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文集 | 上頁 下頁
關於工作作風問題


  ——在陝甘寧邊區專員聯席會上的講話提綱(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應該說我們政權機關的作風是賽過任何時代的。

  前清時衙門口樹著一塊牌,一邊寫著「清慎勤」;一邊寫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無論那一個同志都可對此無愧。而且還加上吃苦耐勞,群眾觀點,做人民勤務員等。我們得到人民擁護,成為民主政權的模範在此,這一點要足夠估計到。但是我們還有壞的一面,沒料到的一面。不要忽視這一面說是「個別的」、「偶然的」現象。「千里之堤潰於蟻穴」(1),不改正,大則壞事,亦勞而無功。

  是歪風就得整,就得快整。不怕難整怕沒有去著手整。整的過程中會碰到困難,就會發現很多問題。碰到困難,把它克服;發現問題,加以分析,那個要整,那個不要整,那些整清楚了,那些沒有整清楚。先要從領導機關整起,去年參議會關於政府報告決議上說:「……這種官僚主義的作風不僅下級幹部中存在,而且領導機關也存在著的。所以特別需要警惕。」從領導機關著手,一是以身作則,二是取得經驗。

  下邊提出幾個問題。我個人想的,不是包括一切,僅供大家參考。

  開窗子透空氣

  領導比如邊區政府各廳處院長間、廳處院長與科長科員間,這一個天天碰到的,應該是最親密的團結。應做到互相瞭解,無所不談。能互相瞭解,才能無所不談。談錯了沒有關係。爭論也不會臉紅。彼此間就會發生交情,有興味。彼此間的幫助也會更多。有些問題本來見解不一致,因為無所不談,一談,忽然一下碰通了。專門談,常說不通。偶在別的地方一轉,大家都豁然貫通。所以無所不談,能使不一致的歸於一致。另方面談的中間互有補充,有進步。今天修改一下,明天又修改一下,彼此之間都有進步,把缺點去掉,長處發揮。

  毛主席提倡談心,談心者談心裡的話也。談心一名扯談,又叫拉話。從這扯到那,從無拉到有,是一種消遣,也是一種學習。一年360天,300天做工作,拿60天的時間扯談,總不算費時。

  彼此接近態度要自然,不要感到形式,要謙虛,不要有痕跡。東扯西拉,有的話有意義,有的話無意義。從流通空氣上說應是清風徐來,不是狂風卷起。昨天報上艾思奇同志講到魯迅說豪豬的文章,說它們雖是一群,而因為身上有硬毛互相刺的痛,晚上睡覺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能親密靠緊。魯迅先生這個諷刺,革命者應以為戒。

  還有,團結要互相照顧情緒,要彼此瞭解。這樣的工作不容易做好。但只要注意,定可以做好。這個工作兩方面的,但主要的負責人是領導者。不管是那一級的領導者。要承認如果在我們領導集團不十分親密,甚至還有隔閡的話,那麼要辦好事是很困難的。我們要團結各階層千千萬萬的人,應先從切近的團結做起。這個機關和那一個機關,這一級機關和那一級機關,比如邊區政府同各專署、各縣不能每天在一起,但同樣要相互關照,無所不說。上邊要聽,下邊要講,聽是啟發講的。如果下邊提意見,上邊不看,如石沉大海,那下邊也就會懶得提了。同樣上邊講的,下邊也要研究,不可只依樣畫葫蘆。結果不只沒有新的意見幫助上邊,你的「刺」是甚麼東西也不懂得。

  上下級有意見,可用私人書信來往,用商量態度。公文來往,是不易彼此通達空氣的。

  政府對於人民的話要問、要聽。一句古語:「詢於芻蕘」(2),為甚要問他們?因為攔牛羊種地的人是實際生活的體驗者,他們口裡有很正確的東西。又有一句古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3),我們施政綱領也說:「人民有用無論任何方式控告任何公務人員非法的權利」。如果不准人民說,但人民仍是要說,政府錯了得不到改正,可是人民是不允許你久錯的。

  有兩句值得考慮的話:「說怪話」。一種是毫無根據的怪話;一種是因為刺了你的心才說它是怪的。後一種不算怪話,應該歡迎;就是前一種,即使毫無根據,那「見怪不怪,其怪自絕」。又何必大驚小怪起來。又一個「說服」:先確定「我對你不對」的說服法,不見得很妥。不是先就肯定的說他的不對,這就不好,人家就不聽,就應該分析一下,人家不對在甚麼地方?是百分之百的不對?抑還有百分之一二對?糾正他不對的,指出他的對的。這樣才能說服人。對於老百姓,更應該採取這樣的方式。不然他覺得你難說話,也就不願聽你的話。

