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與追求(1)


  道家底養生思想,進一步便成為神仙信仰。神仙是不死的人,求神仙便是求生命無限的延長。這說本與道家全天壽底見解不調和,因為養生說者有養形養神底主張和道與天地同體無始無終底說法,所以與神仙底資格很合。又,道家文學每多空想,或假託古人神人,也容易與神仙家底神仙故事結合起來。

  神仙信仰底根源當起于古人對於自然種種神秘的傳說。如《山海經》裡所記底山神水怪都留著自然神話底影子。又如《楚辭》底《離騷》、《九歌》、《天問》等篇,都顯示著超人間生活底神仙意識。那種超人是不老不死,不為物累,游息自在,無事無為,故為道家所羡慕。在《老子》裡,稱理想的人格為「聖人」,《莊子》稱之為「至人」、「神人」、「真人」,從名稱上可以看出道家底超人思想漸次發展底歷程。聖人是在人間生活底,至人、神人、真人便超脫人間,所謂游于「方外」或「物外」底人。道家採取民間傳說中底超人或神仙生活來做本派理論底例證。當時的小說家與賦家也同樣地用那些故事來做文章,還未形成求神仙底可能底信仰。到方士出來唱導,而產出所謂神仙家,於是求不死藥、求神仙底便盛起來。

  當戰國齊威王、宣王底時代,神仙信仰底基礎已經穩定,齊人騶衍於是將它造成陰陽消息、五德終始底理論以遊說諸侯。現存底騶衍底思想斷片見於《論衡·談天》、《鹽鐵論·論鄒》及《史記》。《史記·孟軻傳》記騶衍底事蹟說:

  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之于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太聖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無於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穀、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矣。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是以騶子重于齊適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襒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作《主運》。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于齊梁同乎哉?

  從這段話看來,求神仙底最初步驟是先找到神仙所住底地方。在戰國末,天文地理底知識發達,騶衍一方面從自然現象底變化附會陰陽五行說以說明人間底命運,一方面依所知底地理以尋求仙人住處。方士及文學之士又增益許多怪異的說法,仙人與不死藥底信仰因此大大地流行,到秦始皇,更為隆盛。《史記·封禪書》說:

  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述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複遊海上,至琅邪,過恒山,從上黨歸。後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登會稽並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

  始皇到處封禪,求不死之藥,可以說最熱心求神仙底第一人。漢武帝時,這信仰更加發展,直到漢末張道陵之徒采神仙家底信仰以立道教。魏晉以後,神仙底尋求乃成為道士所專底事業。但在神仙說初行底時候,也有一派只以神仙、仙山或帝鄉來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必信其為必有,或可求底。這派可以稱為騷人派。騷人思想實際說來也從神仙思想流出,而與道家底遐想更相近。《楚辭》裡如「漠虛靜以恬愉兮,澹無為而自得」,「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倏忽而無見兮,聽惝恍而無聞;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都含著很深沈的道家思想。在《離騷》裡充分表現道家化的騷人思想。漢初賈誼之《吊屈原》、《鵩鳥賦》,取意於《莊子》,還帶著悲觀的騷人情調,但到了司馬相如,便從愁怨變為蕭灑出塵之想了。

  神仙住處在典籍上,以《列子》所載底為最多。青木先生說神仙說底發展可以分為地仙說與天仙說兩種,而地仙說更可分為山嶽說與海島說。 山嶽說以仙山為在西方底山嶽中,以昆侖山為代表。海島說以為在勃海東底海中神山。神仙住在山上源於中國古代以山高與天接近,大人物死後,靈魂每歸到天上,實也住在山頂。《山海經》稱昆侖說是「帝之下都」,其餘許多山都是古帝底台。神仙思想發達,使人想著這種超人也和古帝一樣住在山上。故神仙住在山嶽上比較海上及天上底說法更古。在《楚辭》、《莊子》、《山海經》所記底神仙都是住山嶽底。到齊威、宣以後才有海上神山底說法。海上神山不能求得,乃漸次發展為住天上底說法。可以說自漢代以後才有升仙底故事。

  《列子》所記底神仙故事,可以看出秦漢人先從神人住處再發展到不死國底追求。神人住處,只是理想國,不必是真境,如化人宮、華胥國、終北國、列姑射山是。神仙住處,是不死國人以為實有其地,可以求到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