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
第五章 秦漢底道家(4) |
|
醜 五行說 自齊威王、宣王底時代,稷下鄒衍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五行玄學漸次流行於各派思想中間。這思想底根本是以宇宙一切的現象有一定的秩序,都受必然的法理,所謂五行所支配。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自然是人生所必須的,故在未經稷下學者說過以前,或者沒有何等玄學意義。後來用這五種物質附在星名上,因占星底關係而產生五行說。在《尚書·甘誓》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底句。三正,前人改為天地人之正道,依新城先生底研究, 說是春秋中葉以後所起底曆法。在用周正以後,春秋後期有所謂三正論。至春秋末期,更進一步取五行為五德終始說而為三正循環論。戰國時代以古代日用五要素底基配合新知底五星,而成立新的五行說。《皋陶謨》底「撫於五辰」,《春秋繁露》底「天有五行」,都是指五星而言。邵康節《皇極經世書》說:「五星之說,自甘公、石公始。」劉向《七錄》說:「甘公,楚人,戰國時,作《天文星占》八卷。」又「石申,魏人,戰國時作《天文》八卷。」看來,觀測五星底元祖為甘公、石公。他們是占星家,以五星底運行與人間底水旱凶豐有必然的關係,於是開導了五行說。五行說底重要應用,為五德終始說,戰國時代底相勝說與漢代底相生說合起來,便成五行玄學。據現代研究底結果,五行各以其優勢支配萬物底見解,傳於文字底當以《呂氏春秋·十二月紀》所說底為最古。《禮記·月令》是取自《呂子》底。五行有性與質底兩方面:屬性底,在《呂氏春秋·有始覽·名類》裡有「木氣」、「火氣」底名稱;屬質底,如《淮南·泰族訓》底說法。《泰族訓》與《洪範》一樣,在五行之外加穀為六府。《呂子·似順論·處方》以金木水火底性質不同,說「金木異任,水火殊事」,也是從物質應用底方面說。自五星底知識發展,便將天地一切的原理都納在裡頭,將一切事物配置起來,例如《呂子·十二月紀》以五行配五帝;《管子·五行》以之配官職,《四時》以之配日月星辰、氣血骨甲等,《地員》以之配五音等。甚至不能配得恰當底也強配上,例如以五行配四方,強加入中央土;配四季強以夏季為土,黃色。到漢代,五行底分配更多。董子對策,以五行配仁義禮智信,實為最牽強的分配法底例。在理論底應用方面。如《地形訓》以五方說民俗物產底差異。《本經訓》以天下亂底原因是由於五遁,都是。 五行有相生相剋底現象,故歷代帝王以五行之德王天下。崔述《考信錄》疑相勝說始於騶衍,相生說始于劉向、劉歆。但在《天文訓》與《地形訓》裡以五行有一定的秩序,終始循環,各有生壯老死底變化,故相生底觀念必然隨著相勝而起。生克等於陰陽消長底現象,故《天文訓》強分一年為五分,于蒼龍、白虎、朱鳥、玄武之外加上中央底黃龍。陰陽五行說底相生相剋與天上五星經行底位置有關,這從《呂子·有始》和《淮南·天文訓》可以看出來。《天文訓》說冬至為陰氣極,陽氣萌,夏至為陽氣極,陰氣萌;又說「日冬至則水從之,日夏至則火從之」。以下接著說五行相勝,影響于時序人事上底理。《天文訓》說「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地形訓》裡說:「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壯,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壯,木志,土生,水囚,金死;土壯,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壯,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壯,金老,木生,土囚,火死。」相生相剋底現象,細說起有壯、老、生、囚、死五個程序。這程序是互相更代底,實在是消極與積極底關係。《兵略訓》說:「奇正之相應,若水火金木之代為雌雄也。」有雌雄然後顯出生克底現象,所以在《漢書·五行志》裡說五行底牝牡關係。 相生相剋說以為五行之氣依序而生,像四季底循環一樣。從經驗說,這不能認為必然的關係與順序。五行之氣,各在其分量和活動底範圍內保持獨立底狀態,一與它氣接觸便現生克作用。生克作用,不能說木定能克土,火定能勝金,或火定能生土,土定能生金,此中有強弱和中和底情形。故《說林訓》說:「金勝木者,非以一刃殘林也;土勝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不但如此,五行中各相混雜,像粟得水,到發芽底程度會生熱,甑得火會出蒸氣,是「水中有火,火中有木」底原故。 在生物界裡,五行只造成體質,與魂魄沒有什麼關係。譬如人死之後,形體各歸五行,而魂魄卻不屬任何行。《精神訓》與《主術訓》以魂為天氣所成,魄為地氣所成,《禮記·郊特牲》說人死時,「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若說魂魄終要歸入五行,必是間接從天地之氣還原,但當時底五行家沒說到這一點。《關尹子·四符篇》以精配水,魄配金,神配火,魂配木,乃是後起的說法。中國底五行說與印度底四大說底不同便在這裡。 [1] 「惟」,俞樾雲乃「惘」字之誤,隸書罔字或作 ,故與惟相似而誤也,象即罔象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