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項英 > 項英文集 | 上頁 下頁 |
論目前國內外情勢 |
|
論目前國內外情勢(1) (一九三九年一月十二日) 同志們: 我應許多同志之邀,講講形勢。今天的報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國際形勢;第二部分,講中國目前抗戰形勢。 一、國際形勢的變化與發展 關於國際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分為三部分來講: 第一,慕尼黑協定[1]所造成的歐洲反動現象:當去年英、法、德、意在慕尼黑開會時,正是德國動員大量部隊佔領捷克蘇台區的時候,也正是由於德、捷間的衝突,使當時世界戰爭的危機到達最緊張的時候。這時,英國的張伯倫[2]、法國的達拉第[3]用犧牲捷克的辦法,與德國希特勒[4]、意大利墨索里尼[5]實行妥協。慕尼黑會議制訂協定,英與法壓迫捷克接受被瓜分的條件;並在這次會議中,包括關於西班牙問題的解決,關於德要求殖民地與原料問題的解決。換句話說,這次會議是張伯倫政策的成功,英國壓迫法國來滿足德、意法西斯的要求,在犧牲捷克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原則下,求得自身利益的保全;另一方面,使得整個和平戰線的台柱蘇聯孤立。在這會議後,造成歐洲反動現象的發展: (一)捷克被瓜分後,其次是波蘭、匈牙利相繼瓜分捷克重工業區,使捷克完全成為附屬於德國的弱小國家,這是慕尼黑會議造成的結果,使得德國獲得殖民地的原料後,更增加其侵略力量,更增加其侵略氣焰。 (二)正因為慕尼黑會議的結果,所謂當時的四強會議,英國張伯倫、法國達拉第便到處宣傳這協定有利於世界和平與戰禍的避免。事實上,無異于使整個和平戰線在這個協定下面發生動搖。在這以後,一方面法德友好宣言的簽訂,友好宣言名義上是非戰的,承認現有疆界,不變更法德疆界,實際上使法國卻默認,允許希特勒向東歐的進攻,使得法國不但不能進一步支持與鞏固和平陣線,反而因為達拉第妥協政策的結果,影響了和平陣線。所以在此宣言後,當時的法、蘇關係,雖然達拉第屢次表示願意繼續維持法、蘇互助協定,但事實上蘇、法關係漸漸疏遠。儘管法捷互助協定未曾實施,卻因達拉第的妥協政策出賣和犧牲了捷克,在這情形下就影響了法、蘇互助協定。 (三)關於小協約國(如捷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自捷克被瓜分後,小協約國的團結解體。小協約國中主要的國家是捷克,捷克當時不得不成為德國的附屬國家。另一方面,德國希特勒繼續在經濟上威脅羅馬尼亞,使它不得不在德國經濟集團的支配下,使以前為和平陣線基礎的小協約國,出現解體和動搖的現象。 (四)英國張伯倫、法國達拉第以為這協定可以安定歐洲,避免戰禍,可以相當滿足德、意的欲望;但是實際不然,只是使德、意欲望更加增加,侵略氣焰更高。比如,德國在佔領蘇台區域以後,又繼續提出殖民地要求,恢復在歐戰後失去的非洲殖民地,以及在凡爾賽和約下失去的現由各國代管的委任統治地。其次,自德國佔領蘇台區域後,繼續企圖向東歐、中歐進攻,進一步地想佔領蘇聯及波蘭的烏克蘭地區,及對立陶宛的米美爾(以前德國的殖民地)的收回;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這協定後也同樣要求殖民地;在東亞,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此協定後,更鼓舞其向中國侵略的氣焰,膽敢進攻華南,奪取廣州,包圍香港,直接威脅英國的利益。這些具體事實的表現,充分證明了慕尼黑協定的反動性。 (五)在這個協定後,不但未曾阻止法西斯的侵略,不但不能安定世界和平,相反使德、意法西斯在歐洲和遠東更加兇猛的進攻。德國希特勒雖然佔領了捷克的蘇台,取得捷克的重工業區域,但希特勒的黷武主義積極擴充軍備,積極增大了其軍力與戰爭準備。民眾在蘇台問題上暫時被欺騙了,國內民眾生活日苦,對希特勒的反抗也一天天激烈。希特勒為了轉移國內人民的反抗情緒,更繼續發展其最野蠻的行動,於是發生反猶太運動,沒收猶太人的財產,限制猶太人經濟事業的經營,並要猶太人將工廠以最低代價讓與德國。這是世界上最殘暴、最野蠻、最黑暗的行動。 (六)法國達拉第繼續妥協政策之後,在內政、外交上提出違反人民陣線的政綱,在財政上、經濟上一天天走向違反大多數人的利益,減少工人的工資,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等等。 從上面的現象看起來,在慕尼黑協定後,歐洲局勢好像一天天向著壞的方面發展,一方面是和平戰線日趨動搖,另一方面是侵略氣焰的增長,也可說是歐洲反動局面的發展。 第二,這個協定後反動現象發展激起國際形勢的變化。這種變化,正是在這反動現象中間激起來的。在國際問題上、在各國關係上、在各國內部問題上,都已經起了變化。 張伯倫領導下的四強會議,自瓜分捷克後,還繼續依據這個會的基本精神,造成蘇聯的孤立;這會議後,企圖犧牲弱小民族國家,維護英法自身利益,企圖避免戰爭,利用歐洲人民對戰爭的恐懼心理,歐洲戰爭的巨大創痕,來欺騙英法人民維持其統治,但英、法、德、意的關係是不是有進展?是不是如達拉第、張伯倫所想像那樣呢?我們說相反的: (一)德、意與英、法關係的變化: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德、意分工合作。德、意瞭解英、法的弱點,利用這弱點分散英、法的團結,使之孤立,以達到德、意法西斯企圖的實現。當德、法友好宣言簽字時,當德外長裡賓特洛甫到巴黎簽訂法德友好宣言後,企圖用這宣言精神,轉移法國人民的視線;另一方面,加緊反英行動。當此宣言簽訂後,意大利也宣佈十二月間英意協定發生效力,表示英意關係的好轉;另一方面,正式向法國提出殖民地要求。在這情形下,正是在慕尼黑協定後,可說是德、意法西斯的勝利,張伯倫、達拉第妥協政策的失敗,因此使英、德、法、意關係緊張尖銳,達到空前的程度。 (二)德波與蘇聯關係的變化:(1)德既得蘇台,又複繼續東進,威脅了波蘭,對意大利自身利益也有妨礙。意大利慫恿匈牙利,使之與波蘭要求割讓捷克的克爾巴阡省,使匈波接壤,阻止德之東進,但經德之強烈反對,沒有結果;同時,意大利為維護德意軸心,不得不使匈放棄其企圖。(2)由於德國繼續向東進攻,開始利用日耳曼民族主義來號召,後來更進一步的進行烏克蘭獨立運動,企圖在東歐再造成一個大事變。這不但使德蘇關係惡化,而且也使波蘭在受到德國威脅下,一方面與德惡化,另一方面與蘇親善,波蘇協定延長到一九四五年,商業協定也在繼續具體的商談,很快就可簽字;波蘇關係的改進,這對法西斯德國是一大打擊。在東歐,以前德國依靠波蘭為反蘇聯的前鋒,現在在這矛盾下面,發生這種變化。 (三)正因為捷克被英法所犧牲,使德國在中東歐的侵略氣焰更加高漲,繼續用戰爭來威脅英法,來吞併弱小國家。例如對立陶宛之米美爾,對少數民族弱小國家的威脅,使波羅的海沿岸諸國如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國團結鞏固,使巴爾幹半島諸國(保加利亞、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在捷克被犧牲的慘狀下,感覺到法西斯兇焰逼人,以及對於英、法犧牲弱小國家的妥協政策之失望。隨此而來的英法威信的減低,使他們不得不互相協商,一致團結起來了。這種變化,對於阻止法西斯侵略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小的國家團結起來,可以加強對法西斯的抵抗力。 (四)因為德意繼續侵略以及德意的孤立英法、分化英法的結果,使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外相哈立法克斯,到巴黎與達拉第舉行英法第三次會議:(1)對於英法軍事同盟有一個具體的決定與成績,例如關於空軍、關於法國陸軍實力的增加與德意兵力的比較等等;(2)英法的團結對德、意是一種威脅;但因張伯倫、達拉第的妥協,這會議只能給德意的一個警告,不能實際制裁法西斯,使德意還可以利用其他方式來進行侵略。當然英、法的會議也是有其作用的。 (五)達拉第妥協政策造成法國人民反達拉第運動的展開:(1)法國社會黨、共產黨團結得更鞏固,一致反對達拉第的內政、外交政策。(2)引起法國工人階級的反對,當達拉第財政經濟政策發表後,在共產黨、社會黨領導下爆發了法國全國工人總罷工。雖然總罷工沒有推倒達拉第內閣,但表示了無產階級特別是兩大政黨的團結,使人民陣線有新的發展。其次,達拉第用強暴手段才把罷工鎮壓下去,但事實上,達拉第內閣是在表示動搖,在罷工中表示惴惴不安。雖然罷工被暴力鎮壓下去了,但社會黨與共產黨的團結使法國人民陣線進一步鞏固與發展,不斷使法內閣有了改變,直接影響到歐洲和平陣線的發展。社會黨領袖勃魯姆曾公開的反對達拉第外交讓步政策,並繼續表示鞏固法蘇協定。這說明法國內部變化,可能使歐洲和平陣線有新的發展。 (六)英國內部的變化:雖然英國反張伯倫內閣的政潮沒有法國反達拉第那樣的尖銳,但對張伯倫政策的不滿是一天天在各方面增長,英國共產黨、獨立工党及廣大的無產階級對張伯倫表示反對,就是工党、自由黨在國會也反對張伯倫的政策。另一方面在保守黨內部,自少壯派的艾登去職後,極右派丘吉爾公開反對張伯倫,最近海相古柏、陸相倍立廈的辭職,這都表示英國反張伯倫妥協政策的運動是在發展中,可能使英國現內閣發生動搖。 (七)正因為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魔手到處亂抓,最野蠻最黑暗的壓迫猶太人,引起美國的不滿與反對,以及日本軍閥在中國東方式的野蠻行動,使美國對外政策有新的改變,使美國反法西斯的態度一天天卻積極起來。 (八)英美關係的改進:不久以前,英美商約與美加商業協定的簽訂,這表示英美矛盾的和緩、英美關係的接近,在某些問題上的取得一致。這一致對法西斯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使美國對遠東問題上最近能採取更強硬的態度。 從這些事實來看,國際形勢在反動勢力下所激起的變化,一方面是德意波匈關係間發生變動,另一方面,使各國內部發生變化,使各小協約國間能夠團結,使英法間發生變化,使英美與蘇聯的關係能夠一天天改進,張伯倫想孤立蘇聯,但結果是蘇聯在歐洲問題上仍保持其舉足輕重的地位,增強著和平陣線的力量。 第三,目前形勢的發展,我想介紹幾個,正在發展中的問題。 (一)法意衝突尖銳化:(1)由於意大利向法國要求非洲殖民地,要求法國將以前佔領意大利屬地退還意大利;意外相齊亞諾的宣言,說明意大利的民族自然願望,認為1882年法國佔領突尼斯[6]是意大利的恥辱,要求將法屬地中海科西嘉島給予意國。(2)法國對意大利的要求表示反對,意大利遂宣佈1935年法意協定失效,接著法國各地爆發對意大利的示威運動。(3)最近的發展:墨索里尼到薩丁島去巡視防務;法國達拉第與空軍參謀長到突尼斯、科西嘉去視察,對防地增強實力;乃至最近雙方在索謀裡蘭軍力的佈置,已由外交的方式進入到軍事對峙的局面,這局面正在發展中。其次,在慕尼黑會議中,對於西班牙內戰的解決問題。西班牙經過兩年多的戰爭,政府軍力量的加強,使叛軍佛朗哥的失敗推翻人民陣線政府的可能性減少。意大利正要求乘此機會取得對西班牙的控制權,在這基礎上來鞏固其在地中海的勢力,這對法國有很大的威脅。