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第五章 秦漢底道家(1)


  從《莊子》內容底複雜看來,自戰國末年直到漢初,道家思想幾乎浸潤了各派。最反對道家底儒墨也接受了多少道家的思想。墨子一派底思想與道家底關係比較地淺,然在今本《親士篇》裡有「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和「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都有道家底口氣。《禮記》底《中庸》、《禮運》等篇,《易經》底《象》、《彖傳》、《繫辭傳》,也染著濃厚的道家色彩。《荀子》底《天論》顯是道家的思想;《解蔽》底「至人」,《禮論》底「太」一,都是道家的名詞。即如性惡論也與道家思想有關。《漁父》底八疵四患,也暗示人性本惡底意思。法家底排斥仁義,以人為勢利和私欲底奴隸,也是從道家思想而來,所差底只將道家虛靜無為底消極觀念轉而為積極的治世術而已。《韓非子·主道篇》底「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是從《老子》十四章「不見」、「不聞」、「不知」所轉出來底治術。又《揚權篇》及《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篇》所用底都是道家術語底法家化。《審分覽·任數篇》所出申不害底話:「何以知其聾?以其耳之聰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當也。故曰:去聽無以聞則聰;去視無以見則明;去智無以知則公。去三者不任,則治;三者任,則亂。」這明是道家思想。漢代儒法結合,而道家又包容法家,所以漢儒多染黃老色彩。甚至名家也附在道家化的法家裡頭,而被稱為「刑名之學」,或刑名法術之學。

  戰國末年道家思想非常普遍,因為這種亂世哲學很適宜於當時底情境。那時道家底著作思想必很多,其思想底斷片如今散見於《呂氏春秋》裡頭。到漢初淮南王乃集成一部系統的書名《鴻烈》。從這兩部可以略窺當時道家思想底大概。

  甲 《呂氏春秋》及養生說

  《史記·呂不韋傳》載不韋為陽翟大賈,秦太子政立,尊他為相國,號稱仲父。當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都以下士納客相傾。呂不韋以秦底強而不能禮賢下士為恥,於是也招致食客三千人。又因為當時諸侯所養底士多著書布於天下,不韋便使他底客人各著所聞,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包羅天地萬物古今底事情,名曰《呂氏春秋》。書成,不韋把它陳列在咸陽市上,懸千金于其上,說如有增損書中一字者給千金,至終沒有人能夠改易它。太史公亦稱這書為《呂覽》。事實上,這書是當時知識學說底總述,有些只是前人著作底節錄,故《藝文志》把它列入雜家。書中記儒墨道三家底學說特多,具道家思想底為《先識覽》底《察微》,《審分覽》底《君守》、《知度》、《不二》、《執一》,《審應覽》底《精諭》,《似順論》底《有度》、《分職》等篇。這書底編纂時期,在十二紀末篇《序意》裡有「維秦八年,歲在涒灘」底記載,注說「八年,秦始皇即位八年也,歲在申,名涒灘」,可知現在的本子與呂不韋當時所訂底本子差不多。十二月紀恐怕比《禮記》底《月令》還要早。盧文弨說:「《玉海》雲《書目》是書凡百六十篇。今書篇數與書目同,然《序意》舊不入數,則尚少一篇。此書分篇極為整齊:十二紀,紀各五篇;六論,論各六篇;八覽,覽當各八篇。今第一覽止七篇,正少一。考《序意》本明十二紀之義,乃末忽載豫讓一事,與序意不類。且舊校雲,一作《廉孝》,與此篇更無涉,即豫讓亦難專有其名,因疑《序意》之後半篇俄空焉。別有所謂《廉孝》者,其前半篇亦簡脫,後人遂強相附合,並《序意》為一篇,以補總數之缺。然《序意》篇首無『六曰』二字,後人于目中專輒加之,以求合其數,而不知其跡有難掩也。」這書底脫漏在這一點上最顯。其次如《有始覽·應同》說五德恐怕是漢人所增改。此外改竄底痕跡極微,可以看為呂氏原本。

