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雜文選 | 上頁 下頁 |
青年人怎樣鍛煉自己 |
|
——在西安和《中國青年》社記者談話 青年人第一要有志氣 一個人有無成就,決定于他青年時期是不是有志氣。不論是在過去舊社會或在今天新社會裡,凡是那種馬馬虎虎、得一天過一天的人,總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中國歷代有許多大學者和大政治家,也常常講「志氣」,如王陽明就說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曾經告誡他的外甥說:「夫志當存高遠」,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古人尚且這樣強調立志,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的青年,社會客觀情況如此好,党和毛主席為我們開闢了這樣廣闊的道路,難道我們還有什麼阻礙不能夠做一個有志氣的人嗎! 孔夫子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他十五歲的時候就樹立了志氣,到三十歲就站得住、立得穩了。即是說有了堅定的立場了,雖然孔夫子的立場,並不是我們的立場。人從十五歲至三十歲,是黃金時代。一個人到了十五歲,就應該想想自己將來要做個什麼樣的人。青年同志和中年人老年人不一樣,在你們的前面道路還很長,還有好幾十年,如果沒有一個志向,將如何渡過這幾十年漫長的道路呢?一個胸無大志的人,或者是容易滿足現狀,停滯不前,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或者是常常被個人生活上的一點小事如家庭、婚姻、名利、地位等煩擾,最後毀了自己。可見樹雄心、立大志是關係到青年一生成長的重大問題。這裡,我不是說成年或老年人不要立志,他們只要有志,一樣能有成就,不過總是老了些,很多地方趕不上青年人。 在舊社會裡,立志還苦於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現在不同了,擺在青年面前的革命道路是寬闊的,大方向是清楚的,只需要在大方向裡面確立自己的具體方向,也就是說在革命中具體作什麼和如何作。比如你在十五歲以後,客觀條件允許你上學,那麼你就要考慮學什麼,將來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出力更大;假如你十五歲以後就從事工作,如果是從事農業生產,你就應當立志做一個農業生產的能手,農業專家,對社會主義的農業要有所建樹;如果你從事文教工作,比如象你們當新聞記者,你就要打算在新聞事業上有所成就,要深刻地瞭解和研究社會各方面的情況,使你的工作真正起到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總之,任何職業都不簡單,如果只是一般地完成任務當然不太困難,但要真正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給社會作出貢獻,就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搞各行各業都需要樹雄心立大志,有了志氣才會隨時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而不是象有些青年想的那麼簡單:反正一切都由黨安排好了,自己不必再考慮什麼,照著辦就行了。那是懶漢思想,沒有志氣的表現。 青年人要勇於鬥爭 青年人要勇於同困難作鬥爭,同一切不良傾向作鬥爭。 困難總是有的。在過去革命鬥爭中,每前進一步,都要遇到和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有階級敵人造成的困難,如壓迫、限制、白色恐怖、圍剿封鎖等等,也有其他的困難,如物質困難及戰爭中過草地、雪山等等。現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仍然有各種困難:主觀上的困難,如能力不夠,知識不足等;客觀上的困難,如社會條件、自然條件給我們的各種限制等等。總之,前進中克服一重困難,必又遇到新的困難。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你不承認它是不行的。 但任何困難,只要你不怕它,敢於和它鬥爭,就可以克服它;如果你怕它,向它投降了,你就不能前進。比如党號召青年參加農業生產,支援農業第一線。有的人說,農村勞動累,怕困難不願去。可是,你不去誰去呢?都不去就只好大家餓肚子。而事實上,我們全國六億多人口中,絕大多數人是安家落戶在農村的。許多青年的父母,就一直是在農村參加農業生產,難道他們沒有困難,年老的父母都不怕困難,年青的兒女倒怕起困難來了。也有許多青年是不怕困難的,如徐建春、宋喜明、邢燕子……等,他們勇於和困難鬥爭,最後終於戰勝了種種困難,不僅在農業生產上創造了光輝的成績,而且把自己也鍛煉得更成熟更堅強。 舊社會的少爺小姐,他們生活上就沒有什麼困難,可是那些人沒有幾個是健康的。