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附錄 道家思想與道教(4)


  二、道教思想底形成

  原始的道家思想底梗概,既略如上述,現在我們當研究道教與它有什麼關係。「道家」具說當作「道德家」,因為他主張棄絕仁義返到自然的道德生活。老莊底思想只代表道德家底思想,本與後來的道教沒有直接的關係。道教思想遠源於術數和巫覡底宗教,到後來才採用了道德家底玄學。

  道教底成分非常複雜,我們從宗教與思想方面可以明白地回溯到它底許多根源。今將道教底源流先列出一個簡表,再依次略說一下。

  在先秦時代,最初與道家思想結合,成為道教底宗教教義底便是陰陽家。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前漢·藝文志》)

  這就是歷來傳說底陰陽家底來歷。陰陽家底首創者據說是鄒衍。他約生於公元前四世紀,稍後於孟子底時代。司馬遷記孟子之前後,齊有三騶,鄒忌在孟子前,其次為騶衍,在孟子後。「騶衍睹有國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次)並世盛衰,因載其 祥度制,推而遠之,至於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

  陰陽底說法是騶衍時代底流行思想。《易》「十翼」與《莊子》書中說陰陽底地方很多,騶衍所用來立一個學派,所增底是他底推尊黃帝,篤信 祥和五德轉移等等主張。陰陽家推尊黃帝,後來與道家對於事物消長順逆之理參合,而成為秦漢間最流行的「黃老道」底要素。「牽于禁忌,泥於小數」,信於 祥,是黃老道底特點。陰陽思想是道家成為道教之樞紐。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說:「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道家使人精神專,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太勞則蔽,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 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則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杇,時變是守』。」從司馬談底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家與陰陽家同主「大順」之道而以「因循」為用底。陰陽底教義在道教裡頭極其重要,幾乎沒有一樣宗教行為不與它有關係。

  占道教思想與中國的人生觀底大部分,次於陰陽,就是五行說。五行或者也是陰陽家採用舊說或從當時一般的「五德轉移,治各有宜」底見解加以符應底說法而來。「五德轉移」即五行相生相剋底說法。在《莊子·外物》、《說劍》、《鶡冠子·夜行》、《墨子·經下》、《貴義》等章都有陰陽五行之說,而《貴義》所記很足以代表騶衍以前民間對於五行與實際生活底關係底見解。

  子墨子北至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於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以戊己殺黃龍于中方,若用子之言,是則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圍心而虛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從這一段看來,五行說已為當時底日者所應用,《荀子·非十二子篇》說子思「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可以見得這種見解底淵源很長。陰陽五行,有些學者以為中國古代從波斯底星學傳來底,用五色來分星次和方向也是西方諸古國所有,故這種說法我們雖不能准說是外來的,然而為天文家所主張是無可懷疑底。因為東方蒼龍,南方朱鳥,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星宿底顏色不同,以致各方對於顏色底好尚也不同了,所謂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都是從分野而來底。

  天文家所主張底五行,講《易》底人將他與《河圖》、《洛書》底「數論」參合起來,便成為後來中國人一般的見解。「數」底理論,依《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三」推到無盡,變化隨其數之增減交互而起。《繫辭傳》上所謂「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即是此義。從「三」回溯到「一」為一切現象界底原狀,《老子》所謂「聖人抱一」(二十二)即是此「一」,故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為天下貞。」(三十九)「道」是無形的宇宙本體,數是宇宙底現象,但不是物質。物質是從「數」再行綜合而起底。物質底起源,照後來的五行家及讖緯家底說法是由於天地底數互相配合而成。《易緯·乾鑿度》有天一地六生水,天七地二生火,天三地八生木,天九地四生金,天五地十生土之說,這五種就是萬物底最根本的原質,就是叫做五行。五行因相生相剋之故便產出宇宙一切的事物。《大禹謨》雖載「水、火、金、木、土、穀」六府,《甘誓》和《洪範》雖有五行底名字,究竟是後人附會底,故不盡與陰陽的「數論」相符合。五行相生相剋底說法,《春秋緯·文耀鉤》和《春秋繁露》都記載著。董子解五行底意義說:「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五行相生)。」他解「比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照他所說,五行底次序是木、火、土、金、水。「間相勝」即五行相勝底情形,就是「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白虎通·五行》所載底也差不多。五行相生相剋之理,不但是騶衍一派底人喜歡說,就是先秦諸子也都很喜歡說。《莊子·外物》也載:「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統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這也是不完備的五行相生相剋底見解。《管子·五行篇》說:「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這也是五行說成立底本誼。

