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雜文選 | 上頁 下頁 |
游秦堤、靈渠 |
|
三七與四六,魚嘴和鏵嘴。 灌溉今更多,運河此最古。 春深兩岸看桃花,秋老扁舟迎柳絮。 二千年前建築者,功在人民不下禹。 李冰父子廟巍然,三位將軍竟冤死。 十一月十日在廣西興安縣看靈渠、秦堤。由興安縣委所在地乘小舟沿靈渠東南行,水清如鏡,水草裡的小魚一一可數。兩岸多住戶,擣衣聲相聞。導者說:上午九時前是居民汲水時間,不許洗濯。沿渠植桃柳,如是春時,應是「漁舟逐水愛山春」,「坐看紅樹不知遠」了。可惜今已秋暮,小舟掠秋柳而過,僅覺陰涼而已。縣委同志說,要將此地加以培植,成為好的風景區。 靈渠一名陡河,長約五十華里,把湘江水接至灕江。渠左有放水閘,水漲時由閘泄水入湘江,使渠水經常保持—定的深度,可以航行無阻。據說以前交通不發達時,靈渠兩岸極為繁盛。 再往前行,經過三將軍墓、飛來石、四賢祠就到了秦堤,即分水處。 秦始皇收陸梁之地,設南海、桂林、象郡,命史祿修鑿靈渠以通漕運,溝通湘漓二水,發展南北水運,是我國最古的一條運河。四賢祠祀秦代的史祿,漢代的馬援,唐代的李渤、魚孟威,他們都是經手修堤或加修的人。三將軍墓相傳是秦始皇派來開鑿的張、劉、李三人,前兩位未修成功,被秦始皇殺了,後一位成功了,但因畏秦皇之暴,也自殺了。飛來石是屹立堤畔的巨石,題記頗多。相傳從前堤渠屢築屢壞,忽一夜暴風雨,飛來這個石頭,人們依石築渠,渠就成了。 秦堤高一丈多,寬數丈,長約半裡,全用大石砌成。堤前分水處有一座石壇,前銳如鏵,名叫鏵嘴,用以分水。十分之三的水流入靈渠,進到灕江;十分之七的水北流,成為湘江。 興安縣誌載:湘、漓二江並不同源。湘江發源于興安東南的海陽山,灕江發源于興安縣西南的螺絲嶺。秦代開鑿,溝通湘、漓二江,灕江至大榕江,與桂江會合。 今年四月在四川灌縣看都江堰,也是秦的建築。治水方法大致相同。都江堰的分水處,用卵石築成「魚嘴」。都江堰的水,是四六分,這裡是三七分。都江堰的飛沙堰是分洪的,秦堤上用石塊砌的堤,也是用以分洪。都江堰專為灌溉用,現已由二百余萬畝擴展到六百多萬畝。靈渠可航行也可灌溉,灌溉十多萬畝,現正計劃多開支渠,擴大灌溉面積。 都江堰、秦堤、靈渠,至今猶為人民服務,二千多年前的建築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而不應該把名譽只給于李冰、史祿(包括三位將軍——三將軍事志書不載,只傳其姓,不知其名),尤其不應該給于馬援等人。 1959年1月1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