《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就很不健康,弱不禁風。前晚我們看秦腔《蝴蝶杯》的戲,那個總督的兒子盧世寬,體弱不堪一擊,在龜山被田玉川幾拳就打死了。因為這些人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四肢從來沒有鍛煉過。 可見,困難不僅可以磨煉我們的意志,還可以鍛煉我們的身體。因此,我認為,青年時期,最好是少講舒適享受,而是多去找一些苦吃。工作時,主動到最困難的崗位上去,去農村,去基層,去邊疆,不要企求風平浪靜的生活;學習時,要去攻破最難攻的堡壘。這樣來鍛煉自己,就會成長得更快。 青年人要勇於和一切不良傾向作鬥爭。 毛主席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無論何時何地,堅持正確的原則,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不疲倦的鬥爭,……」(《反對自由主義》)共產黨員應該是這樣,共青團員和每個革命青年也應當這樣要求自己。明明見到損害人民利益的事,不去進行鬥爭而聽之任之,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也不是真正有志氣的人。 對不良傾向作鬥爭是需要勇氣的,沒有勇氣就鬥爭不起來。所謂勇氣,就是要不怕得罪人,不怕犧牲某些個人利益。有些人有時心裡明明曉得那些事不對,但嘴裡卻不講。怕什麼?無非是怕挨批評,怕穿小鞋。當然,有些事還沒有搞清楚就冒昧與人鬥爭,是不好,對於這些事可以採取保留態度,暫不發表意見;可是,有些已經看清的事,就要大膽講出自己的意見。 敢想、敢說也是一種鬥爭。首先要和自己的舊思想作鬥爭。想,本來是個人腦子裡的活動,為什麼也不敢呢?就因為打不破舊框框的束縛,思想還沒有解放出來,碰到一件事不敢從正面、反面、側面多去想想。連想都不敢想又怎敢說呢?沒有想也就沒得說的,沒好好想就說,豈不成了信口開河嗎?所以敢說還得首先敢想,想通了就說。 敢想、敢說、敢作、敢於與不良傾向鬥爭,青年人應該有這種勇氣。 青年人要吃苦耐勞 中國有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想做人上人,是階級社會中一種向上爬的思想反映。我們是反對做人上人的,但我們卻主張要吃苦耐勞,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沒有吃過苦的人,也很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甜。有個老工人說的好,他說:「我們是吃黃連長大的,今天吃到糖就覺得特別甜;現在的青年是吃蜂蜜長大的,所以吃糖也不覺得多甜。」的確,現在有些青年,對舊社會的生活缺乏體驗,對今天美好的生活也感受不深,稍不如意,就有埋怨情緒,埋怨上面沒照顧,甚至埋怨我們的工作方向。 我們說,目前生活的確還有一些困難,但我們必須看到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是比過去大大提高了,物質生產不是減少而是增多了。那麼為什麼還會產生某些物質供應不足的情況呢?除了近兩年連續遭受特大災害和某些地區工作上還存在一些缺點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現在消費大大增加了。拿糧食來說,過去很多人吃糧食吃得很少。據我看到的舉幾個例子: 在延安時,有一次軍隊打仗到橫山,村子裡有一個貧苦老頭,他說他活了一輩子,只吃過兩次白麵。那時候,不僅是貧雇農吃糧食困難,就是一般中農也吃糧食很少。一九四七年我住在山西臨縣後甘村,那是一個比較富裕的村,但老百姓每人每年也只能吃到一百三四十斤糧食,我看到他們吃飯時,每人捧著個大碗,碗裡盡是稀湯,看不見多少渣子。我問他們一年吃多少鹽,他們說每人一年只吃一斤鹽,因為他們吃菜很少。去年我到山西,那裡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吃到的糧食,比過去增加一倍或一倍還要多,雖然還不算富裕。 棉布也是這樣。現在有人嚷棉布供應量太少。但如果想想舊社會有多少人不穿衣服,和花紗布公司不發生關係。那末,看到今天大小男婦都穿得整齊,很難碰著衣服襤褸的,就不禁要歡舞了。我舉幾個你們永遠看不到而我曾經看到的事:雲南、貴州、四川、甘肅等省有的地方,十七八歲的窮家女孩子不穿褲子是常事。要訂了婚,女婿家送了布來才開始做衣服。這是我們長征時看見的。 一九四八年,我們從山西到河北平山,路過長城的楊方口。村裡人出來看我們的隊伍,那時是古曆三月,天氣還冷,我們穿著棉大衣,但那裡孩子們,一絲不掛;婦女們下身穿條綴滿補釘的單褲,上身光著,用兩根爛布條交叉著護乳。我十分感慨,寫了一首詩: 出長城口號楊方,塞外春寒景物荒; 兒裸全身娘護乳,給人溫暖只斜陽。 至於睡覺的被子,更談不上,長征時我看見老百姓家用稻草做的被子,有的用稻草葉織成,比較軟,這大概是較講究的。有一句俗語:「出門把門帶,防牛吃鋪蓋」。牛為什麼吃鋪蓋?因為他們的鋪蓋是用稻草織成的,又沒有布套子。這些情形,不是親眼看到,真是難於相信。 現在怎樣?人民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生活水平提高得很快。