意大利就利用要求殖民地問題來威脅法國對西班牙問題的讓步,雖然達拉第對西班牙問題採取不積極態度,但也不願西班牙成為意大利直接控制下的佛朗哥統治。意大利要求:(1)法國承認佛朗哥為交戰團體,便利佛朗哥在意大利公開幫助下,把政府軍壓服下去。(2)承認意大利取得地中海管理權。這使法國不得不採取強硬態度,因為達拉第再讓步下去,法國人民必定起來反對,達拉第內閣一定倒臺。又其次,英國企圖用英意協定來犧牲西班牙,但在這種情形下,使英國不能像犧牲捷克那樣的來犧牲西班牙;今天張伯倫之去羅馬,一方面維持英意協定,另一方面英對法國幾次表示,保證直布羅陀海峽的安全,使其在某種條件下對意妥協;若法國接受此項讓步,達拉第內閣一定不能維持,因為社會黨、共產黨的力量正在加強,定能促使人民陣線政綱的實施。這問題現在成為歐局的中心,正在發展中。現在我們估計,在德意侵略者無止境的侵略行動下,使法國現在的外交不得不有所改變,而英國在維護其自身的原則下,也將站在法國這一邊。這是第一。 (二)中東歐事件正在醞釀發展:法西斯德意兩國,互相為用,互相配合,如米美爾問題、烏克蘭問題,一直到今天並未放棄;德正利用法意衝突機會,加緊其向中東歐的侵略行動;這一來,使巴爾幹半島各國與波羅的海沿岸諸國的團結堅固;尤其是波蘭對蘇聯的接近,使蘇聯在和平陣線中成為主要的支柱,使和平陣線有新的發展和加強。 (三)美洲二十余國在秘魯京城裡瑪[7]開的泛美大會,雖然僅限於美洲各國,但在討論到侵略勢力侵入美洲後,美洲各國間的聯繫這點上,這會議是有相當成功的。從國際意義上說,這會議的結果可使法西斯受到打擊;雖然小的問題意見不同,但在裡瑪宣言上已給法西斯德、意、日侵入美洲以一個打擊。若能在這基礎上造成世界各國的團結,就有更大的意義。無論如何,這會議對於民主各國的團結、對於侵略勢力的打擊是有極大幫助的,對於中國目前抗戰也是有利的。 (四)各國軍備的擴張:英、美、法各國大規模發展海軍的計劃,還積極準備發展空軍,這對法西斯也是一個威脅。英法企圖以四強協定來挽救歐洲的所謂「和平」,避免戰爭,但事實上,戰爭的危險性更加增大;正因為德、意侵略氣焰的高漲,反而促成它的尖銳化、危險性的增加。如若不使和平陣線的力量加強,不從積極方面對付侵略國家,那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國抗戰形勢的發展 從整個國際形勢上說,四強協定以後,促成反動局面的發展,激起國際關係的變化,促成和平陣線向著新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問題上,各國關係間醞釀著新的變化,這對中國的抗戰是漸漸轉向有利方面。目前中國形勢是怎樣的呢? 第一,中國抗戰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我們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在軍事上,中日戰爭的形勢,無論在華北、華中、華南,都表示著暫時的停滯狀態。比如在華南,日軍從進攻轉變到暫時的防禦形勢,粵漢北段、湘鄂邊境與南潯路修河北岸,雙方都在對峙狀態中;鄂西北京山、隨縣這一帶,也表現停滯著。在華北,從作戰上說,沒有大的戰事,雙方都在兵力部署、兵力轉移中。在某些交通線上重要的據點,日本開始進行防禦的攻勢,如在江南皖南以及華北的河北、山東這一帶。 (二)日本的高級指揮官在去年底以前都奉調回國去了,調來些新的指揮官。在這種狀態下,戰爭形勢是不是再沒有變化了呢?不是的。(1)一方面自敵人攻佔武漢、廣州後,受了相當的損失,現在不得不重新整頓。(2)敵在對華的軍事行動上,有了新的企圖,即對西北的進攻。因此有了平漢、京滬、津浦、同蒲等線兵力的轉移,企圖切斷西北的國際交通線與西北與西南的聯絡線。