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
附錄 道家思想與道教(2) |
|
一、原始的道家思想 道教底淵源非常複雜,可以說是混合漢族各種原始的思想所成底宗教。但從玄想這方面看來,道教除了後來參合了些佛教思想與儀式以外,幾乎全是出於道家底理論。道家思想底淵源也與儒家一樣同出於《易》。從傳說方面,我們知道在現存的《周易》以外,還有《連山》與《歸藏》兩種。三《易》不同之點,在乎對於卦底安排次序。學者又以為《歸藏》是殷朝底《易》,為道家思想之所從出;《周易》是周人用底,儒家思想本於它而來。《周易》底《繫辭傳》雖然說是孔子作底,但其中引申《歸藏》底意思比較《周易》似乎多一點。《繫辭傳》當成於先秦時代,與《呂氏春秋》、《道德經》、《禮運》等先後出現於世。如將這幾本書用比較的方法去研究一下,定然很有興味。 由巫進為術數,由術數進為陰陽,後來又進而為五行,由五行而進為黃老道家,推其原始也出於《河圖》、《洛書》,故亦可視為解《易》底一派。《河圖》、《洛書》是陰陽與術數學底雛形,《易》就是從這兩樣脫形出來底。故《易》為陰陽象數之學,全書所有解釋都不外乎此。鄭康成以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三面的意義為道家思想或道教玄學之所從出。《繫辭傳》上載:「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無論對於什麼事體,總要把這個簡易底道理明白了,然後可以成德立業,然後德業可以久大。 簡易底道理在《道德經》裡更說得明白。「易」本是要人生趨到無思無為底境地,故為政者當存我無為而民自治底心,不必用什麼法律道德,風俗等等,來約束人民,政府越管得簡易,人民越覺得安適。「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不必,也不能用力去煮它,猶如國君不必用權勢去治國一樣。人民所以能治是順乎自然底性情而來,如果用權勢去壓迫或勉強他們順從一件事情,那就是違反了自然。在自然裡頭自然有一種不可摧滅的勢力,它底自身能夠成壞事物,毋須人去激發它。可惜我們日常的生活已經失了道德之自然狀態,而被仁義禮教所約束及壓迫,因此人民越難治。欲望便是從使用不自然的權勢去治理人民才會產生出來底。人民底欲望越多,越不能知足,不知足,則國越難治,災禍就隨著發生了。要滅絕這種不自然的權勢,自然得從寡欲知足做起。而知足寡欲必要與外界接觸底機會少,所處底社會簡單才能辦得到。所以小社會是最理想的國家。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下八十) 能夠實現返到原始的小社會去過那簡易的生活,自是道家底政治理想。從這點,道家立了柔弱與清靜底教義,因為這兩點是簡易生活底要素。柔靜是坤道,是稟承天道底自然,本來含著剛動底能力,自然調和,人若跟著它進行,也不致於失掉剛柔動靜底調和生活。《莊子》所說「慎守女身,物將自壯」(《在宥》),也是表明人如能承順自然,保守天地所賦與底性情,一切事物都要自己調和地發展了。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易·文言傳》) 道家之所謂「道」與儒家之所謂「道」,其不同的地方在前者以為人生應當順從天地之道與萬物同流同化,故立基在陰陽、動靜、剛柔、強弱等等自然相生、自然相克底觀念上頭,而忽視人為底仁義;後者偏重於人道底探索與維持,故主張仁義。我們或者可以說道家與儒家皆以順應天道為生活底法則,所不同底在前者以地道為用,後者以人道為用而已。地道是無成無為底,故《易》(《坤》)有「地道無成而代有終」底說法。地底德不在創作,而在承順天道以資生長養萬物,所以常是站在靜底或消極底地位,凡天所賦與底事物,它都不必費力去改作,只能保守便夠了。假如必定要說地道也有「作」,那麼,這個「作」必是「作成」,「作成」不過是就所有現成底事物去培養它們,使它們長成,故仍是屬保守底。「保守」是道家對於生活底態度,因為保守比創作簡易,也合乎地道底柔弱靜止底品性。《繫辭傳》(下)說:「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又說:「夫乾,天下之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知是守最重要底事情。《道德經》(二十八)說: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全部《道德經》都是教人怎樣知,和怎樣去守,而這個「知」就是《繫辭傳》所謂「乾知大始」底「知」,「守」就是《坤卦》底「順」。道家所謂順乎自然,及無為而治,都是本乎地道而來底。道一有造作,便有所私;有所私,則不能長久。《道德經》(七)說: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假使天地有所造作,那就有恩有為,而物失其本真了,故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謂「長生」,就是萬物柔和地順從自然。人從自然而來,本是能與天地同其久長底,為何人生不過百年就要歸於死亡呢?因為人愛護自己的虛形,比愛住在內裡底「真人」更甚,為他創造許多娛樂受用。在創造中,根本地說,就有創造底苦;在進行中,難免奪人所有以自饒益,結果便成此得彼失。既然有得失,便不能免於生死。死亡底存在,只是私心和「創造的衝動」所致;故說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本于自然化育萬物,故「萬物持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自然並非有所創作,因為一說到「作」便是不自然了。天地本著自然底進行長養萬物,表面上似乎有所作為,其實是極無所作,也無所私,無所享受,故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