舊社會的小康之家,也沒有達到我們今天的一般生活水平。當然目前物資有限,還不能充分滿足人們的需要,於是有些人就叫嚷,說現在買東西不方便。不方便,一方是還說明物資有限,另一方是說明人人都買得起。青年人不要不明情況跟著亂喊。要回憶、要對比。老一輩人那樣的困難我們已沒有了,今天這一點子困難還吃不了嗎? 我們吃苦耐勞,並非對艱苦抱消極忍耐的態度,而是要採取積極奮鬥的態度。一方面要認清現在生活比過去好得多了;另一方面還要繼續艱苦奮鬥,不要滿足現狀。即使到了將來生產高度發展,物資極大豐富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停步,還要繼續向前發展。青年人在生活享受上要和艱苦的老一輩比,和現在還艱苦的人比,而在事業上要永不滿足,要和比自己強的比,要創造最美好的理想的社會,不僅要彌補老一輩人的缺陷,而且要為更後一輩人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青年人要努力學習 「做到老學不了」這句話在我們年老的人另有一層意義,就是精力衰退,真的「學不了」了,悔年輕力壯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因而很希望現在年輕人——象你們,切不要辜負目前的大好光陰。列寧說過:青年的任務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毛主席教導青年要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青年一代將來要領導國家,不學好本領怎麼行?所以青年人要努力學習。怎麼學呢?據我體會,要真正學到東西,有下面三點: 第一,學習必須聯繫實際。現在大家都在學習毛主席著作,毛主席思想是實事求是的最高典範。我們要學習毛主席的思想,也必須實事求是。毛主席的一切著作都是從實際中來的,因之,我們學習時就不能書上怎麼說我就怎麼說,照本宣讀地學幾條條文,而應該是學哪篇文章,就要聯繫它當時的實際,去體察主席的思想是怎麼從實際中產生的。比如學習《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闡述主席軍事思想的文章時,就得瞭解那時戰爭的形勢,敵人軍隊的情況和我軍的情況,這樣才能真正領會主席在當時為什麼要作出那樣的決定。這是聯繫實際學習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學習毛主席著作還要把主席思想運用到今天的實際生活中去,去試驗、去證實、去領會主席思想的正確性,體會主席思想到底好在哪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主席思想學到手。學習其他理論也應該如此。 第二,要善於從經驗教訓中學習。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有許許多多經驗教訓的,這些經驗教訓都可以作為自己學習的借鑒。比如學寫文章,我有一次很重要的教訓。那就是一九三三年,我初到江西蘇區給毛主席當秘書。起草兩份通知,主席把我寫的都刪改掉了,一個字也未留。我想,我弄筆桿子多年了,為什麼這樣的文章都寫不好呢?我問主席,主席很和藹地望了我一陣,只講了一句:「你學吧!」這句話給我啟發很大,我認識到現在的文章不是過去的文章,我過去的文章都是寫給知識分子看的,要講些不著邊際的道理,越是別人看不懂,就越表示自己的學問深。現在是寫給工人農民看的。許多工人農民不識字,要念起來他們都能聽懂。講的什麼事就是什麼事,要解決他們的問題,一句話也不可弄玄虛。以後,我就注意向毛主席的文風學習。當然,直到現在我還學得很不夠。這個教訓,對你們做記者工作的人有用處,對學習其他學科的人也很有用的。 第三,學習不僅要廣,還要精,要真正打中自己的要害。常常聽到有些青年人說,自己讀了不少書,可是收效不大。其實我覺得讀成堆成堆的書,當然有好處,但必須真正能夠抓住要領,落實在一點上,真正把這一點學懂了,學透了,那麼正如古人說的,可以「終身受用不盡」。青年人要多看點書,要廣泛吸取知識,特別是要學好語文、數學等基礎知識,但是要注意讓知識在自己頭腦裡消化。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並通過自己的行為,使它變成為自己的東西。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繫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一座死書庫。這種學習對於提高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本領沒有多大好處。 以上說的並不完全,只是我對青年同志們的一點希望。 1961年 ⑴ 在党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日的前夕,《中國青年》記者訪問了謝覺哉同志,演講講有關青年們成長的問題。這是談話記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