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郁達夫 > 文學概說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文學的內在的傾向


  從上章抄在那裡的各家對於文學所下的定義看來,大約「文學究竟是一件什麼東西」的這個問題,約略可以在我們的腦裡造成一個極粗的解答。現在不從規定文學一般的原則上先下斷案,想從文學共通所有的內在傾向裡找出幾個大綱來。

  文學在表現上的傾向和表現的時候所用的體裁,原有種種的不同,就是內在的傾向,也可以分成數種。文學的內在傾向就是各種文學作品的實質上的色彩,大抵是依產生作品的時代的傾向而決定的。總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時代精神,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地方色彩。時代精神和地方色彩,就是構成環境的主要分子。我們人類的生活,無論如何,總逃不了環境的薰染,文學作品的內容,也是一樣的免不了環境的支配的。這一層的意思,法國的孟德斯鳩和滕(Taine),已經很切實的說過了,我們在此地不必多講。

  記得在第一章裡,曾經說過,藝術就是人生生活的表現,文學既是藝術的一分枝,當然也是生活的表現。所以要說到文學的內在傾向,同時不得不說到生活上去。大凡在一個時代一個社會裡經營的生活傾向,可以分作以過去為主的,以現在為主的,和以未來為主的三種。當然生活是我們人類經營處理現在的方法,斷不能完全抹殺現在,而只注重於過去的回憶,或將來的空望,不過有時候在一個社會裡的生活,因為忘不了過去的原因,每想把「現在」的生活,模擬「過去」,這就是以過去為主的生活。反之,這一種熱望空想,倘向著未來發放的時候,那就是以未來為主的生活了。以現在為主的生活裡,當然也有回思過去,夢想未來的事情,不過當這時候,為啟發生活的主力的,卻是現在。這三種的生活樣式,以人生的老年期、青年期、壯年期來作譬喻的時候,最容易明白。

  以過去為主的生活,大抵是在老年期裡發生的現象。譬如人生在老年期裡,衰弱難堪,對於將來,也沒有半點希望,當時心裡只感得一種無限的空虛,要想填補這一種空虛,就不得不把過去的榮華,重重追憶起來,以自娛慰。白頭宮女的愛說玄宗盛日,就是這種心理。這一種心理,不但是個人當衰老的時候有之,就是一個社會到了頹亡衰老的時期,也是有的。大抵一個衰老的社會,當極盛時候早已過去,精力的全部,消亡殆盡,殘餘的一絲活力,不能自家振作,再來做一番事業,而生命力又不是完全塞死的時候,這時候的生活內容,就是過去的回思,因為過去是他的所有中最華美的東西。然而這過去的回憶,不過是他的現在的精力不足,意志不堅的證明,無論如何,想把過去的榮華完全恢復,是辦不到的。於是乎只好用了感情,把過去的事情,格外的想得壯麗,才足以掩蓋現在的孤苦。這時候,生活力的全部,就趨於感情的一方面,感情這個特殊機能,便不得不特別發達了。主情的傾向,就在此時十分的增長,文學上所說的Sentimentalism,也大抵於此時發生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的說:以過去為主的生活環境所要求的文學表現,是Sentimentalism(殉情主義)。

  文學上的這一種殉情主義所有的傾向,大抵是缺少猛進的豪氣與實行的毅力,只是陶醉於過去的回憶之中。而這一種感情上的沈溺,又並非是情深一往,如萬馬的奔馳,狂飆的突起,只是靜止的、悠揚的、舒徐的。所以殉情主義的作品,總帶有沈鬱的悲哀,詠歎的聲調,舊事的留戀,與宿命的嗟怨。尤其是國破家亡,陷於絕境的時候,這一種傾向的作品,產生得最多。現在且把南唐李後主的一首詞抄出來,做個好例吧: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桁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靜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再舉一個例出來,就如清朝黃仲則的一首梅花引,也是Sentimentalism的結晶體。他雖生於盛世,然而半生潦倒,病臥他鄉,回想到少年的雄心幻想,與現在的情形一比,只覺得天空海闊,無處容身。於是他的Self-pity的感情,就油然起來了:

  梅花引客病

  厭厭悶,沉沉病,寓樓深閉誰相訊。冷多時,暖多時,可憐冷暖,於今只自知。一身常寄愁難寄,獨夜淒涼何限事,住難留,去誰收,問君如此,天涯愁麼愁?

