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雜文選 | 上頁 下頁 |
觀花小記 |
|
歌紅旗社和七一社 到西安,去看郊區紅旗農業社,是個大社,有一千六百多戶,八千多人,約一萬四千畝土地,他們開了幾道渠——幸福渠、和平渠、共青渠、南分渠。他們叫歷來為害的河是害水,現把它馴服了,按地勢把它引到幾條渠裡,使坡度不同的地都可以灌到。現小麥已進行冬灌,長得頗好。高的地方修了梯田,有幾條山溝要閘,社主任說:「我們要引水上山。」又指著說:「我們已栽了不少株果樹,有的三四年就可結果子。有了水,有了肥料,增產就有了保證。我們計算:去年每個勞動工值一元五角,今年預計分二元八角,去年每畝平均產糧二百九十五斤,今年要求產八百四十五斤。」 社主任劉忠孝是老農,說他沒有走出鄉二百華里,但說話有條理,有把握。我說:「你已經是個知識分子了。」 去長安縣王莽鄉的七一合作社,社主任蒲忠智是全國人大代表,該鄉歷來工作很好,社主任說:今年糧產要到長江邊,明年跨過長江。該社有小水電站。看到成群的婦女在挖挑塘泥,有小女孩、有老太太,她們歡笑地歡迎我們。 到中級黨校,他們拿宣紙要我們寫字,我寫了看紅旗社和七一社的詩: 躍進紅旗社,英雄王莽鄉。 縱橫渠若網,新老樹成行。 並舉工農競,交叉手腦忙。 問他豐產量,明歲過長江。 去民政廳看大字報,有批評內務部的,抄上寄回。與任廳長談話,念了一首詩給他: 勁要幹才足,人要少才勤。 面為點之積,約是博之功。 手眼腦俱用,上中下齊 如斯工作者,油才夠萬金。 過寶成路 登車去成都,這是一條偉大的鐵路,情不自禁地寫了一首詩: 跨上火車的龍, 扒上秦嶺的壁; 轉幾個大彎子鑽若干個洞, 把莽莽的關中平原拋在後面。 蜿蜒地上升的火車龍 又蜿蜒地降落。 有人背誦李白的蜀道難說: 黃鵠飛不上,猴子發了愁。 有人指點: 那個象窩窩頭的小山,馬謖在那裡失去了街亭; 這個古典式的亭子,楊子雲在裡面讀過書; …… …… 古跡呢,多得很!來不及觀看更說不上考究; 奇險呢,已經在轟隆轟隆的輪子下滑過。 二十多個小時的車程: 那邊廂,八百里秦川,民殷物阜, 這邊廂,成都壩子,號稱天府; 那邊廂,楊樹尚未綻芽, 這邊廂,油菜花遍野黃,公園裡的玉蘭花已經抽了花朵; 那邊廂,送糞的老大爺披著棉衣, 這邊廂,車水的小夥子光著臂膊; 躍進又躍進的生產潮, 到處都如鼎沸。 成都風光 游成都南郊公園,公園由武侯祠與劉湘墳兩部分合成。武侯與昭烈廟一在後進一在前進,塑有很多像,差不多《三國演義》上蜀的人都有。有懸簷的蘭花,不要盆栽澆水,很香;有很多慈竹,濃蔭蔽日;柏樹比北方的高,枝葉密茂,杜甫詩「錦官城外柏森森」,雖然現已不是唐時的柏了,但森森二字用的恰好。廟多楹聯。吳玉章同志說:六十年前看到昭烈墓前一聯(墓在廟側)今不見了。吳老猶記其詞:「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猶想見漢代官儀。」 劉湘被蔣介石逼死,蔣為修一皇帝式的墓,規模比武侯祠劉備墓大得多。今碑已去,墳已平,但未記其事由,使遊者不解何以有這樣形式的公園。我寫了一首詞: 叢竹綠如煙,蘭掛簷前。古碑三絕(唐碑一、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字、和諸葛亮的功績,稱三絕)柏參天。昭烈墓荒春又過(傳舊曆元旦可進昭烈墓圍牆參觀),記取遺聯。 又是一重天,金碧鮮妍。是陵園又非陵園。應把事由昭示出,好辨奸賢。 遊草堂寺。即杜甫浣花草堂原址,風景很好。這裡管文物的同志搜集了很多杜詩古本和外國譯本、杜甫遺像以及有關杜甫的字畫,有齊白石的畫和郭沫若的字。楹聯甚多,有何紹基的「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龕聯為「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杜甫左右祀黃庭堅、陸遊。 