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傳 | 上頁 下頁 |
「不是父母在,決不幹這事」 |
|
第二章 反封建的秀才 「不是父母在,決不幹這事」 一九〇五年,謝覺哉二十一歲。 這年春天,一般三年才—次的科舉開考了。在封建社會裡,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唯一渠道。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不經過科舉這一關,很難找到其它出路。 當時,覺哉自己對此幾乎全無興趣,因為這之前他曾經參加過科考。考場的情景使他不敢再去想像,正如他後來回憶所說,「半夜裡擠進考場,竹片畢畢剝剝地在頭上飛舞,頭掛『卷袋』,書上自己名字,學台的樣子沒看清楚,接卷袋後不知何人(後來知道叫『搜狗子』)托到黑角裡象搜小偷似的,然後一掌推到空蕩蕩的院子裡(考棚)。」①「榮」未得而先受了「辱」,因而對科舉考試產生了極大的反感。但是,在父親再次嚴逼之下,他終於又一次走進考場。 當年七月,覺哉考中了,中國最末一科的秀才。這個喜訊轟動了整個山沖。因為這是明清以來,謝家祖上沒有過的事。當地的紳士名流一個個前來祝賀,覺哉父親也決定慶酒開賀。 可是,覺哉本人的態度則完全不同。他從切身經歷中想到一個人中秀才後將要發生的變化,感到的不是高興,而是苦惱,不是榮譽而是恥辱。首先,「不是父母在,決不幹這事」②。但是,當時「父道尊嚴」,他無法阻擋父親的安排,於是想出了一個既不公開得罪父親,又能表達自己意願的兩全其美的辦法。在開賀的第一天,他在收禮的地方公開貼出了這樣一首對聯: 十數年筆舞墨歌,贏得一張倒票; 兩三月打躬作揖,賺來幾串現錢。 對聯深刻地嘲弄了腐朽的科舉制度,無情地嘲諷了那些趨炎附勢的人。不少鄉紳看了這副對聯後,興沖沖地來,氣鼓鼓地去。 儘管如此,謝覺哉後來還是無情地鞭撻了自己的這段經歷,他寫過這樣一首詩:「倒票何能贖出身,居然衣頂拜鄉鄰。未能衝破塵羅網,我亦《儒林外史》人。」③ ① 1941年4月13日《自傳》。 ② 1914年4月13日《自傳》。 ③ 1963年11月28日日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