  說到這裡,我又不得不把前面的話來補正一下。到了國家衰敗,生活不定的時候,原容易產生出殉情主義的文學來。但是有些作家,或者雖則身逢盛世,而他一人別有懷抱的時候,他的作品,也免不了有這樣的色彩。譬如盛唐的王昌齡,有時也露出這一種傾向來。還有許多際遇很好,環境也很完滿的人,偶因一宗細事,不遂心願,也常有這一種殉情的作品寫出來。這一種人,是天生的殉情主義者,無論如何,也改不過來的,譬如清朝的宗室納蘭成德,就是這一種人。

  中國的文學裡頭,以殉情主義的文學為最多,像古代詞臣的黍離麥秀之歌,三閭大夫的香草美人之作,無非是追懷往事,哀感今朝。至若杜工部的詩多愁苦,庚蘭成的賦主悲哀,更是柔情一脈,傷人心脾,舉起例來,怕真要汗牛充棟。我且把外國文學裡的殉情主義來介紹一點。

  外國文學裡最富有殉情的傾向的,是以How does the city sit solitary that was full of people, how is she become as a widow, she that was great among the nations,and princess among the provinces, how is she become tributary一節起頭的耶利米的哀歌(The Lamentations of Jeremiah)為最。前後雖只五章,然而一句一淚,實在是《舊約聖經》裡最有價值的一篇東西,大家若不厭麻煩,我再來引它的第二節吧:

  She weepth sore in the night, and her tears are on her cheeks, among all her lovers she has none to comfort her, all her friends have edalt treacherously with her,they are, become her enemie.以下一節緊似一節,詠歎也一層哀似一層。我勸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拿它來一讀。其次如十四世紀意大利的佩脫拉克(Petrarch,1304—1374)的抒情持,可以說是Sentimentalism的文學中的絕唱。大抵西洋自中世以來的抒情詩人,在他的抒情時代所作的作品中,多少總帶有一點殉情的色彩,其例卻舉不勝舉了。近代作家中的殉情主義者,在德國,我想舉一個Hyperion的著者赫爾得林(Friedrich Holderlin, 1770—1843)。在法國,當推盧梭(Rousseau, 1712—1778),及其後繼者Obermann的著者塞農庫爾(Senancour,1770—1846)了。在英國,這一流的純粹的殉情主義者,比較的少些,不過在近代人像季星(George Gissing, 1857—1963)的小說裡,道孫(Ernest Dowson)的詩文裡,處處都可以看出這一種傾向來。

  在這一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文學上的主義傾向的界限是不同科學那樣清楚的,並不是在一個怎麼怎麼的地方或時代,一定要產生怎麼怎麼的文學的。這種文學上的主義傾向,不過是為研究者的便利起見而設的名詞,並不是先有了這些主義傾向的規則,而後文學才照此規則製造出來的。

  上面覺得對殉情主義的話講得太多了。現在只好趕快前進,約略講一點其他的兩種傾向。以未來為主的生活環境,系當一個時代,已經做了一段事業之後,而生活力還是十分旺盛,更想把生活內容完全刷新更張的一種狀態。若以人的一生來比,恰與青年期的情形很像。青年期系經過了幼年少年兩期而達到的時代,這時候的生活力的豐盛,自可以不必說了。

  青年期的生活力的暴漲,每有不受理知的或意志的制禦之勢。所以過去的榮華,當然不能滿足他的夢想,就是目前的現實,也覺得醜陋難堪。他所期望的,只是未來的理想。這理想的實現,由生活力旺盛的青年看來,原甚易易。所以他對於過去,取的是遺忘的態度,對於現在,取的是破壞的態度,對於將來,取的是猛進的態度。這一種傾向的內容,大抵是情熱的、空想的、傳奇的、破壞的。這一種傾向在文學上的表現,就是浪漫主義(Romanticism)。

  殉情主義與浪漫主義雖同是富有感情的兩種傾向,然而前者因為理知發達,感情無奔放之勢,而後者則把理知和意志完全拿來做感情的奴隸。情之所發,不怕山的高,海的,就是拔山倒海,也有所不辭,這就是浪漫主義的好處。然而由另一方面講來,這也是浪漫主義的壞處,因為太無制禦的結果,浪漫主義的文學每有使文學陷入空疏粗笨的危險。

  浪漫主義的文學,大抵是新興國民的產物。所以中國當金元盛日,產生許多傳奇雜劇。劇中有許多離奇的理想,結局後來都實現出來。但自今日觀之,實在和小孩的說夢差不多。

  在外國文學裡,這一種傾向的作品很多,例如德國的浪漫主義盛行的時代,若提克(Johnn Ludwig Tieck, 1773—1853)、愛痕多夫(Eichendorff, 1788—1857)等的作品,都是這一類東西。並且當時的歐洲,完全受了這浪漫運動的影響,各國都生了許多浪漫派的作家。法國的囂俄(Victor Hugo, 1802—1885),英國的擺倫(Byron, 1788—1824),德國的歌德(Goethe, 1749—1832)、席勒爾(Schiller,1759—1805)等的大半作品,都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不過這一種浪漫主義的分子,並不是限於這一個時代,更不是限於某一個地方的,現在二十世紀科學如此的昌明,民智如此的發達,也時時有這一種作品出現。

