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傳 | 上頁 下頁 |
為改善邊區經濟獻策 |
|
謝老在邊區政府和參議會任職期間,通過廣泛的調查瞭解,深深地認識到,邊區的經濟能否改善,關係到邊區政權的鞏固與發展。邊區經濟建設的實踐證明了「經濟是基礎」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 謝老不顧身體衰弱,一九四一年七月間,帶病日夜伏案疾書,趕寫《花定鹽池運銷的研究》。因為「運鹽問題」,已成為當時邊區經濟的一個極其重要時問題。它直接關係到軍事經費和財政收支的平衡,運鹽問題如得不到正確解決,抗日民主政權,也將難以鞏固。但是,對於這樣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卻眾說紛紜。謝老指出:任何一件事情,不一定都能被人們所理解、所接受,對於運鹽問題,也是如此。他認為,最易懂的道理,在某種環境下常變成似乎很難懂—大家不懂。在群言淆亂中把握真理,是不容易的。而事實的教訓,並不一定能教訓人。謝老以頑強的意志,不辭勞苦地查閱歷史記載,收集運鹽資料。他在查考《延安府志》中,發現第七十四卷上記載著清朝時期的鹽政問題。文中說:「議馱鹽為延屬之最苦征課,非經國之訐謨。謹酌兩便之策以拯五屬之剝膚,以垂鹽政之永利事。」可見,運鹽問題,早在明清帝王時代,就是延屬一帶的大事了。 謝老為了慎重地解決好這個問題,他多次和毛主席通信,研究探討。常常還親自去毛主席住處,或者毛主席來到他的窯洞,長時間交談著運鹽方面的各種問題。他還利用各種機會,和縣、鄉來的基層幹部,或者農村士紳,瞭解運鹽情況,交談疑難問題。有次固臨縣來了幾位幹部,報告當地的運鹽工作。他便詳細詢問了有關運鹽的細節,並談了他自己的主張。他熱情地向基層來的同志解釋運鹽的目的,除了有利於群眾的生活之外,主要還是為著軍事經費有所著落。因此,凡是不願意運鹽的縣,可加銷公憤,以解決民困、軍困問題。一天,三邊幾位士紳到延安參觀,謝老便特地來到交際處訪問了這幾位先生,請他們談了延池的歷史和產鹽的情況。 經過初步調查研究,謝老提出了一個解決運鹽問題的方案。但這個方案沒有被人理解。他深有感觸地說:「『吃一塹,長一智』,不是任何人能做到的。必須原來智的人,才能於吃塹之後,長出智來。」因為,運鹽之事,不僅在領導機關內部有人反對,而且,區鄉幹部也多不瞭解,「頗露出對運鹽不十分贊成的意思」,「鄉村青年逃避運鹽,早晨趕著牲口躲向山溝」。面對這種情況,謝老認定,「鹽是邊區最大出產,也是除公糧外政府最大收入。軍隊是抗日政權的支柱,軍費開支是政府預算的頭一宗。」因此,謝老仍然日以繼夜工作著,終於完成了長達數萬字的專題報告和說明材料。 當時,運鹽問題既是陝北根據地經濟重要環節,也是中央領導和邊區各方面人士關注的重要問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同志對謝老關於運鹽問題的研究極為重視。七月二十四日,毛主席特意派汽車接謝老來到楊家嶺。夏末秋初的楊家嶺,格外清涼。在毛主席辦公的窯洞裡,兩人促膝深談,直至深夜。第二天,任弼時又接謝老去他的住處談了三四個小時。他在這天的日記上寫道:「今天談話算有結果。因為我們對以前各種不同見解主要歸咎於政府負責者,沒有很好很詳密有遠見的計劃。」謝老既反對一些人不顧人民群眾利益的過「左」做法,也反對一些人怕這怕那的畏難情緒。任弼時當時對他的見解給以了支持,使他感到非常欣慰。第三天,他將這幾天交談的意見給毛主席寫了一封長信,並附上他寫的研究論文。毛主席看到他的信和研究論文後,便於當日晚上驅車來到邊區政府,與謝老又談到深夜一時方回。 毛主席給謝老來信說,唯吃飯大事,須求幹才。他對邊區經濟問題的研究,頗感興趣,覺其規律性或決定點似在發展經濟,平衡收入兩點上。而此兩點的關鍵,即糧、鹽二業的經營。為此,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委託毛主席召集一次有關同志的會議,解決這個問題。 謝老著力研究邊區經濟問題,除了和毛主席有數萬言的書信來往與當面交談外,還在報刊上發表了許多評論文章。同時又根據毛主席的提議,擬定了一個改善經濟的具體計劃,提供中央討論決定。謝老在給毛主席的信中指出:財政上要實行統籌統支即統一的原則,優裕時是這樣,困難時更要這樣;機關、部隊應自己生產,以補充經費之不足;要想盡辦法厲行節約,力爭做到錢要用得少,生活要比以前好;人要用得少,工作效率要比以前高。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謝老對邊區經濟的好轉,軍費開支的保證,以及邊區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正如毛主席在信中說的,你有很豐富的經驗。善於總結經驗,就是領導者的任務。經濟建設一項乃是其他各項的中心,有了穿吃住用,什麼都活躍了,都好辦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