  開窗子透空氣的方法很多,不搞好這一條,工作難做好,所以把它放到第一條。

  開機器——想

  毛主席講人的特徵在能想。幹部的任務第一個是打主意。打主意就要想。大幹部,大想;小幹部,小想。不會想的人絕不能去領導工作,也不會做好工作。

  不是沒有好辦法,而是沒想出來好辦法。

  第一,想要能松寬一點,不為片面、成見或一時的現象和趨勢所拘。讀書研究理論,為的是學得些知識和方法,一到做事時須把書本丟開。如果拿書本去套現實,那就會成為教條而不是指南了。又如從實際出發完全是對的,出發到哪裡去?到理論去,再從理論又回到實際來,回到的實際,當已不是原封不動的出發的實際。還有,遇到問題,要從它直的發展上——過去、現在、未來;橫的連系上——正面、側面、近的、遠的都想一想。這就不會拘限在小的圈子裡。

  第二,想要抓住基本的要緊的東西想,樣樣都去想不可能。因為你只有一個腦子。能尋出一個問題的一般的與特殊的規律,就是大成功。一個問題想通了,別的問題也就容易搞。東搞一下,西搞一下,甚麼都知道甚麼都不知道,這是最笨的工作方式。

  第三,想問題不要怕碰釘子,釘子常是想的引路者。不碰釘子是沒有的事,看你是否在釘子面前屈服,不肯屈服就得想。這方法錯了,另找一方法;這方面錯了,走另一方面。所謂「吃一虧長一智」。

  第四,來自某方面或某人,不去想,就從了,叫盲從;來自某方面或某人,不去想,就不從,叫盲不從。「真理總有限度」,對的中常且有不對的,不去想而盲從,不止不會運用且不免出岔子。到處都有真理,盲不從又不免失去真理,即或是僅有百分之幾的真理。

  還有,自以為是,拒絕再想。是,沒經實際證明,不會是絕對的是。就是證明了的,也常有今天實際證明是對,明天實際又證明有某些不對。

  還有,不置可否。為慎重起見,不輕表示意見是好的。但如是看風不肯用心去探索其所以然與所以不然,這也是不好的。

  第五,想是集體的,不是那一個人腦子能想得完全。而是毛主席講「我就想不出什麼東西,我搞出來的東西都是大家同志們想的,我只是把它集合整理一下」,這話雖是謙虛,但也實是如此。政權裡的同志,如只靠一個人想,而不善於傾聽各方面的意見,整理各方面的意見,一定想不出好辦法。有句老話:「智者千慮有一失,愚者千慮有一得」;又說:「集思廣益」。偉大的指導者,在於也實際上能把大家想的意見加以系統化弄出來,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去的時候加一點工的東西。所以我們不只自己想,而且要啟發人家和人家一道想,並善於吸收人家所想的。

  第六,應有系統的想。工作總是發展的向前進的。要走曲路,走曲路是為前進。重複路雖難完全避免,但不應走太多。昨天以為是的,今天以為非,今天以為非的也許明天又以為是。但明天之是決不應是昨天之是,而是向前進了一步的是。從原來的地方又走到原來的地方,某些工作上我們曾有過,尤其在某些具體工作上。既要回到「原來」為何要改變原來?這種不會想的毛病,務須避免。

  腦子越用越靈。想,似乎是耽誤時間;想通了,解決了問題,在時間上又很合算。想上受到波折是必經之路,正確的思想方法要在運用中才能得到。世界上的事沒有難做的,一想總會搞通。也沒有易做的,越想會就感到不足,所以「雖聖人有所不能之」。

  從正確的方針到正確的具體實施,中間的過程還相當的遠和複雜。會想的人不只腦子經了訓練,還須具備相當豐富的經驗與知識。擺在我們面前不知有多少問題,須要我們去總結經驗,抽出規律以供給各解放區乃至全國的參考,同時指出現在前進的道路。不想不行,不想不能前進一步。