  儒、墨、法都是經世底法術,道只在自己生活底調護,所以在戰國時代道家有「養生」、「貴生」、「全生」、「衛生」等名詞,對於自己生活底調護至終分出兩條路,一是縱性,一是尊生。如楊朱一流底思想是縱性底一條路。這是要人反到禽獸式的生活,肯定滿足肉體的和感官的欲求是人生底自然狀態。生活無它,享樂而已。這種風氣在戰國時代最盛。當時以這說法為「全生之說」。這當然與倫理和法治思想相違,故為儒、墨、法諸家所攻擊。如《管子·立政論》說:「全生之說勝,則廉恥不立。」是怕人人縱欲妄行,男女無別,反於禽獸,以致禮義廉恥不能存立,人君無以自守。尊生底思想卻不主張放縱性情,是對於既得底生命加意調護,使得盡其天年。當時以盡天年為壽,即如病死也是橫死,故人當盡力調攝身體,享樂不可過度,然後可以免除病患。尊生底意義,簡單地說便是長生主義。《孟春紀·重己》說:「世之人主,貴人,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昔先王之為苑囿園池也,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其為宮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濕而已矣;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為飲食酏醴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其為聲色音樂也,足以安性自娛而已矣。五者,聖王之所以養性也。非好儉而惡費也,節乎性也。」死是不可免的事實,聖人所要底是「終其壽,全其天」, 使身心舒適,情欲有節,然後可以得壽。《孟春紀·本生》說:「人之性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是故聖人之于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遁焉,性惡得不傷?萬人操弓,其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貧賤之致物也難,雖欲過之奚由?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機;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貴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貴富者矣,由重生故也。」又《仲春紀·貴生》引子華子說:「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於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複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這裡分生活底等為四。六欲,注解作生死耳目口鼻之欲。生固然是欲;感官底享受也是欲;死有為義底死,有為生無樂趣而自殺底死,亦可以看為一種欲。故六欲皆得其宜,是不貪死,不慕死,不縱情於聲色滋味。尊生須舍去功名富貴,因為這些給人傷生底機緣很大。在戰國時代上流社會底物質享受很豐富,所以有這種反響。

  由於尊生底理想,進而求生命在身體裡所托底根本。知養生底必然要知道怎樣保護生命底元素。《季春紀·盡數》說:「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中國古代所推想底生命元素是形、神、精。形是肉體,神是情感,精是環境。生命底維持在乎精氣與形氣底流動,故說「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恃君覽·達鬱》也說:「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鬱也。」氣是合形神精而成底生命體。古人常以氣息為生命,《莊子·秋水》以氣為從陰陽受得。分開可以說形氣、神氣、精氣。人受陰陽底氣才能生存,故《管子·樞言》說:「有氣則生,無氣則死。」《季春紀·先己》說:「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當時底儒家好像不講氣,而講神、命、心或性。《荀子·天論》說:「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在《荀子·正名》裡底心與神同意。心有兩個意義:一是官感底主宰,一是情感底元首,也稱為神。從心生出性情,如《正名》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生之和所生,情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此「生之所以然」便是《中庸》底「天命」。在《荀子·修身》雖有「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底文句,但這是用道家底辭和思想,不能看為純儒家的話。儒家所重底是養心,存心養性,或治心底方法,與養生底思想沒有什麼因緣。

  養生底方法,總一句話說,便是避免情底激動和氣底受害。由此一變而為調和身心,使生活安適底全生長壽思想。《仲夏紀·適音》說:「樂之務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適。夫樂有適,心亦有適。人之情欲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四欲之得也,在於勝理。勝理以治身,則生全,生全則壽長矣。」田駢與莊子底齊物論到這時變為不害自然的身心,生命延長到得著知能如天地底理想。《仲春紀·情欲》說:「古人得道者,生以長壽,聲色滋味,能久樂之」,人能體道、無欲,像天一樣,故能長壽,壽長然後可以久樂。《季春紀·論人》說:「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遊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塗。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物,得一後成。故知一,則應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時之,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則複歸於樸:嗜欲易足,取養節薄,不可得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懼,嚴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與時周旋,不可極也;舉錯以數,取與遵理,不可惑也;言無遺者,集肌膚, 不可革也;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能夠得一,就可以應任一切,什麼欲、什麼病都不能侵害,壽命自然也可以長久得像天地一樣。從長壽思想生出彭祖、喬松底故事, 進而為不死藥底尋求,唱不死之道底結果便助長了神仙底思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