  在一般中國人底哲學裡,陰陽五行永遠占著很大的勢力,凡人生日用等等事物都呈現相消相長相生相剋底現象。一言以蔽之,凡歷史上的進程,無非是從陰陽五行所生底「運氣」底流轉。時令、歷史或「天運」,在中國人底感覺中是很容易領受底。「運氣」底吉凶可以應用到一切天時、地理、人事上頭。但運氣是什麼呢?「運」是從陽底性產出底,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氣」是從陰底質構成底,所謂初、二、三、四、五、終六氣。五運六氣底說法,依《內經素問》(卷十九)《五運行大論》及《六微旨大論》說,甲己為土運,乙庚為金運,丙辛為水運,丁壬為木運,戊癸為火運;六氣應五行之變,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則初、二、三、四、五、終六氣可以知道。看來,「運氣」或者是曆譜家底舊說也不一定。

  我們底曆法是用干支底互配而成。干支底由來,依舊說,也是從《河圖》、《洛書》來, 前者生十幹,後者生十二支。時令底運轉是根於干支底相配。干支含有陰陽動靜、五行生克底性質在內。「性」屬陽,是五行底本體;「質」屬陰,是陰陽五行綜錯所生底六氣。六氣在時令上自「初氣」至「終氣」循環周流,終而複始。陽性底五行隨著陰質底六氣運行,因其高下相合,升降相因之度而有變化,而有吉凶。故五運六氣底流轉,就是宇宙裡萬有底現象。運氣底流轉是有法則的,自一時、一日、一月、一年、一紀運(六十年),乃至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都有一定的運氣。時間上運氣底吉凶,並不是人力所能改移,因為那是宇宙進行中除舊佈新必要的歷程。

  六氣到後來,由初氣、二氣等,變為胎、生、壯、老、死、化六個宇宙進行底時期。 宇宙在一「元」底時間中都具有這六種運氣。現在的「元」底運氣,照王圻《三才圖會》底算法,今年是第六萬八千九百四十四年。元是天地終始消息底運氣,其計法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百六十年),三十運為一會(一萬零八百年),十二會為一元。這與《春秋緯·元命苞》所記自開闢至春秋獲麟凡二百二十六萬七千歲,共分為十紀底說法不同。要瞭解我們現在的元底歷史進程,可以看下列底圖表。(見下頁)

  圖表中,鏃形表示時間進行底方向。菱形上表本元六氣,下表十二會。開即子會,閉為醜會,建為寅會,除為卯會,滿為辰會,平為巳會,定為午會,執為未會,破為申會,危為酉會,成為戌會,收為亥會。菱形者,表示宇宙萬物從過去元入於虛無,從虛無進化直到壯為廣延極盛時期,過此則漸次收縮複至於虛無。為是漲縮,周流無盡。

  今表中,表示天地底運氣自虛無入於子會,至「甲」而天成;入醜會,至「乙」而地立;至寅會第六千年「丙」,而人始生,那時人得天地之氣未足,形狀性情只與禽獸略異。到了巳會第六千年「丁」,而黃帝出。現在是午會,「戊」是今年,民國十六年,天地底運氣已漸漸入到衰老底時期了。過此以後,入未會第三千年至「己」,就到了地老天荒之運。到了酉會第六千年「庚」,而人與神仙俱滅。到了戌會第三千年「辛」,日月星辰不行,第五千年天大昏,六千年天闔,一萬年「壬」而天壞盡。亥會第六千年「癸」而地壞。過此,則天地人俱滅壞,複歸於無,循環到未來的子會,再紀新元。這樣的見解很合于天文家對於日星生滅底推測,雖然所計底年數不對,但在非科學的時代,我們底古人能夠這樣想,就算了不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