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傳 | 上頁 下頁
發揚校訓精神


  第十章 實事求是 艱苦奮鬥

  發揚校訓精神

  一九三八年九月至十一月,黨中央在延安舉行了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這是長征到達陝北後的第一次中央全會。從蘭州回到延安不久的謝老,參加了這次中央全會。

  會議期間,幾位飽經戰爭風霜的戰友,懷著敬佩之情,同謝老合影留念。賀龍左臂摟著謝老,右臂摟著徐海東,嘴裡噙著旱煙鬥。羅榮桓則緊靠在謝老的左胸,肖克、關向應,羅瑞卿、楊尚昆和肖勁光也團團圍在一起,個個精神抖擻,滿面笑容,如沐春風。事實正是如此,自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我黨、我軍的事業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很快興旺發達起來。

  六中全會上,毛主席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的報告,最後又作了《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的結論。謝老用一個從蘭州帶回的小筆記本,記錄了這些報告和各領導人的重要發言的內容。由於這個小本本紙質好,書寫順手,在條件困難的解放區難以得到,他倍加珍惜,將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事件、心得和資料,用米粒大的字體,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一本,其中還有我們党領導抗日戰爭的經驗總結和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方針政策。這個本子—直保留到全國解放以後。會議結束後,謝老被任命為中央黨校副校長。

  毛主席在六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鬥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備的領導幹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我們党已經培養了不少領導人材」,「但是,現在的骨幹還不足以支撐鬥爭的大廈,還須廣大地培養人材」,「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此,有計劃地培養大批新幹部,就是我們的戰鬥任務。」①

  一九三九年二月十四日,謝老就是帶著這個六中全會精神到黨校任職的。他認為,中央黨校是培養幹部的一所重要場所,決心大力改進黨校工作,使黨校保持党的優良傳統,樹立新黨風、新學風,為我黨造就了一大批為革命事業勇於獻身的黨員幹部,以至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解放全中國的骨幹力量。

  此時,黨校的經費極其困難,教學設備很差,學員的生活標準極低。謝老經過調查瞭解,便將這些實際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向當時的中央組織部長陳雲寫了一封長信。據校務部秘書任鈞回憶,信中懇切地說:「黨校因停發經費,如大旱之望雲霓」,盼望中央能在財政上予以支援。過了幾天,陳雲給謝老寫來親筆回信,講了當時整個的財政形勢和邊區的經濟困難,說目前「庫空如洗」,要辦好黨校只能靠自力更生。謝老看完陳雲的回信後,決心帶領黨校教職員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雙手來建設自己的學校。

  他在校務會上以大量的事實向幹部和學院闡述物質與精神、精神與物質的相互關係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作用和效果。他和負責校務工作和總務工作的方仲如、牟澤銜、王朝祿等同志商量決定,在延安北門外先辦了一個中山合作社,自己生產一些日用品,對外營業。這樣既方便了學員購買生活用品,又補貼了黨校經費的不足。謝老親自給辦合作社的人員講解有關政策。當時學員吃飯,不論春夏秋冬或日曬雨淋,都是在露天場地,幾人圍在一起,蹲著吃。謝老看到此種情景,決心蓋座食堂。於是,他發動學員,上山伐木,進溝燒磚,自己動手蓋起七間大食堂,解決了學員的吃飯困難。後來,為了擴大中山合作社的經營服務範圍,校務部的同志建議再辦一個校外營業的中山食堂。謝老對此事非常支持。但建食堂沒有磚、瓦等建築材料。謝老於是出主意說,可以發動全校學員、職工,利用晚飯後到延河灘散步的機會,往回揀鵝卵石,一人一天揀一塊,積少成多。果然,沒有幾天材料就備足了。學校又組織學員中的能工巧匠參加修建,一座寬敞的中山食堂很快便在山坡下落成了。營業後,受到各機關單位和群眾的歡迎,所得盈利又用來補貼了黨校經費的不足。

  為了改善黨校生活,增強學員體質,謝老發動大家開荒種地,在遠山區種糧食,在近河灘種蔬菜,還養雞、喂豬,以增加副食生產。他還常常抽出時間,幫助黨校炊事員杜老漢給小豬餵食,打掃豬圈,又到菜園協助黨校生產科幹部黃理德鬆土、施肥。在謝老的培養教育下,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黃理德後來被選為邊區的勞動模範,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經過全校學生和教職員的艱苦努力,生產收入不斷增加,很快使黨校的生活達到自給有餘的水平。謝老在寫給中央的報告中說:「諸如蔬菜、木炭的生產,不僅能自給,且還能幫助別機關。」從而,成為中央機關自力更生的先進單位之一。他鼓勵學員們說:我們今後在生產運動中,應該更前進一步。