因自日寇佔領廣州後,不僅對英國的威脅,同時也把中國的海洋運輸封鎖起來,影響中國運輸的困難,再加以政治的分化,企圖這樣來威逼中國屈服。但中國經緬甸的交通線已經修築完竣,而西北與蘇聯的交通線還在繼續。因此,日本企圖切斷我西北交通,企圖打斷蘇聯對我接濟的陰謀無法實現。 (三)軍事指揮官的變動以及近衛辭職、平沼組閣,平沼是少壯派法西斯領袖,現在代替近衛而組內閣。不用講,日本對中國的軍事行動當更積極,必然要來新的進攻。現正在佈置中。 (四)我國軍事上新的部署與軍事上的進展:(1)武漢失守以後,根據新的戰略原則,軍事委員會對全國抗戰形勢在軍事上的部署有新的變動;依著各戰區狀況,按照各作戰單位來劃分新的作戰地區,現在已經開始完成。比如對於敵人向西北及西南的進攻,於是有西北行營及西南行營的設立,對於全國軍事指揮的統一上,這有極大的意義。(2)兵力上的分配也有了新的佈置:一部在敵人交通線的兩側,一部在正面,一部在後方整理補充,準備堅持長期的抗戰,準備新的反攻力量。(3)在戰略、戰術上都有很大的改進。軍事委員會特別指出,在目前抗戰階段,遊擊戰比正規戰更重要,說明不但要靠軍隊還要靠民眾,甚至民眾比軍隊還要重要,並說明軍隊政治訓練的重要、軍隊精神訓練的重要,同時還著重指出運動戰與遊擊戰的配合,這是戰略方針上的大改進。在改進中,遊擊戰比以前有更大範圍的發展,對日寇向前進攻盡著更大的牽制作用,使我們在軍事上有大的發展,使抗戰形勢很迅速地進入第二階段。也可以說基本上第一階段是結束了,雖然敵人仍然企圖進攻,但已是疲弱性的進攻,依靠著我們的努力,是可漸漸地走到敵我對峙狀態去的。 第二,日本政治上的陰謀:在十一月一日關於目前抗戰形勢的報告中,我曾經著重地指出,目前敵人的進攻,是在加強政治上的分化。在目前看來,日本帝國主義的動態,主要的是著重在政治上的陰謀: (一)偽政權統一的活躍,建立聯邦政府,強調建立「中日滿協同體」。 (二)反共運動的號召。在整個統治區域內宣傳反共,在南京、北平、蕪湖、杭州等地到處開反共大會。不僅以反共自命,並且把中日戰爭的責任加在共產黨身上。不僅企圖分化中國的團結,並且企圖分化中國國民黨。漢奸的報紙、日本的報紙,到處充滿著這種宣傳。去年十二月的近衛宣言、日本外務省的幾次聲明,表示得特別露骨。 (三)利用親日派,利用還隱藏在中國抗戰隊伍中的親日派,來瓦解中國的抗戰陣線,近衛宣言的中心就在這裡。比如「中日滿一體」、「中日民族親善合作」等等。他們的主要目的,就在於以反共為旗幟,分化中國的團結;另一方面,利用親日派,使之為應聲蟲,雙管齊下,企圖瓦解中國抗戰。 (四)經濟的掠奪、獨佔。實行中日滿經濟集團,限制英美在華經濟勢力的發展,掠奪中國資源,達到其對華經濟的獨佔,以圖最後滅亡中國。 第三,在中國堅持抗戰中國際關係的變化:日與英美衝突尖銳化,使英美特別是美國,對日的態度漸趨強硬。日本雖然口頭上還聲明尊重美國門戶開放原則,尊重各國在華權益,但實際上使英美等國在華貿易不能繼續,如長江航路的封鎖,排斥各國在華南、華北的商務。這樣,使英美以前繼續在華營業的幻想遭受打擊。在損害其自身的利益上,不得不表示其態度的強硬。美國去年十二月以後,幾次對日的抗議,英國國會內對於日本排斥在華各國商務的辯論,使對中日態度漸次變更。雖然這強硬是外交上的,不能有效地制裁日本,不能更進一步地幫助中國,但在中國國際關係上,及援華問題上,總有一個好的進展。 第四,國際援華運動的增強:十一月一日報告時,曾指出在廣州、武漢相繼不守後,國際援華運動會暫時減少,只要我們堅持抗戰下去,國際援助定會一天天增強的,現在事實完全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 (一)由於日本對英美利益的排斥,英美在華商業備受危害,以及中國抗戰的堅持,使中國向英美借款得到成功,這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而政治意義也很大。