二山如門,並非真有門也。

  甘露泉。桑疏:甘露泉在甘露亭側,石華表在其上。按:現由天池下有地石劖「甘露泉」三字,未知是其地耶。(《志》言,雲峰上至錦澗橋,又上為甘露亭,然則是其地矣。)

  天池寺。東瞻佛手岩,西望白雲峰,其陽為九奇峰,陰為石門澗。桑疏:塔,宋韓侂胄建,今半頹。寺,我聖祖撤而大之,事豈周顛仙人、赤腳僧言,在竹林寺,竹林廢寺也。相傳有影無形,而其址與天池近,因飾天池賜銅鐘一、象鼓一,山陰高寒,陶力不支,覆以鐵瓦。朱子曰:有石池,泉水不竭。桑疏:寺西有聚仙亭,以祀天眼尊者、周顛仙、赤腳僧、徐道人,故亦曰四仙亭。西有文殊台,西南有捨身崖。桑疏:石挺出虛空中數丈,下瞰絕壑,觀者懍懍不自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