  要時間

  談心也好,想也好,沒有時間怎麼辦?不僅要有時間而且要閑一點。而我們總是忙得開不了交,腦子靜不下來。先把時間分配一下,每天10個鐘頭,5個鐘頭辦公,另外5個鐘頭:學習、拉話、想、談問題。自然,領導較少的,拉話想的可以減少。怎樣使得不太忙?一、把一時不易辦好又無力辦好的事丟下,要糟就讓他糟,反正天一下子塌不下。要人推著事走,不要事推著人走。二、指示別人做。領導搞下計劃,分給下面幹部去做。不要樣樣自己下手。偶然自己動手,為的取得經驗,指導別人。不敢放手給人做,事事攬在自己手裡,「上忙下閑」事務主義,「狗咬老鼠,勞而無功」,這種現象應該停止了。三、要懂得領導與代替的區別,領導與干涉的區別。代替下級,兩不討便宜;干涉下級不能鍛煉幹部,自然,某種必要的干涉,還是需要。四、「中央軍稅多,八路軍會多」,「開會就是工作」,「生活就是開會」。從邊區政府直至區鄉,一天一個會的人是常事,有的一天幾個會。似乎都重要,減不了。要求開會要有很好準備,縮短開會時間,不要拉拉扯扯一開就一天。其次,可以不必參加的人,不一定要他參加。

  忙,不一定是事多,而是今天辦這樣事,明天仍是這樣事,今天辦這件事,明天遇到這件又重新搞一道,所謂「日計有餘,月計不足」。多想,多拉話,為的把事一次辦妥,所謂「日計不足,月計有餘」(4)。

  要有辦公時間和辦公制度,私人住室很不好。要有休息時間,辦公時間硬辦公,過了時間就休息。星期日要休息,輪一人值日就夠。人是血肉做的,不能不分晝夜地熬。何況我們並不是事多得很,騰不出時間。

  不能騰出時間以閑對付忙,以靜對付動,很難成為一個很好的領導者。

  學和教

  對黨負責,對群眾負責複雜:第一件事是培養自己和培養別人,時時準備能擔負更多的更大的工作。從首長到雜務人員都應該是這樣。對於人家我們就該準備我領導的人,要他隨時可來代替我,一個伙夫班長調管理科了,伙夫中馬上有一個接任班長,一個廳長如果有事要走,馬上找得出能當廳長的科長來,這就是對工作負責的。我們怎樣培養人才?1、不要隨便調動,使他久於其事,久做自熟了。2、放手把事情給他去作。讓他碰釘子,不要潑冷水。3、幫助他總結經驗,指導他怎樣求進步,有進步才有興趣。4、指導他應有的學習。5、顧計到他的情緒,不要擾亂他的工作。生產任務、動員等不必平均分派。總之,用一個幹部不僅完成了分配的工作就夠了,而要他在工作中有進步,將來他可以負擔較大的工作,這是革命發展的需要。

  現在提到學習,就說進學校。進學校當然好,但若說工作中不可學習,學不好,這也未必有理。中央在職幹部學習的決定說得很清楚,政治理論業務文化都可以學,配合實際來學,也許進步還可以快。我們不只教他人還得教自己,能當人家的學生,才能當人家的先生。要對任何人學,有大計劃的學;在工作中學,因為工作而須補習某種業務的理論與技術。

  如果作了若干年政權工作,培養不出自己的接替人和助手,只伸出手向上級要幹部,上級又向誰要呢?幹部調劑是必需的,但是要在工作中培養出來。

  如果自己做了若干年的政權工作,卻沒有更大的把握,去作更大的工作,這在自己也是可羞的。時局發展,幹部供不應求,對幹部能力的要求也更大。我們要做這個準備。

  越是上級越是老資格,越是能力強的幹部,他培養人家培養自己的責任就越重。越老資格,越有能力,就越能培養成為負大責任的人。越老資格,越有能力,他也越能培養人家。

  邊做邊像,越做越能

  要有為群眾為革命服務的觀點,但不是先已有了堅強的觀點才來做事,觀點是從工作過程中練好的。官僚主義、主觀主義、事務主義誰都討厭它,但必須在實際考驗上才能逐漸把它丟掉。責任觀念、工作方法也是同樣,事做好了,盡了責,就更感到負責的愉快;某樣做不好,某樣做好,某樣做更好,方法乃就更能「得心應手」。

  作風,我們談得多了,誰都感到某些不好作風的苦痛與損失,要改;但是,扭轉作風的經驗並不多。主義、觀點、認識似還不錯,但怎樣使壞的從本身離開,好的和本身結合,卻很難說出。「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5),一切在親自動手,一切在親自動手中學。今天不滿足昨天,明天不滿足今天。

  瞭解實際情況。

  這是檢討中談得最多的問題。徹底的普遍的瞭解很難,一般的局部的瞭解並不難。

  怎麼辦?

