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雜文選 | 上頁 下頁
學會想、問和做


  青年人愛想、愛問、愛自己動手;想不通就問,問不清楚就自己去實驗、去考察;如仍然得不出滿意的結果,於是又想又問又做。這是我們提高能力積累知識的必由途徑。善於想、善於問、善於做的人,其收效常常大而且快。

  先談「想」吧!「想」要有倚傍、有路數,憑空是想不出什麼的。人們生活上接觸的事和物,聽到或看到(包括親眼看的和書報上看的)的事和物,只要在腦子裡留了點印象,它,就是想的倚傍,想的線索。「想」,好象昆蟲爬在小樹枝上一樣,邊走邊用「觸角」去觸,這邊走不通走那邊,那邊走不通又走另一邊,總能找出它所要走的路。

  拿收購糧食的問題說吧!農村的青年家裡有餘糧的,聽到購糧,有點不舒服,說:「這是給勤勞農民下不去!」這種離不開個人利益的小圈子的想法,在開始是難免的。但是,另外的問題就來了:「政府征了糧,為什麼還要購糧?」「莫不是今年有的地區鬧災荒,非在其他地區購些糧不可?」這是圍繞著同一問題而展開的想法。但是,假如你看過報上全國農產收穫的報道,或者你就是豐收區或歉收區的人,親眼看到豐收區確實是豐收;歉收區也大都是一季歉收一季豐收。那你就可以知道說因為有災而要購糧的想法是不對了。想到這裡,碰壁了,須得另找線索。那末,去聽聽宣傳吧!宣傳員說:糧食是關係人民生活的基本物資,以前地主、富農、糧食商人專在這上面吸人民的血液,當糧食上市的時候,他們壓價收買,收買夠了,等到青黃不接的時候,就抬價賣出,一點力不費,兩頭賺大錢。現在,我們不能允許勞動農民辛苦生產的糧食,被投機商人以預買、壓買的低價買去;也不能讓城市、廠礦、工人、公教人員(在大規模經濟建設時,他們的糧食需要在增長)、以及經濟作物區的農民和缺糧的農民仍然被投機的糧食商人操縱,以高價買進糧食。因此,必須在全國範圍內,鼓勵農民把餘糧賣給國家,而不賣給商人。國家掌握了必要數量的糧食,作有計劃的供應,這樣,對產糧的和買糧吃的人民都有利,于國家建設的進行也很有利。……聽到這裡,你如是個買糧吃的人,必然想起舊社會時的日子,那時總是提心吊膽地怕糧漲價,而糧總是乘你的急就漲;你如是個產糧的農民,必然想起以前糧漲價時,賣糧賺錢的是囤積戶,絕不是農民。那你會舉起雙手,說:對!要保障國家建設,保障人民生活,就必須擁護國家收購糧食的政策。你如還看到今冬國家商業機關由於對農業產品收購量的增加,將「按著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需要,有計劃地供應農民以必需的工業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尤其是生產資料,……這項巨大的物資供應工作能否做好與一九五四年的農業生產的好壞有最直接的關係」①。人民政府還考慮到農民賣糧的款子一時用不完,於是又以優厚利息號召其向銀行儲蓄,且設法使要用時提用便利。這樣,你就看到人民政府處處為農民著想,看到了工農聯盟日益鞏固的具體表現。假如你還進一步認識到糧食收購政策,是對不法的糧食投機商人展開鬥爭,而對農民則是進行把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的說服教育工作,這是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改造的一個重大步驟,那你的心花就會怒放起來,說:「我認識到了這就是貫徹總路線的最好措施。」

  任何問題,你如循著正確的線索去想,一定越想越「開花」,一步步能使自己進步。

  自然,說起來容易,實行常不象說的一樣。想的過程中因為知識不足,要向人問;經驗不足,要實地去考察。比如城市的青年只知道糧食出在糧店裡,關於糧食的生產分配,過去和現在不同的情況不知道,這就要問知道的人;不是農民的人以為農民不滿意收購餘糧,及到農村一看,就會知道,覺悟了的廣大農民全然不是這樣。這是說我們還必須學會問,學會親自去考察、去做。