我們還看瞭望江樓、王建墓、寶光寺、大慈寺、昭覺寺等古跡,都只看個大概。 成都四季皆花,現正是海棠、玉蘭花、紫荊花等盛開時候,據說芙蓉花種類多,花最好,所以成都有蓉城之名。川菜很好,幾次都吃得太飽。但成都一般只叫「小吃」,小吃大概是要「知味」的意思。 訪絲織合作社 參觀西門絲織合作社,社主任林斌如說:「我們都是絲織業失業工人。成都絲織業是逐漸衰落的,全盛時期有幾萬人,解放前尚有近萬人,解放後廠主都堅決申請停業,於是我們失業了,有的回了農村,有的到別地去了。現在組織合作社的有八百多人,有六個合作社,我社是最大的,有二百多人。我們是白手起家,貸了一萬多元,現尚有六千元未還。我社是計件工資,多的每月四十多元,少的二十多元。學徒以前要學五年,現在最長一年多,如只拉梭,三個月就會了。」該社廠房是草蓋竹壁。基建投資很少。紡、練、織都是手工,產品多是被面料,僧侶衣料,花樣色彩都鮮,但宜於做一般人民衣服料子的尚少。社主任說:要向這方面發展。產品銷路是有,但原料不夠,解放時地主砍伐桑樹,新栽的還未長大,收購公司又不能多給他們生絲。 看了兩個貧民生產組:一是把廢麻製成布,有粗的有細的,製造過程:把爛麻繩麻袋漂白,撕碎,彈成花,紡成線,織成布,這個社有五十三個老太婆原是救濟對象,現每月都可掙十六、七元;有一十七個男子,勞力強技術好的,月可掙三、四十元。沒有廠房,大多在家裡做。一是炭灰製造組,收集工廠、住戶燒過的煤灰,經過幾次篩揀,製成若干供建築用的材料。原料和銷路無問題。工資最少的月可得十八、九元,平均工資四十五元,幾個運輸工人自有運輸工具的可得八十多元。 看都江堰 同張曙時、吳均同志去看都江堰。這是二千二百多年前李冰父子領導的巨大水利工程,至今猶為人民服務,保障了成都壩子約六百多萬畝地水旱無憂。在舊政府時代只灌溉二百余萬畝,解放後加以整頓,今年可灌溉到六百多萬畝。 都江堰建築完全合乎科學。如六字訣:「深淘灘、淺作堰」即淘河要深,排洪堰要低些,使入內江的水多時,從堰上泄入外江。「遇灣截角」,是使流勢緩,又「遇直抽心」,是使河漕深。 李冰的兒子二郎,大概是他出力最多,人民把他神化了,塑的像有三隻眼睛。寫詩一首: 少聞李冰事,老始到離堆。 使水如使馬,高下疾徐隨。 三字經傳古,飛沙堰勢回。 思深能見遠,三眼未為奇。 贈重慶青年的詩 到重慶,住人民大禮堂。重慶的人民大禮堂,是沒有見過的大,也想不出的大,但它的利用率很低,每年要花一筆很大的維持費。 重慶是一個美麗的山城,日裡站在琵琶山上,四面青山翠岩,紅樓綠閣,河流公路回環高下,如插掛著無數扇畫屏,而高聳的琉璃瓦圓頂的人民大禮堂,也不會失其為偉大點綴。夜裡站在此處觀望,繁星點點如海,極為美觀。 重慶市團委約我同徐特立同志去團校,會見了團的幹部約八百人,講話、照相,很熱鬧。贈送我們以少年工廠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 《重慶團訊》要我寫幾句話,寫如下: 幹勁加鑽勁,政治加技術; 理越鑽越深,勁越幹越大。 政治是統帥,技術是尖兵; 有勇又有謀,百戰百成功。 成功不可驕,失敗不要怕; 勝利旅途中,長遠又艱巨。 國際新形勢,東風壓西風; 戰勝窮與白,鮮花遍地紅。 過三峽 乘「荊門」輪船離重慶去漢口。長江自重慶以下兩崖皆山,沿江的城市都是依山建立的。長壽縣是因該縣多人長壽而得名;酆都縣有閻王廟;忠縣即秦良玉的家鄉,重慶博物館存有秦良玉穿過的繡花袍服。萬縣城是有十多萬人口的縣,產皮箱、皮鞋有名,價錢比重慶低。過奉節即進入三峽。 用舊詩體寫詩,要人家喜歡念,頗不容易。在船上寫了幾首七絕,記一首如下: 山高水落坐輪輕, 兩岸桐花作送迎。 無數梯田春作好, 綠蔭深處有新村。 雖是寫實,頗嫌有點文人氣,農民不一定喜歡念。到巫峽,望見最高峰有個象人的立石,說是神女。又寫了一首: 舟過巫山三峽, 看到山頭神女。 一日千里江陵, 不見一隻猴子。 話是通俗了,但又須讀過李白:「朝辭白帝彩去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才知道後二句的來源。 