  1、聽一聽。任何地方發出的呼聲,不要裝聾子,不要存成見,把它分析一下,推類一下。2、談一談。來了人談一談,碰著人談一談,彼此間談一談。3、看一看。來的報告、書信看一看;關於報紙、雜誌,關於我們所瞭解的東西看一看。4、走一走。農村中、市場上、各機關裡有機會走一走,看有何具體東西。

  派人下鄉調查,人回來了,談都沒有談一下,自己天天要下鄉去調查,人家來的報告卻不看,這是個矛盾。不是沒有東西供給我瞭解,而是我沒有去瞭解。聽了、談了、看了、走了未必就有所得,那還要研究分析。把現在聽的談的看的與原有的各方面的材料對照一下,加以研究。判斷它的真實性有多大?是局部的還是全部的?然後分析其所以然,得出對付的辦法。自然,還不能肯定它好,它是好的是推理上的好,不是事實上的好,真正好與否還待實行來證明。

  不少這樣的事,自以為合乎實際了而實不實際,證據就是定的辦法走不通。原因是某種實際被掩藏著,一時看不出來;或者只看到實際的一個方面,沒有和各個方面聯繫看,因而沒抓住真相;或者實際本明白擺在面前,而因為自己的思想方法錯誤與知識缺乏,看不出來。所以除聽、看、談、走以外,要加上想一想。

  誰也不能說我已瞭解實際,因為實際實在是太多太廣。但誰也不能說不能瞭解實際,因為你並不處在實際的圈子外而是處在圈子中。就在你面前瞭解起,不要等著下鄉(能下鄉固然好);從今天瞭解起,不要等到明天。

  主動不是事來逼人,而是人去找事;不是應付過去,而是徹底解決。

  惠中權(6)同志說,近來專搞水利問題,種棉花問題,過去找出了的規律,現又得了些補充。他有計劃地派幹部去調查,幹部回來有勁了;有條理地寫信問下級,下級不能馬虎答覆了。這就是主動地處理問題。一個問題處理好,再來第二個。處理好了的問題,以後有新的發現,加以修正,而不要一遇到又重來。

  條理性。辦公室有條理:文件種類,已辦未辦,一找就得。讀書有條理:某書在何處,有簽;某事在某頁,有劄記。做事有條理:今天做這,明天做那。研究問題有條理:我搞這門工作,關於這門的歷史材料,現在材料,此地材料,外地材料就應時時關心,有聯繫,有分析。初做有小得,久做必大得。如果起草同志,今天把昨天起的草忘記了,至於自相矛盾;司法的同志,問了若干年案子,舉不出一個判例,臨時找些人去翻卷;下面做假報告,或抄上年舊報告,自己不坦白,上面卻從未發現。這是何等的無條理?這種現象應該停止了。

  時間性。今天該辦的事就應該今天辦完。不只怕積下辦不了,而且不及時,常常失去作用。

  需要與自願。

  需要常常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只是人民覺悟程度的問題。這裡要的,那裡不要,明天宜的,今天不宜。

  一切要問人民:有的要說服人民——不做落後的尾巴;有的要被人民說服——因為幹部瞭解的常比人民少。被說服較難:自以為是,不聽人說;盛氣淩人,人不敢說。

  具體工作不要由上面攤下去。欲為人民謀利反成了人民的負擔,應該上面只作原則指導而發動下面自動地幹,反映經驗到上面來。不要忙,「欲速則不達」(如合作社)。

  問人民是民主作風,尤是民主制度。前者虛心聽取人民的意見,後者人民有決定的權。人民找幹部算賬、「洗澡」,由於沒法子出氣,向合作社算賬的,不是社員而是政府,誰在合作?都由缺乏民主制度所致。

  真的人民自願了(為他好沒有不願之理),自己動手了,必有意想不到的成績,政府站在幫助地位,省事得多,古所謂「事半而功倍」。

  建立法制遵守法制。

  方針(如施政綱領)有了,執行方針的具體法制,搞得頗少。新的法制,應該是根據方針,根據實際,參考歷史(中國的外國的)不易搞但不是不能搞。我們也搞了一些法制,有的比較是經過研究的,可以運用,但有的則搞得頗粗糙。這表示我們有經驗,欠總結。找著了一些規律,欠明確。因而不能很成熟地反映到明確的制度上來。

  有了法制就得遵守。比如減租減息交租交息,累進稅率等條例對生產者貧者的利益有照顧,對剝削者富者的利益有限制也有照顧。不及條例不對,超過條例也不對。還有禁令,不論暫時的或永久的,一經頒佈就得執行。

  首先制定法令的政府系統,先要有守法觀念。法是強制的,不許不執行。執行過程,雖也許有曲折,如姑念初犯,姑念無知,姑念事出有因,但這回饒了,下次不許。如果制法機關因碰到障礙(不是法不好亦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礙)自己也動搖起來,那就危險!