借款用以穩定中國的外匯購買美國的汽油、英國的鐵路器材。正因為借款的成功,日本大起恐慌,認為增加中國的抵抗力,增加對於日本的威脅。 (二)國際援華情況的開展:各國援華情況,雖然還偏重于救濟難民,但這種情況正在英美比等國開展。如英國孟徹斯德市長、天主教主通電募捐,救濟中國難民,倫敦聖誕節的義賣運動,比國婦女的中國之友會大量募捐救濟難民等等,這是武漢失守後,堅持抗戰的結果;使世界同情中國抗戰人士的援華情況有增無減。這種援助雖然還不切合於目前的需要,但只要我們繼續抗戰下去,援華工作將有更大的開展。 所以說,中國抗戰自武漢失守後,幾個月來,有了大的進展。(1)中國堅持抗戰的結果,國際對中日戰爭的態度有了新的轉變,在國際援華方面上有了新的進展;(2)在軍事上有了新的部署,戰略戰術有新的改進,軍事行動也有新的進展;(3)抗戰內部的團結,取得更大的成功,這表示愈能堅持抗戰,無論軍事、政治都將隨著抗戰的發展、堅持而繼續進步;也完全證明持久戰在中國抗戰中的正確性。 根據國際形勢與目前中國抗戰形勢,來作幾個簡單的結論: (一)國際形勢正在變化著、發展著,這對中國抗戰的主要方面日趨有利。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堅持抗戰,使國際援華運動日見增長。 (二)目前抗戰正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在這階段中,各方面都有新的進步與開展,尤其對於日本帝國主義陰謀的揭穿,日本帝國主義政治陰謀的遭受失敗,不僅在爭取抗戰勝利上有很大的意義,並能在這基礎上,使軍事、政治各方面愈加進步。 (三)(略) (四)在抗戰進入第二階段的開始,不僅要使軍事、政治進步,而且要使這些進步加速,所以要使團結鞏固。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開展第二階段抗戰及爭取抗戰勝利的一個重要基礎。在這基礎上,加速中國新的進步,迅速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達到最後驅逐日寇出中國的目的。 [1]慕尼黑協定,即《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1938年9月29—30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會議上簽訂。 [2]張伯倫,英國保守黨領袖,1937—1940年任英國首相,任內執行縱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綏靖政策,曾代表英國簽署《慕尼黑協定》。 [3]達拉第,法國激進社會黨領袖,1933年、1934年、1938—1940年三度出任法國總理。1938—1940年總理任內,執行縱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綏靖政策,曾代表法國簽署《慕尼黑協定》。 [4]希特勒,納粹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犯。 [5]墨索里尼,意大利獨裁者、法西斯党領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犯。 [6]據《辭海》記載,1881年,突尼斯淪為法國的隸屬國。 [7]應為利馬,見《辭海·世界地理分冊》第511頁。 (1)本篇系項英1939年1月12日在新四軍直屬隊幹部會議上的講演記錄。原載新四軍軍部1939年2月15日出版的《抗敵》創刊號,收入本文時略有刪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