  有些人的發問,是不大妥當的。比如問:「工作中可以學習。既這樣,那黨、政、工、團辦的學校,如黨校、團校、工人幹校、行政幹校、財經幹校等是為誰辦的?既需要辦,為何又要強調在工作中學習呢?」又如問:「很多書我都想看,例如政治理論、中外歷史、文藝書籍等,只是時間不夠。有什麼方法能夠以少量時間看大量的書?」這樣的問題是不好答覆的。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由於提問題的人事先沒有好好地想一想。工作中可以學習也必須學習,這在受過學校訓練與沒受過學校訓練的人都一樣;不同的是受過訓練的人對於這工作的基本知識多些,沒受過訓練的則需要在工作中補習。假如你是這樣提出問題,比如你在做某工作而沒有受過某工作的專門訓練,遇到某一問題因為缺乏必需的科學的或理論的知識而感到困難,於是問:有什麼可以自習的書?有沒有業餘補習學校或函授學校?或者應經常向什麼人去請教?這樣,定可得到滿意的答覆。

  多看書,是很好的,看書的方法也是有的。看書的目的,在把書變為我所有,能提高我的知識和工作能力。因此對於重要的書,必須精讀,比如象《毛澤東選集》那樣的書,就應選擇若干篇,句句讀通,過一個時期又讀,聯繫到當前的實際來讀,才能受到他的益處。科學或文藝的書也是一樣。這裡,是要以大量的時間來讀少量的書,這樣讀,才有用。自然,我也贊成多看書,即除精讀之外,還看一些書,老話叫「涉獵」,或叫「走馬看花」。走馬看花總比不看好,但如要看的仔細又要走馬,那是不可能的。

  不論當面問、寫信問,為要得到滿意的答覆,須先自己把問題考慮一下,這是說問之先要想一下。

  問什麼人,不是看誰的地位高,而是看誰是「行家」。種地要問農民,作工要問工人,打仗要問戰士,煮飯炒菜要問大司務,哪一點我不如人就得問,就是如人,也得問,多數人的意見總比個人意見好。

  問,要虛心,要學毛主席講的:「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恭謹勤勞」,人家才肯告訴你,你也才能有所得。

  問了,仍要通過自己的「想」,把問與想結合起來,變成自己所有。吃了不能消化,「人云亦云」,是沒有用處的。

  要真的掌握知識,須通過實踐,事業的興趣也須從實踐中取得。無數的工人、農民、技術人員、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機關工作者,他們都熱愛自己的業務,特別自人民當了社會的主人以後,智慧可以充分發揮,沒有任何顧慮,因而工作的情緒無限高漲;工作中的創造也日新月異。有些同志尚未投身到業務中去,站在圈子外打算:說這不好,那不好,我以為是打算過早了。應趕快去做,嘗到了業務中的甜酸苦辣,累積了失敗和成功的經驗,你才知道任何工作,都充滿著光輝,都有使你終身愉快享受不盡的圖景。

  自然,也有不待去做就決定了自己的興趣的,比如某中學一位團員,數、理、化、語文各課都很好,他報考師範,他的一些朋友以為他考錯了,說「這是人才的浪費」。他說:「同志,假如你將來有了孩子,你總希望他會成為很有學問的人吧,要是他每天下課回來老對你說老師教得不好,功課一點也沒領會,那時候,你怎麼想呢?」無疑,這位團員的話是正確的。任何學校都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哪有所謂「人才的浪費」?

  也有的人已在做工作,卻對所做的工作不發生興趣,反而對未做過的並沒學過的其他工作則「心嚮往之」。他不去鑽研所做的工作,自然搞不出工作的成績。有個故事:一位會下棋的人,帶有兩個徒弟,一個徒弟專心致志地學,一個徒弟雖同樣的學,心裡卻在計劃去打獵,去射鳥,結果,一個會了,一個一點也不知道。這可見嫌某某工作「沒出息」,實則常常不是工作沒出息,而是自己「沒出息」。

  在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的時候,什麼都是新鮮的,都是偉大的,使得有些青年,眼花繚亂,想做這又想做那;剛從舊社會出來的人,不免有些個人方面的打算,顧慮這又顧慮那。這雖是難免的,但卻是不必要的。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這個遠大的理想已經擺在面前,不只要去認識,且要去實踐。我們要有實幹的精神,即老老實實的學,老老實實的做。我們不要在未學未做之先,多花費功夫去為個人打算(自然,某些必要的打算仍是可以的),而要在學和做的過程中把自己提高,提高到能有很好效率的為人民服務。

  1954年3月

  ①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開展冬季農業生產工作的指示》,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人民日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