  其次,公家人、部隊機關必是遵守法令的模範,否則「州官可以放火」那能去「干涉老百姓點燈」?

  檢查與獎懲。「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歷來治國的常規,我們不能例外。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封建政權甚至資產階級政權中作事的人,常常是這個政權中的被統治者,統治者對他們誘之以利,懼之以刑,使其有效地為他服務。我們政權裡的工作者,是為自己的政權服務,服務得不好,多數是由於無知而不是不願做好。對付敵人是一個態度,對付自己同伴者應是另外一個態度,這是我們與舊政權的社會基礎的不同。因此我們對幹部鼓勵應多於責備,教育應多於處罰。在幹部中自我批評應多於批評。這兩年以來,這樣一些事實:擁政愛民運動、擁軍優抗運動、坦白大會(不是搶救運動中的坦白大會)、勞動英雄模範工作大會、區鄉幹部冬訓,收到空前的成績,收到從來單純獎懲所收不到的成績。法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反對濫獎,也反對不懲。確有成績未及時表揚,賞過其功,失去表揚作用的現象,都須停止。教育與縱容全無相似之處,個別犯了罪,沒給以應得的處罰。半年來邊區政府接到控告幹部的案有31件,現只解決了4件,一般地講人民控告的大體都是事實。既是事實,那就應該受到處罰。犯罪而不罰(不可原諒的罪)於政權沒有好處,于幹部也沒有好處。檢查機關,內戰時有過工農檢查部,封建時代有禦史台,一般的國家也有這個組織。但是專靠上面檢查是有限的。在去年二屆參議會工作報告決議上說:「防止官僚主義有效的藥劑是發動人民自下而上地批評、監督、控告以至要求罷免(對上級人員)或直接實行罷免(對鄉村人員)。」此種自下而上的檢查辦法,由明年選舉運動中普遍實行。這就是說我們不只靠上面檢查還要靠下面檢查。鄉市參議會1年改選1次,來1次大的檢查;兩個月或3個月開會1次,來一次小檢查;縣同邊區參議會3年改選1次,來1次大檢查,1年開會1次,來1次小檢查。小說上說包龍圖很厲害,專替老百姓伸冤,但上面出一個包龍圖不容易,下面則有無數的包龍圖。當然「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檢查同時又切實地執行自上而下的檢查,使自上而下的檢查和自下而上的檢查適當的配合」(參議會決議),還有檢查不出的事嗎?自下而上的檢查是主要的,自上而下的檢查只是把工作經驗、事理是非,搞得更精細一點。今年選舉應注意做這個工作。

  最後講民主作風與民主制度。一攬子會、群眾會、到群眾中去訪問、大家來商量,這叫民主作風。人民有權管理政府,選舉罷免政府負責人員,決定興利除弊的大計,這叫民主制度。我們的民主作風要建立在民主制度上。許多不為人民歡迎的作風如強迫命令、攤派、貪污、欺負人、耍私情……如果鄉村裡人民做了主,直接民權真正建立了,且運用熟練了,當早已被糾正。蘊藏在老百姓的知識、計劃、熱情、鬥爭技術……也早已發揚出來,不待去採訪,已送給政府,供領導者去綜合研究。

  有了人民管理政權的縝密制度,它將改造政府,也將改造人民。

  我講的就是這些。

  我講的只是根據座談會及檢查會提出的一些問題,而不是講所有作風的全部。

  (根據謝覺哉手稿原件整理)

  (1)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雲「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意思是說,千里長的大堤,由於一個小小的螞蟻洞而崩潰。比喻細微之處如不注意,很可能釀成大禍或造成嚴重損失,因此要防微杜漸。

  (2)詢於芻蕘:《詩經·大雅·板》雲「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詢,詢問,引申為查考。芻(音除)蕘(音饒),割草打柴的人。意思是,古代的賢人曾說過,即使碰見打柴割草的人也要向他請教。

  (3)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周語上》雲「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意思是,要想堵住眾人的嘴,比堵住決堤的江河還要危險。說明要廣開言路。

  (4)日計不足,月計有餘出自《文子·精誠》。宋陳善《捫虱新話》:「讀書惟在記牢,則日漸進益。……所謂日計不足,歲計有餘者。」意思是:讀書要講究精讀,儘管每天算起來讀得不多,但由於牢記在心,一年累計起來就收穫不少。讀書是這樣,工作也是這樣。

  (5)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意思是:從事治理國家工作,不在於說得多,而要看實際做得怎麼樣。

  (6)惠中權,當時是陝甘寧邊區政府財政廳副廳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