  黨校的校址,是在延安城西的一個小土溝裡,除了土窯洞外,設有一間寬大的房屋可作教室和開會娛樂之用。教員備課,學生看書寫字,就把窯洞窗口的土檯子當桌子用。這是打窯洞時特意留作的「土桌」,再從河灘扛來一塊石頭,立在桌旁,就是椅子。學員聽課、開會、娛樂,都在露天的山坡場地,不避風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謝老和有關負責幹部研究,決定自己動手,建造一座大禮堂。他親自參加設計規劃,選擇地址,要求不佔用耕地,又能百年耐用。他組織全體學員和教職員工,大家齊動手,上山伐木材,下河扛石頭,能幹土工的幹土工,能做木工的做木工,日夜備戰,終於在一片河灘荒地上,建起一座可容千人的大禮堂,這是延安最早的一座大建築,可以說是「延安精神」的象徵。它為中央當時的財政困難,節約了大批資金,作出了解決經費困難的榜樣。大禮堂落成時,毛主席親自題寫了「實事求是」的大幅匾額。「實事求是」這個作為我黨指導思想的名言,第一次就出現在這裡。從此,「實事求是」便是中央黨校的校訓。這個禮堂既是黨校培養党的人材的重要場所,也是延安各機關幹部開大會、聽報告和文藝娛樂的中心。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之風從這裡吹向全中國。

  中央黨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辦校精神,受到黨中央的表揚和鼓勵。中央組織部長陳雲特撥給黨校一筆資金,作為獎勵。

  經過長征之後,我黨有了一個落腳點,雖然國民黨時時伺機進攻,但相對來說,環境比較安定。於是,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得到發揚的同時,貪圖安逸和享受的思想也在一些黨員中冒頭了。黨內個別幹部和少數黨員,有的「有了剝削別人來使自己發財」的現象,甚至「竟因醉心于發財而失去共產黨員立場」;有的個別黨員和個別幹部「開始發生階級地位的蛻化」;有的「只顧自己生產與做生意而對工作怠工」;有的「直接違反群眾的利益以利自己」等,貪污腐化的現象也滋長起來。為此,謝老在《新中華報》上先後發表了《向黨內資本主義思想作鬥爭》和《防止貪污與反對資本主義思想》的文章,深刻論述了這種資本主義思想的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他指出:這些現象是黨脫離群眾的現象,它破壞黨與群眾的聯繫,這是資本主義思想腐蝕我們黨的嚴重問題。他認為,要克服黨內資本主義思想,就要用教育的方式,進行毫不留情的思想鬥爭,必須發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檢查工作,並把這個鬥爭擴展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意見,依靠廣大群眾,進行檢查和糾正。他強調指出:要認定共產黨員不可能且不應有特殊享受,不要忘記傳統的艱苦作風,「有飯吃不要忘記沒有飯吃的時候,這是古訓。」最危險最困難的崗位,是共產黨員站的;最痛苦最辛勤的生活,是共產黨員過的。謝老在這些文章裡的精闢論述,不僅對黨校學員,而且對整個邊區的各級幹部,都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謝老擔任黨校副校長後,為了改進教學工作,連日和各部、班談話,以求對校裡各方面情況深入瞭解,作出規劃,準備提交校務會研究討論。他首先提出:應按各班學員特點定教育計劃和教材標準,並隨時檢驗實際效果,加以修改。鑒於當時許多青年學生缺乏實際鍛煉,謝老經常組織學員分批到農村進行實習。他還經常親自帶領實習團,半年為期,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使學員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反復實踐,把所學的理論溶化到實踐中去,以提高和加深認識。這是對黨校的教學方法的一項重大改革。從而改變了過去一般化的教學,從實際出發,按照學員的程度高低,制定教材標準,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謝老主張:「多吸進新教員,邊學邊教。」他認為,這是從黨校的實際狀況出發,迅速擴大教師隊伍的一個重要措施。當時的黨校學員,有的是各解放區送來的在職幹部,其中有的文化高,有的文化低;還有從白區送來的學員,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有的相差很遠。因此,在教員的人才十分缺乏、教員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只憑黨校現有的教員,是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的。所以,他極力主張「多吸進新教員,邊學邊教」,以儘快的速度培養人才。