  最後以現在為主的生活環境,系當一個社會發達到了相當的程度,各方面都保持著均衡的時候的生活現象。以人生來比,可比作壯年時代。青年期的生活力,在這時候,還依然保存著,沒有萎縮。而理知與意志也發達到最高的地步,足以制抑熱情的奔放。這時候知情意的三種作用,都能保持著均衡,而助成人格的完美。過去雖系華美,然而這時候的理知,知道事如覆水,不可再收,所以對過去並不追戀。未來也許是偉大,然而這時候的意志,卻只顧著現在,因為欲使現在的生活充實,非要腳踏實地,一步也不放鬆不可。明知道現在有許多不完不美之處,然而理知與意志聯合起來的判斷,卻只有努力於目前,按步就班的將這些不完不美的地方修正過去的一法。所以這時候的生活,毫不空虛,也不奔放,以五官所及的現在,為其中心,一步一步的走向完成的路上去。這一種傾向,實在是一般壯年人所共有的傾向。這一種生活環境在文學上的表現,就是寫實主義(Realism)了。大抵將近成熟期的文學,都是如此的。

  寫實主義的好處,是在無架空玄想之弊,足以救浪漫主義的不足然而每有固定化形式化之危險。大抵生命力的內容統合完整的時候,這一種力量的動向,很容易硬化,這時候若周圍的狀態一有變更,那麼,這種固定的形式,就要發生障礙,變成阻止進化的東西了。此外寫實主義更有墮入瑣雜主義(Trivialism)的危險。這是因為接觸現實太固,完全不承認新傾向的自由,以目前所有的瑣事,為唯一的現實材料,就此自滿的結果。所以非至於把人生弄成一個無價值無趣味的東西不止。

  總之,寫實主義因為肯定現在太甚,所以把現實的好處壞處,都無判斷的承受進去。寫實主義到了極盛之後,自壞作用,很不容易起來。然而因為這主義的根底系據在實際的現實上面,所以它的統合性、健全性、力的表現、和構念(Conception)的充實,都為其他兩種主義所不及。

  寫實主義的發達,以十九世紀後半期為最顯著。歐洲的文化,在這一個時期裡,發育到了頂點。於是歐洲的思想界文學界都呈一種飽滿之象。這一種傾向,與自然主義運動結聯在一處產生了許多好的作品。不過後來因為這一種機械的人生觀宿命觀,太不自由了,所以自壞作用就在這主義的底下爭執著想抬頭起來。因而德國的鄉土藝術的主張和法國的傳統主義,便油然興起,想取自然主義而代之。但是這兩種傾向,也不過是一種回顧的風潮,系時代促成的一種殉情主義,所以破壞寫實主義的力量,終究不足。一直到二十世紀的初期,所謂新浪漫運動(Neo-Romanticism)起來之後,寫實主義的自壞作用,方才徐徐的開始了。

  上舉的三種文學內在的傾向,以那一種傾向最能生產良好的文藝呢?這一個問題卻不容易解答。因為三種主義各有各的好處壞處,無論是那一種傾向的作品,只要是好作品,在文學上的價值都是一樣的。你能指出詩三百篇中那一篇為頂好麼?你能指出《全唐詩》裡的那一首為第一麼?上回已經說過,文學上的規則,不能和科學一樣的呆說的。況且這三種傾向,又系互有相通的地方。各種文學作品裡,這三種主義簡直可以說是同時並在的。三傾向的純粹獨自的表現,無論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找不出來。

  但文學上的作品,因這三種傾向的配合成分如何,有時候也可分出健全的或不健全的區別來。而寫實主義,系最富有健全性的。所以以寫實主義為基礎,更加上一層浪漫主義的新味,和殉情主義的情調的文學作品,在文學上當然是價值為最高。英國依利薩伯王朝時代的文學,和歐洲自然主義初興時代的文學,就是好例。中國當清朝的乾隆盛世產生出來的《紅樓夢》,也是如此的。

  從本章所講的地方看來,我們不得不承認環境對於生活的影響的巨大。不過在第一章裡曾經說過,藝術和生活,同是一種生的力量的表現,是我們個人的內部要求的一種表現。若生活完全要受環境的支配,那麼,藝術家的創造,不是幾等於「無」了麼?在這地方,我們要知道,一個時代和一個社會,若完全有支配生活的力量,那麼,人生就不得不日漸消滅,同一個自旋的陀螺一樣,外力停止的時候,就是人生寂滅的時候了。我們人類社會的所以有進化,所以不寂滅者,都因為有超越環境的個性的內部要求存在在那裡的緣故。

  偉大的個性是不能受環境的支配的。改造環境,刷新時代的工作,都是由個人的藝術的衝動演出來的。所以我們個人,一方面雖脫不了環境和時代的影響,一方面也是創造環境,創造時代的主力。王爾德所說的「並不是人生創造藝術,卻是藝術創造人生」的意思,大約也不外乎此了。

  總之,俯伏在環境支配的底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是一般庸人的狀態。向人生的恒久的傾向、狀態、命運等著眼,忠於內部的根本的要求,而不受環境的壓迫的,是天才的氣稟。同時代的一樣的藝術家中,有天才也有庸才,所以藝術作品中,也有「通俗的」和「藝術的」兩種。在小說上這兩種區別最容易看得出來通俗小說大抵是以俯伏在環境底下描寫社會上淺薄的情節者居多,文藝小說,大抵是以不顧環境,描寫那些潛藏在人心深處的人類的恒久的傾向者為主。藝術的表現,藝術的創造的真意,當然是在後者而不在前者。從事於文藝的人的責任和意義,大約大家都能瞭解了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