訪殘老教養院 武漢市近千名復員、轉業、退伍、殘廢軍人和烈屬、軍屬舉行生產大躍進誓師大會。我去講了話,並接見了一部分代表。他們幹勁很大,各人有各人的躍進計劃。人是大躍進中的積極因素。復員、轉業、退伍、殘廢軍人、烈屬、軍屬,他們在人民革命中貢獻過力量,覺悟高,自然在生產革命中也顯得先進。 殘老教養院在漢口郊外,地址房屋都好,外賓也常去參觀。教養院共收容一千六百七十八人,老的約八百人,兒童二十七人,盲人二百三十四人,聾啞者五十人。其中病號有五十人,精神病患者二百九十九人。工作人員三十一人,其中醫務人員七人,服務員六人。收容人員中有點勞動力的分配做服務員及從事種菜,養豬,糊火柴盒,打草繩等。有個別人剪貼「郵畫」,很精美,說可以出國。收容人員大多數是本省的,河南的也有,還有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人,他們基本上是無家可歸的。院內生活每人月供給標準拾元零五角,內伙食約六、七元。從事生產的,生產所得:個人得50%,25%作公積金,25%為院民福利費。在生產上豬養得肥而大,但養豬者說沒有飼料,已賣了幾十頭。我看該院有宜於種飼料的地,又有一千六七百人的廚房,豬的青飼料和精飼料,只要動下腦筋,是可以解決的。 消滅災荒 河南的救災工作,是堅決貫徹了「防重於救,防救結合」的災區工作方針,廣泛地開展了生產建設和生產自救運動。他們在全省推廣封丘縣應舉農業社的救災先進經驗:「統一掌握與使用各項經濟力量,按勞預支,妥善安排社員生產生活,組織全面大躍進。」它解決了合作化以後生產救災工作的道路問題。《河南日報》社論說:應舉農業社的經驗有「十二好」:一是貫徹執行「防災重於救災,防災與救災相結合」的方針好。他們不是單純從救災出發,而是從消滅災害和發展生產著眼。以防災帶動救災,從救災推動防災。二是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三是水利化完成得好。四是積肥搞得好。五是生產救災抓得好。動員早,抓的緊。六是社員生活安排好。沒有逃災要飯的,沒有鬧糧、鬧錢的,社員都吃得飽。七是牲口喂得好。沒有死亡和瘦弱現象。八是豬喂得好。九是錢使用得好。每一個錢都從發展生產、調動社員勞動積極性出發,一個錢當幾個錢幾十個錢用。十是社裡的小市場辦得好。社員需要的糧食、油、鹽等生活必需品,由社統一經營,組織出售,每十天一個集市。十一是整改工作搞得好。民主辦社,遇事和大家商量,走群眾路線。十二是除四害、講衛生好。 應舉社堅決用自力戰勝災荒,「不破產、不貸款、保證自給三不叫」。把全社當作一家,保證都有飯吃,一致努力。發揮所存食料的作用:「紅薯打成粉、一斤當二斤」,豆子打油後再打豆腐。 看了郊區東趙鄉的常莊社,全社三個自然村,土地三千四百一十二畝,人口一千一百二十七人。連續四年遭受災害,每年都有大批人逃荒。去年夏收每畝只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斤,秋被水淹全無收。社裡的措施:一、立即補種晚秋作物:白菜、蘿蔔、蕎麥等;二、發動人民採集代食品四十余萬斤;三、發動社員割收青飼草料二十四萬三千斤;四、大小副業一齊抓,搞有副業約二十餘種,到今年三月底共收入一萬一千七百元;五、國家發給的救濟款、貸款約五千元;六、將災戶分類排隊,安排生產,分別評定救濟款。去年社裡雖受到嚴重災害,通過上述措施,沒有一戶逃荒。社長說:修水利、卸石頭,每工除吃飯外可剩六角多錢。此項工作多,不愁有力無處使;今年麥子長得好,估計比往年要增產很多;秋季改種水稻,每畝可收六百斤。此處無種稻習慣,已向湖北請來師傅。社長說,今年如遇去年樣的水,可保證不受災。社長自說只讀過三個月書,但筆記記得好,說話也有條理。 河南省各地正在大興修水利,計劃逐步消滅災荒。 1958年5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