  謝老不僅擔負著黨校繁忙的行政領導工作,而且還親自抓教學質量,編教材,親自講授《党的建設》課程。晚上,在窯洞昏暗的油燈下,他伏案精心備課,力求把講稿寫的深入淺出。他還結合各班學員特點,分別情況(例如文化程度高低不一)進行講授。他所講的「黨建」課程,深受學員的歡迎。他從革命實踐中深切地感到黨風問題的重要,講課時特別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首先要有一個好的黨風,而黨風的好壞又關系列每一個共產黨員的具體行動。他要求每—個共產黨員,要把「現時的實際任務與將來的遠大理想」結合起來,「具有犧牲、苦幹、硬幹,百折不撓的精神」,「反對說漂亮話的革命空談家,不做實際工作,或做得不夠的現象」,反對「自高自大,擺老資格,不肯做下層艱苦工作的現象」。他特別強調:「只瞭解與相信共產主義,還不能是黨員;只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也還不是好黨員。能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長期苦幹,除死方休,將此三者完全做到,才是好黨員。」②謝老除了在黨校講授這些黨員應有的重要品德之外,還經常被邀請到行政學院、女大、抗大、延大等在延安的各幹部學校去講課或作專題報告。

  謝老重視調查研究。他經常通過和各班部學員個別談心或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深入細緻地調查瞭解情況,發現問題,然後提出改進工作的方案和計劃,提到校務會議上討論通過。例如,當時黨校缺乏民主管理的制度和作風,有官僚主義現象存在,因此有些教學方面和生活管理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影響了教學的進度和學員的學習效果。針對這些問題,謝老提出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措施。謝老指出:發展民主,克服官僚主義,是我們黨校的重大課題。而不能發展民主的根源,在於獨斷獨行和官僚主義作風的殘存。他根據黨校的實際狀況,提出發展民主的三個具體方法:一是以親切和藹態度,接近學生,尤其是班主任應該做到這點。二是注意聽取下面意見,虛心接受,立即改進。三是不隨便處理人,尤其反對懲辦傾向。謝老認為,一種作風的轉變是逐步的,不可性急。性急,不是轉不動,就是轉到另一方向。所以,黨的作風的轉變,以及黨員個人意識的轉變和提高,是極其複雜艱巨的,是需要相當過程的。他強調說:一個人才的培養是不易的,期望每個學員都努力學習,養成將來做大事業的人才。

  在這方面,謝老本身就是榜樣。方仲如回憶過這樣一件事情,他說:一九三九年初,謝老和我在一次閒談時說,他從四十歲以來,還沒有真正給別人發過一次脾氣,也沒有和別人爭吵過。只發過一次脾氣,還是假的,因為不發脾氣問題解決不了。那是為了解決兩個同志的團結問題。當時校務部的秘書和管理科長為了工作發生了爭吵,都在火頭上,勸誰都勸不住。謝老裝作生氣的樣子,叫我過去問明緣由,然後要我先讓他們停下來,都回到住處去,各自好好想一想,過一星期後,再來解決爭執問題。我便按照謝老的意見辦了。果然,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一談,矛盾解決了,各自主動作了自我批評,這件事情給師生印象很深。

  謝老提出,改進總務處工作,對於學校的民主管理非常重要。而且,只有通過民主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改進總務工作。他認為,總務工作,好比管家的主婦一樣,要有條有理,事事關心,對學員、教職員、工作人員,在生活上要處處關心,從政治上認識自己的責任,消除不懇切和漠視的態度,以至洗澡、洗衣、訓練伙夫、巡視各灶等等,都應做好做細。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職員工的身心健康。

  謝老自己也以身作則,從不特殊化。他在主持黨校工作期間,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學員對待,艱苦樸素,謙虛謹慎,時時事事體現著民主作風和勤務員的精神。他經常和學員圍在一起同吃一鍋飯,同坐一塊石頭學功課。學生自己生產的蔬菜,送給謝老一點,要他在家裡做飯改善生活,但他又將菜送交大灶,要大家改善生活,管理員見他有病,身體虛弱,特地炒了一點油菜送他補養身子,而他卻轉送給生了孩子缺奶的女同志。他總是克制自己,照顧他人。對於剛進校的青年學員,他更是關懷備至,有的學員沒有被褥,他設法找來送到床前,而他自己的床上卻鋪著麥草。他的服務員王書義,是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常常貪玩將他床上的鋪草散落在地上,過幾天就得另換鋪草。謝老覺得這種浪費太可惜,當時麥草又很缺,於是便將他自己床上用粗布包著草的「褥子」送給服務員小王鋪,將麥草拿來自己鋪,從此以後小王再不用三天兩天換鋪草了。

  在謝老的民主作風和他的平等待人、不搞特殊化以及艱苦樸素的精神帶頭下,使黨校的面貌和風氣煥然一新。

  ①《毛澤東選集》四季合訂本第492頁。
  ②《怎樣做個好的共產黨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